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学科主题学习背景下小学数学中高年级量感培养的实践模式探索

作者

兰生茂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第二实验小学364300

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跨学科主题学习打破了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有机整合,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和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背景下小学数学中高年级量感培养的实践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数学中高年级量感培养现状

(一)教学内容单一

传统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内容多局限于数学教材,与实际生活和其他学科联系不够紧密。例如,在长度、面积、体积等单位的教学中,往往只是单纯地讲解单位的定义和换算,缺乏与实际情境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导致学生对量的感知不够深刻和全面。

(二)教学方法传统

部分教师仍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和实践的机会。在课堂上,教师往往通过图片、模型等简单教具进行演示,学生难以真正体验和感受量的变化和关系,量感培养效果不佳。

(三)评价方式片面

现有的量感评价主要以书面测试为主,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单位换算、公式运用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对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量感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这种片面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量感水平,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培养量感的积极性。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对小学数学中高年级量感培养的价值

(一)丰富学习情境

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例如,结合科学学科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测量物体质量、体积等过程中,感受量的实际意义;通过美术学科的绘画创作,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图形和线条表示长度、面积等量,增强对量的直观感知。

(二)激发学习兴趣

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趣味性和综合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当数学与音乐、体育、历史等其他学科相结合时,学生会发现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量感学习中来。例如,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分析音符的时值长短,让学生感受时间量的大小;在体育比赛中,引导学生测量比赛场地的长度、宽度,计算运动员的跑步速度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量感。

(三)培养综合素养

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学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量感培养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数学、科学、语文等学科知识,进行观察、分析、实验、推理等活动,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跨学科主题学习背景下小学数学中高年级量感培养的实践模式

(一)构建跨学科主题学习情境

构建跨学科主题学习情境,可从生活与学科联结处发力。从学生生活经验里挖掘素材,选取如“校园测量”“家庭水电费统计”这类贴近日常的主题。开展“校园测量”时,安排学生测量校园建筑物高度、操场面积、花坛周长,于熟悉场景感知量的实际意义,强化量感。同时,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来创设情境。在历史课学习古代建筑期间,引导学生测量建筑尺寸并探究古今长度单位换算;科学实验课上,让学生测量物体质量、体积并计算密度[1]。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深化对量的理解与运用。

(二)整合多元学科知识

整合多元学科知识可从知识融合与方法借鉴双管齐下。知识融合上,冲破学科壁垒,把数学、科学、语文、美术等学科里和量感有关的知识汇聚起来。 圆的面积”,结合美术学科圆的绘制方法,让学生动手画圆,直观感受半径、直径与面积的关联; 文章 ,知晓圆在自然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拓宽认知边界。方法借鉴方面,汲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路与方式助力量感培养[2]。科学实验中常用的观察、实验、测量获取数据之法,可迁移至数学量感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测量分析物体长度、质量、体积等,提升实践能力,强化量感。

(三)设计实践性任务

设计实践性任务可采取小组合作与项目式学习两种形式。小组合作任务方面,安排如“制作校园模型”的任务,学生需依据校园实际尺寸按比例缩小制作。制作时,要测量各建筑物尺寸,完成单位换算与比例计算,还得兼顾模型美观与实用。在此过程中,成员间相互交流探讨,能共享思路与方法,共同提升量感。项目式学习任务上,开展“设计家庭节能方案”项目,学生要测量家中电器用电量,分析用电状况并提出节能建议。这要求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还需了解能源、环保等相关知识[3]。经历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实践操作、成果展示等完整环节,能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强化量感与综合素养。

(四)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涵盖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聚焦学生学习历程,留意参与度、合作及实践能力等表现。教师借助课堂观察、小组互评、 学生自评等途径,实时掌握学习动态,给予精准指导与反馈。像小组合作任务里,教师观察学生在组内表现, 评估其合作态度与 结果性评价运用多样方式,除书面测试外,还有作品展示、实践操作等, 制作校园模型”任务后,组织作品展示交流,从模型准确性、美观性等维度评价,以此检验学生对量 解与应用能力,推动学生量感素养不断提升。

四、结论

跨学科主题学习为小学数学中高年级量感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构建跨学科主题学习情境、整合多元学科知识、设计实践性任务和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等实践模式,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量感水平和综合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跨学科主题学习与量感培养的融合方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秀丽. 基于量感培养的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策略 [J]. 天津教育, 2025, (18): 32-34.

[2]吴丽娟. 跨学科下的小学数学量感教学创新实践 [J]. 家长, 2025, (08): 67-69.

[3]钟雪芹. 基于量感培养的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策略 [J]. 数学小灵通(中旬刊), 2025, (02): 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