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究小学数学微课教学与家校共育之间的深度融合

作者

赵颖

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第一小学

引言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已然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微课以其碎片化、可视化、可重复学习的特点,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而家庭教育在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思维培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将微课教学与家校共育有机结合,形成“课堂精讲 + 微课助学 + 家庭巩固”的学习闭环,能够有效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实现家校协同育人目标。

一、小学数学微课教学与家校共育深度融合的意义

(一)提高学习效率,优化教学结构

微课能够将抽象数学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家长也可以通过微课了解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降低辅导过程中的盲目性与随意性,避免因辅导方法不当而导致的“越教越乱”现象,有效减少不必要的课外补习。

(二)促进家校互动,增强教育合力

微课构建了家校沟通的新型桥梁。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向家长展示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传递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家长则可以通过微课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观察孩子的学习表现,并及时向教师反馈学习情况。这种双向互动机制打破了传统家校沟通的时空限制,使家校协作更加及时、有效。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微课的碎片化特性支持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和节奏。学生可以反复观看不理解的知识点,也可以跳过已经掌握的内容,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家长可以利用微课引导孩子进行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

(四)适应个性化学习需求

微课资源的分层设计能够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师可以针对同一知识点制作基础版、提高版和拓展版等不同难度的微课,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

二、小学数学微课教学与家校共育深度融合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三维目标协同

三维目标协同是实现家校与微课之间深度融合的首要前提和关键基础。学校需要建立系统化的“学科教学目标- 家庭教育目标-学生发展目标”三维对应框架,通过科学的目标映射确保微课内容精准服务于共同教育愿景。这个目标体系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相互支撑、有机统一的整体结构。具体实施建议如下:

1. 学科教学目标维度

教师团队需要依据课程标准,细化每个单元的知识技能要求。以“分数初步认识”为例,学科教学目标应明确设定为:理解分数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掌握简单分数的读写,能够用分数描述实物或图形的等分情况。这个维度强调数学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是家校共育的专业基础。

2. 家庭教育目标维度

家庭教育需要将抽象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家庭可操作的生活实践。对应“分数初步认识”单元,家庭教育目标可设定为:能在分水果、量食材等生活场景中运用分数概念,会使用分数描述日常物品的分配情况,培养孩子的数学应用意识。这个维度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和情境化,是连接学校与家庭的纽带。

3. 学生发展目标维度

该维度则着眼于数学核心素养的长期培养。针对分数学习,

可确立如下发展目标:建立数形结合的思维习惯,发展部分与整体的辩证认知,培养精确表达的数量意识。这个维度关注思维方式和学习品质的养成,是家校共育的终极指向。

(二)分类应用教学

1. 预习指导型

微课侧重搭建认知桥梁。教师可以提前 2 天发送包含现实情境、基础概念、思考问题的微课视频,而家长通过“三问法”(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想怎么解决?)引导孩子预习。

2. 作业辅导型

微课重在规范学习过程。教师针对作业中的重难点制作“解题三步走”微课:第一步展示问题本质,第二步呈现思维路径,第三步示范检查方法。家长则按微课指导进行分步协助,避免直接给答案。

3. 实践活动型

微课强调学以致用。教师围绕数学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板块,开发家庭可操作的探究微课,如“设计校园平面图”“家庭节水调查”等。微课提供实施框架、安全提示和成果建议,家长担任活动协作者。

(三)建立互通平台

建立高效便捷的互通平台是保障小学数学微课教学与家校共育之间融合顺利实施的重要技术支撑。当前家校沟通面临的主要痛点在于:学校使用的专业教学平台与家长日常使用的社交工具之间存在数据壁垒,导致信息传递不畅、操作流程繁琐。为了实现真正的平台互通,需要从三个层面进行技术整合:首先是接口层面的打通,通过开发标准化的 API 接口,做到学校教学平台与社交平台的数据交互。其次是数据层面的融合,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确保微课观看进度、在线练习成绩、家长反馈意见等关键信息能够在不同平台间无损流转。最后是服务层面的衔接,将学校的教学服务与家长的社交服务有机整合,形成闭环服务链。

在技术实现路径上,当前主流的解决方案包括三种模式:一种是“嵌入式”,即在社交平台中集成教学功能模块,如微信小程序;另一种是“嫁接式”,通过中间件连接不同平台的数据系统;还有一种是“统一式”,开发同时具备社交功能和教学功能的一体化平台。三种模式各有利弊,学校应根据自身信息化基础选择适合的方案。但是,无论选择哪种方式来实现平台互通,都必须重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建立严格的信息加密和权限管理制度,以确保教育数据不会被滥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融合,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教育信息化和" 双减" 政策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突破口。通过微课这座数字化桥梁,不仅能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更能促进家校教育理念的共识、教育行为的协同,为每个孩子的数学学习与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于拴才 .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与家校共育的深度融合分析 [J].新智慧,2024(5):95-96.

[2] 洪薇 .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与家校共育的深度融合 [J]. 读与写:中旬,2021(2):0315.

[3] 王唯一 . 基于小学数学微课教学与家校共育深度融合的探究 [J]. 读与写:中旬,2022(1):012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