缩略图

群文摄影视角下的跨文化视觉交流与表达方式

作者

骆林华

临湘市文化馆 414300

一、引言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之下,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已成为时代鲜明特征。基层群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根基,在跨文化交流中蕴含着独特生命力。群文摄影作为基层文化的视觉载体,以直观鲜活的影像语言跨越语言屏障,成为不同文化间沟通的桥梁。它既让基层群众得以展现自身生活图景与文化内核,也为其打开了认知他者文化的窗口,在文化互鉴中推动理解与融合。

二、群文摄影的概念与特点

(一)概念界定

群文摄影是基层群众自发参与的摄影实践,以记录基层生活、反映文化情感为核心内容。其作品源于真实生活场景,饱含烟火气息,生动勾勒出基层群体的精神风貌与社会变迁轨迹,是群众文化的视觉化呈现。

(二)显著特征

群众性:创作主体涵盖各行业、各年龄层的基层群众,从摄影爱好者到普通民众均可参与,形成广泛的文化参与度与创造力。

地域性:作品深植地域文化土壤,展现不同地区的自然风光、民俗传统,是地域特色文化的生动注脚,传递着独特的地方魅力。

多样性:题材与风格丰富多元,人物、风景、社会生活等皆可入镜,不同创作者以独特视角赋予作品多样的表达形态。

时代性:作为时代的见证者,群文摄影记录着社会发展轨迹,映射出不同历史时期基层群众的生活状态与精神追求。

三、群文摄影在跨文化视觉交流中的价值

(一)促进文化理解

直观的影像语言打破文化隔阂,让观众透过画面感知不同文化的异同。这种视觉交流无需语言翻译,便能推动文化间的相互认知与尊重,搭建起理解的桥梁。

(二)丰富文化内涵

跨文化的作品展示为基层群众带来全新文化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摄影创作相互启发,拓宽文化视野,滋养文化素养,让基层文化在交流中焕发新活力。

(三)推动文化创新

文化碰撞激发创作灵感,不同的表现手法与元素融合为群文摄影注入新动力,推动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创新突破,提升群文摄影的艺术水准。

(四)增强文化自信

群文摄影作品作为基层文化的结晶,在跨文化交流中展现自身价值与影响力,让创作者与观众深刻认知本土文化的魅力,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助力文化传承。

四、群文摄影跨文化交流面临的挑战

(一)文化差异的理解壁垒

价值观与审美观念的差异可能导致作品解读偏差,某文化中被推崇的元素,在另一文化语境中可能难以获得认同,影响交流效果。

(二)语言沟通的现实障碍

作品的创作背景与主题意图常需文字阐释,但语言不通会导致内涵传达受阻,使观众难以准确把握作品的深层意义。

(三)传播渠道的局限性

基层群众缺乏专业传播平台与资源,作品难以突破地域限制走向国际,传播范围的狭窄制约了跨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

(四)创作水平的参差不齐

受限于技术与审美能力,部分作品在构图、主题表达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群文摄影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五、群文摄影视角下的跨文化视觉交流策略

(一)主题的精选与表达

挖掘共通主题:聚焦家庭、自然、梦想等具有普世价值的主题,如展现不同文化中的家庭温情,引发跨文化共鸣,搭建情感连接的纽带。

突显地域特色:深入挖掘民族节日、传统技艺等地域文化主题,通过影像讲述独特文化故事,向世界传播本土文化的魅力。

深化主题内涵:避免表面记录,以细腻视角挖掘主题背后的情感与故事,通过富有感染力的画面提升作品的思想深度。

(二)视觉语言的巧妙运用

构图技巧的创新:运用对称、对比等构图手法增强画面表现力,不同构图传递不同情感,如均衡构图营造稳定感,引导线构图聚焦视觉中心。

色彩搭配的考究:考虑文化间的色彩象征差异,如红色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寓意,选择恰当色彩表达主题情感,避免文化误解。

光影效果的营造:借助侧光、逆光等光影手法塑造画面氛围,突显主体质感,赋予作品独特的视觉魅力与艺术感染力。

(三)文化元素的融合创新

传统与现代交织:将古建筑与现代都市、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等元素结合,展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呈现时空碰撞的独特美感。

多元文化交融:尝试融合不同文化元素,如将东方水墨意境与西方摄影技法结合,创造具有创新性的跨文化视觉语言。

(四)交流平台的多维搭建

线上空间拓展:利用社交媒体、摄影网站等线上平台,创建专题话题,分享作品并与国际摄影爱好者互动,扩大作品传播范围。

线下活动联动:举办国际群文摄影展、工作坊等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参与,通过面对面交流促进文化理解,为基层群众提供学习提升的机会。

结语

群文摄影作为基层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化视觉交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尽管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面临着文化差异、语言沟通、传播渠道等方面的挑战,但通过合理的主题选择与表达、视觉语言的运用、文化元素的融合、交流平台的搭建以及故事叙述与情感共鸣等方式,群文摄影能够有效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基层群众应充分发挥群文摄影的优势,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和精神风貌,为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和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加大对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支持力度,为群文摄影的跨文化交流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参考文献:

[1] 摄影视觉语言在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刘洋; 刘玫材 ; 刘伦旭 . 旅游与摄影 ,2024(18)

[2] 文化创意设计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上官秀峰 . 中国文艺家 ,2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