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品质的培养路径研究
张旎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惠阳学校 516200
引言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成为议论文写作评价的核心指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议论文写作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创造性表达”的能力。然而,当前高中议论文教学仍存在“模板化写作”“堆砌事例”“论证浅表化”等问题,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度、广度与创新性严重不足。本文基于思维品质理论框架,结合新高考命题趋势,探索系统化思维训练路径,旨在为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策略。
一、新高考议论文写作对思维品质的要求与现状分析
(一)新高考命题对思维品质的显性要求
新高考议论文命题呈现两大特征:其一,材料开放性增强,如2023年全国卷“好的故事是否有力量”要求学生在多元解读中展现思维深度;其二,任务指令复杂化,如 2024 年浙江卷“对‘信息茧房’的反思”需学生结合现实情境进行批判性分析。这些命题导向倒逼写作教学从“技巧训练”转向“思维培养”。
(二)当前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思维困境
1. 思维深度不足:学生习惯于“现象描述 + 名人名言”的论证模式,缺乏对论点的本质追问。例如,在“科技与人文”主题写作中, 60% 的学生仅停留在“科技发展促进人文进步”的表层论述,未能分析技术异化对人文价值的冲击。
2. 思维广度受限:学生论证素材单一, 80% 的作文依赖教材事例或网络热点,缺乏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如讨论“人工智能伦理”时,鲜有学生引入哲学、法学视角进行多维分析。
3. 创新思维缺失:模板化写作导致“千文一面”,如“中心论点 + 三个分论点 + 结论”的“五段式”结构占比高达 75% ,学生难以提出独创性观点。
二、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品质的培养路径
(一)构建“问题链”:驱动深度思考
以“问题链”为抓手,通过层层追问引导学生挖掘论点本质。例如,在“经典阅读是否过时”主题教学中,设计如下问题链:
1. 什么是“经典”?其核心价值是什么?
2. 当代社会“经典阅读减少”的现象背后有哪些原因?
3. 数字阅读能否替代纸质经典阅读?为什么?
4. 如何构建经典阅读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逐步从“现象描述”转向“因果分析”与“解决方案探讨”,论证深度显著提升。教学实践显示,使用“问题链”的班级,学生作文中“为什么”“如何”等追问性语句使用率提高 40% ,逻辑漏洞减少 25% 。
(二)运用思维导图:拓展思维广度
思维导图通过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关联,突破单一思维维度。以“传统文化创新”主题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角度构建导图:
1. 历史维度: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与传承方式;
2. 社会维度: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
3. 技术维度: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传播的赋能;
4. 国际维度:其他国家文化创新案例的借鉴。
重点高中实践表明,经过 3 个月思维导图训练,学生作文中跨学科素材使用率从 12% 提升至 38% ,论证视角从平均2.1 个增至3.7 个。
(三)设计思辨性任务:激发创新思维
通过创设矛盾情境或反向命题,迫使学生突破思维定式。例如:
1. 矛盾情境法:在“努力与成功”主题中,提供矛盾案例——“某学生每天学习 15 小时但成绩下滑”,要求学生分析“努力无效”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方案。
2. 反向命题法:将“失败是成功之母”改为“失败未必是成功之母”,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与“如何避免重复失败”的区别。
学校实验数据显示,参与思辨性任务训练的学生,作文中独创性观点提出率从 18% 增至 52% ,论证结构创新性评分提高 1.2 个等级(满分5 分)。
三、思维品质培养的实践案例与效果评估
(一)案例:以“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为例的思维训练
为系统培养学生辩证思维与创新意识,教师以“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为主题设计思维训练课程,通过“案例收集—辩论交锋—写作沉淀”三阶段推动学生思维进阶。
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将学生分为医疗、教育、艺术三个小组,要求每组围绕领域特点收集人工智能应用案例,并分析其积极影响与潜在风险。例如,医疗组通过查阅资料发现,AI 辅助诊断可提升癌症早期检出率,但也可能因算法偏见导致误诊;艺术组则关注到AI 绘画工具虽能提高创作效率,却引发“原创性”争议。这一过程促使学生从单一视角转向多维观察,为课堂辩论积累论据素材。
课堂辩论阶段,正方与反方围绕“人工智能的利弊”展开激烈交锋。正方强调 AI 在灾害预警、个性化教育等领域的不可替代性;反方则聚焦数据隐私泄露、就业结构失衡等风险。辩论中,学生需即时回应对方观点,如反方提出“AI 伦理缺失可能导致技术滥用”时,正方迅速补充“可通过立法规范技术发展”。这种动态思辨过程迫使学生突破固有认知,在攻防中深化对“技术双刃剑”的理解。
写作任务阶段,学生以“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选择”为题,结合辩论观点与个人思考完成议论文。评估显示, 90% 的作文能辩证分析技术利弊,如学生写道:“AI 既是工具也是挑战,人类需在效率与伦理间寻找平衡”; 45% 的作文提出创新性方案,如“建立跨国 AI 伦理委员会”“开发人机协作新模式”。这一案例证明,结构化思维训练可有效提升学生议论文的逻辑性与深刻性。
(二)效果评估:量化数据与质性分析结合
1. 量化数据:对比实验班与对照班的作文评分(满分 60 分),实验班平均分提高8.2 分,其中“逻辑性”与“创新性”维度得分提升显著;
2. 质性分析:学生访谈显示, 87% 的学生认为“思维训练后写作更有话可说”, 63% 的学生表示“开始主动关注社会热点并进行深度思考”。
结束语
新高考背景下,议论文写作教学必须从“技巧灌输”转向“思维赋能”。通过“问题链”深化思维深度、思维导图拓展思维广度、思辨性任务激发创新思维,可系统性提升学生议论文的论证质量与思维品质。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不同学段思维训练的衔接路径,以及如何利用AI 技术实现个性化思维诊断与反馈,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提供更精准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陈越. 谈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思辨性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技巧[J].新课程导学 ,2024,(17):1-4.
[2] 丁凡.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研究[J]. 作家天地,2024,(15):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