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铸新时代好少年

作者

敖然

辽宁省北票市第三高级中学 122100

引言

国防教育是全面提升青少年国家意识、安全意识和忧患意识的关键环节。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国防教育既要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又需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需求。当前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亟需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改革提升教育实效。

一、当前高中国防教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有限

当前部分高中阶段的国防教育仍以传统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实践载体。教师多依托教材进行理论灌输,未能有效引入互动讨论、情景模拟、实地体验等现代教学方法。这种单向传递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欲望,导致其对国防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形成深层认知和价值认同。教学过程中缺乏与学生日常经验和兴趣点的结合,进一步降低了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

(二)教学内容滞后,与时代发展脱节

部分学校国防教育内容更新缓慢,未能充分反映新时代国家安全观、军事科技发展及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教材和课程资源侧重于历史事件和传统国防知识的介绍,缺乏对信息战、网络安全、太空安全等新兴领域的前沿解读。这种滞后性导致国防教育与现实脱节,难以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动态的国防认知体系,也限制了学生综合国防素养的提升。

二、高中国防教育教学的发展与改革的路径

(一)完善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体系

高中国防教育的深化发展,首要在于加强国家与地方层面的顶层设计,构建清晰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体系。应着手研究并出台国家级的《普通高中国防教育课程指导纲要》,明确其作为必修课程或重要专题教育的法定地位,规定其最低课时标准与核心素养要求,从政策层面解决其边缘化问题。教育行政部门需将国防教育实施情况纳入对学校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与学校评优、校长考核挂钩,形成强有力的政策导向。应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明确教育部门与国防动员系统、军事机关在课程开发、资源输送、师资培训等方面的权责分工,形成军地协同、共育人才的良好格局。

(二)推动课程形态向项目化与研学实践转型

为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应积极探索国防教育课程形态的创新,大力发展项目化学习和研学实践。项目化学习围绕国家安全案例分析、国防科技模型制作、战场环境模拟推演等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深度探究,在解决复杂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整合知识、锻炼技能、塑造价值观。研学实践则要超越简单的参观访问,设计具有探究任务的研学路线,通过实地调研、专家访谈、课题研究等方式,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理解。具体而言,可设计“探访家乡抗战遗址与国防地理分析”研学项目。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文献研究、实地勘察、无人机测绘等方式,对本地抗战遗址的历史背景、战略价值及地形特征进行跨学科调研。在历史维度梳理战役脉络的同时,结合地理学科知识分析其军事防御布局与地形利用策略,最终形成遗址保护建议与国防教育导览方案,并面向社区进行成果展示。

(三)建立分层分类的师资专业化发展路径

改革路径需致力于构建一套分层分类、持续发展的师资培养体系。对于新任教师或兼职教师,应建立准入性培训机制,涵盖国防基础理论、教学基本功和国家安全形势等内容。对于骨干教师,则应提供进阶性培训,包括课程开发能力、跨学科教学设计、高级国防专题等,培养其成为课程改革的引领者。应建立国防教育名师工作室,搭建同行交流与专业学习共同体平台。拓宽师资来源,建立稳定的校外专家库,从退役军人、军事院校教员、国防科研人员中聘任兼职教师,并为其提供教育学、教学法培训,实现优势互补。通过系统化的师资建设,为课程实施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持。

(四)深度融入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顺应教育数字化发展趋势,将国防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是改革的重要技术路径。大力开发与利用虚拟仿真(VR/AR)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战场、武器操作、应急避险等教学情境,破解高风险、高成本实践教学的难题,让学生在安全环境中获得沉浸式体验。建设国家或省级的国防教育数字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汇聚优质在线课程、数字教材、专题讲座视频、军事史料库、互动式学习软件等,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弥补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间的资源鸿沟。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效进行分析,为个性化教学和科学评价提供依据。数字化赋能将极大拓展国防教育的教学手段、资源覆盖面和教学效率。

(五)构建以学生国防素养为核心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改革传统的、单一的总结性评价模式,构建一个以核心素养发展为指向的科学评价与反馈系统。该系统的核心是研制《普通高中学生国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将抽象的国防观念、军事素养等转化为可观察、可测评的行为表现与能力指标。评价方法上,综合运用实践作品评价、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等,全面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机制,将学生国防素养评价结果如实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并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依据之一,从而形成有效的激励导向。评价数据应反向用于优化课程设计、改进教学策略,形成教学—评—改进的良性循环,驱动课程体系的持续进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国防教育在新时代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保障,推动课程形态向项目化学习、深度研学实践转型,构建分层分类的师资发展路径,深度融入教育数字化战略,并建立以国防素养为核心的科学评价体系,多措并举、协同发力,方能有效破解发展瓶颈。这些改革举措旨在将高中国防教育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建构与价值塑造,提升其时代性、吸引力与育人实效,为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强烈忧患意识和综合国防素养的新时代好少年提供坚实支撑,切实服务于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和国防安全需要。

参考文献

[1] 蒋晓戈 . 新时代高中国防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D]. 河南大学 ,2024.

[2] 赵影 . 高中思政课国防教育路径优化研究 [D]. 信阳师范学院 ,2023.

[3] 陈瀚洋 . 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国防教育的研究 [D]. 华中师范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