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析任务驱动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作者

冉勇

重庆市秀山高级中学校 409900

引言

高中物理教学长期面临学生兴趣不高、实践能力薄弱等挑战,随着教育理念转向核心素养培育,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成为迫切需求。任务驱动法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具体任务,在真实情境中驱动学生主动探究,为破解教学困境提供了可行路径,其应用价值亟待深入探讨。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具有挑战性和真实性的学习任务,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协作来完成任务,从而主动建构知识、掌握技能并培养能力。该教学法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应在贴近真实的情境中发生。其特征显著,表现为学习过程围绕任务展开,学生的学习动机源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在需求,而非被动接受灌输。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多种认知能力,进行分析、决策、实践和创造,教师则扮演设计者、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这种方法有效地将知识学习与实际问题解决相结合,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任务驱动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力学模块中的探究式任务设计

在高中物理力学教学中,任务驱动法可通过设计探究式实验任务来深化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以人教版必修一中的牛顿第二定律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具体任务:精确探究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外力及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学生需要以小组形式,利用轨道、小车、打点计时器、砝码等器材,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他们必须考虑如何平衡摩擦力,如何测量和改变合外力,如何通过纸带分析计算加速度。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学生不仅动手操作,更需要不断记录数据、处理数据、绘制图表并分析结论,最终验证 F=ma 的规律。这个任务将抽象的定律转化为可操作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分析的完整科学探究过程,极大地促进了他们对力学原理的深层建构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电学模块中的设计与建模任务

在电学领域,任务驱动法非常适合应用于电路设计和故障分析等实践性强的主题。以人教版必修三中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设计任务:为一个额定电压和功率已知的小灯泡设计一个由干电池供电的完整工作电路,并验证其亮度。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欧姆定律、电功率计算及串并联知识,先进行理论计算,确定电源数量与连接方式、是否需要保护电阻等,再在实验板上进行实际连接和测量。他们可能会遇到灯泡不亮、亮度不足或元件过热等实际问题,这就促使他们像工程师一样进行故障排查和方案优化,例如检查断路、短路或重新计算电阻值。此任务超越了简单的公式套用,让学生在解决真实电路问题的过程中,深刻理解电动势、内阻、路端电压等抽象概念的物理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三)光学与近代物理中的论证与解释任务

对于概念性较强的光学和近代物理模块,任务驱动法可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论证和解释能力。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中光电效应现象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分析论证任务:基于赫兹实验所得的实验数据曲线,分析经典电磁波理论在解释该现象时遇到的困难,并尝试用新的理论进行合理解释。学生需要扮演物理学家的角色,研究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频率的关系、光强与光电流的关系等关键实验证据。他们需要撰写一份简短的科学报告,指出波动说无法解释存在截止频率等现象,并论证爱因斯坦光子假说的合理性。这个任务驱动学生深入剖析实验现象背后的物理本质,锻炼其基于证据进行科学推理和论证的能力,体验物理学家突破旧范式、建立新理论的思维历程。

(四)热学与能量模块中的社会性课题研究

任务驱动法可以超越课本,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社会及环境问题相结合。在学习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热力学定律和能量守恒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调研任务:分析家庭或学校某类电器的能量转换效率及其节能改进方案。学生可选择如空调、热水器等设备,研究其工作原理中的热传导、热对流过程,评估其电能转化为热能的效率,并调研市场上更高效的节能技术(如热泵技术)。他们需要撰写一份包含数据分析、原理阐述和改进建议的调研报告,甚至进行简单的成本效益分析。该任务将抽象的热学定律置于真实的社会技术背景中,使学生理解物理原理的实际应用价值,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五)复习模块中的系统整合与创新任务

在单元或学期末的复习阶段,任务驱动法可用于促进知识的系统整合与迁移创新。以人教版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机械能守恒与曲线运动复习为例,教师可提出一个挑战性任务:设计并制作一个装置,使小球仅依靠重力从 A 点运动到 B 点,且用时最长者获胜。这个开放性的“过山车”设计任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运动学、牛顿定律、圆周运动向心力以及能量守恒定律。他们需要计算设计轨道的形状、高度差、环圈半径,确保小球能不脱轨且能量充足地完成全程,同时巧妙增加路径长度或控制速度以延长运行时间。此任务没有标准答案,强烈驱动学生灵活运用甚至创造性组合所学知识,在设计与测试中不断优化方案,极大地锻炼了其系统思维、创新意识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法为高中物理教学注入了活力,显著提升了课堂效能。未来需进一步优化任务设计,完善评价体系,推动教师角色转型。该方法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方面展现巨大潜力,值得持续推广与深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丽玲. 任务驱动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性运用[J]. 数理天地 ( 高中版 ),2023,(16):26-28.

[2] 吕敏 . 探究任务驱动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性运用 [J].当代家庭教育 ,2023,(11):134-137.

[3] 韩益. 基于任务驱动法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3,(15):86-88.

[4] 任社刚. 任务驱动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 求知导刊 ,2023,(07):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