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

作者

刘丽

湖北省大冶市滨湖学校 435100

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的" 提问 - 回答 " 模式易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缺乏深度思考与情感投入。新课程改革强调 " 以学生为中心",要求互动模式从单向传递转向双向共建。小学语文因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更需要通过创新互动激发儿童表达欲望,培养其想象力与创造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索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互动模式,旨在为语文教学注入活力。

1. 情境创设:搭建互动桥梁,激发参与热情

学生兴趣缺失常发生于传统课堂,生活实际的脱离构成主因。情境创设致力于该问题的解决,真实场景的还原或想象空间的构建被其运用,语文学习由此被激活。《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室环境调整为“池塘”样貌,学生使用动物头饰标志身份,分角色进行文本朗读,情节的复现借助肢体动作与人物对话实现。动词使用的理解由此被促进学生掌握,共情能力亦被激发。扮演小蝌蚪的个体可能提出疑问:“青蛙妈妈,您为什么长得和我们不一样?”生物特征的观察随即被教师引入,语文学习同科学认知的融合因此发生。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依赖“三性”的把握。挑战性体现于认知冲突的设计。《曹冲称象》教学环节,教师设问:“如果没有石头,还能用什么替代?”浮力原理同生活应用的思考由此被学生推动。开放性要求情境留出空白。《假如我是______》写作课程,森林、太空、海底等背景图被教师提供,场景的自由选择被学生执行,题目的补全在其想象中完成,思维定式由此被突破。趣味性需匹配儿童心理特征。“童话法庭”被用于《狼和小羊》角色审判,法官、律师、证人等身份被学生分别承担,寓言的深层寓意在辩论活动中被理解。

2. 角色互换:打破传统壁垒,深化理解共鸣

教学实践中引入角色互换策略,目的在于突破传统的师生互动框架,建立不同层级间更深的理解通道。这一策略实质性地改变了课堂内部的权力结构,促使学生从被动的“听众”位置转换成为积极的“主导者”。以古诗教学环节的安排为例,《静夜思》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邀请学生担当“小老师”的角色进行讲解;部分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解释诗句“疑是地上霜”,例如联想到冬季早晨观察到的窗户玻璃上的冰花现象,并运用绘画手段还原当时的视觉场景,这种具象化的表达有助于同伴更好地把握诗人独特的观察视角。复习课阶段的实践也可以采用类似方法,例如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名为“汉字闯关游戏”的学习活动,将“形声字”的内在构字规则巧妙融入谜语创作中,具体例子如“‘有水方说清,有言去邀请’”这类表述,相较于机械重复的记忆模式,由学生主动生成的学习内容显然具有更强的持久性。推行角色互换需要严格遵循渐进原则,这是保证其有效实施的关键。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初始阶段,适宜从“小助手”这类基础角色入手,具体任务包含带领同学朗读生字词或是负责分发课堂资料,主要目标是初步培养其责任意识。进入中年级后,角色设计可以进一步发展为“课堂记者”,职责围绕采访记录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各自理解,真实呈现观点多样性。高年级阶段的角色互换则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自主性,例如在预习《草船借箭》课文之后,学生分组独立筹备展示活动如“诸葛亮智谋分析会”,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安排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来呈现研究所得。为了切实保障这类高阶互换活动的质量而非流于表面形式,教师的支持不可或缺;提供包含详实历史背景材料、具体分析方法指引等内容的“资源包”,被认为是弥补学生前期准备不足的必要辅助手段。

3. 多元评价:构建反馈机制,促进双向成长

传统课堂评价通常依赖教师单方面打分,学生往往被动接受结果。改变这种情况需要引入更多元的评价主体和方法,评价标准也应分层设定。以口语交际课《做小导游》为例,教师设计“游客评价表”是个办法。这个表从“表达清晰度”、“内容趣味性”、“互动积极性”这些维度让听众打分。同时,“小导游”自己也要评价自己的表现,同伴之间也可以互相评价。学生之间会给出具体意见,比如有学生可能指出同伴:“他讲了长城的传说,但没告诉我怎么走上去”,这种实际的意见对改进很有帮助。学生自己评价时也可能发现问题,比如意识到:“我声音太小,后面同学可能没听见”,这种自我发现的效果通常超过教师的直接批评。评价形式必须考虑儿童的理解能力。小学低年级学生,用“星级贴纸”制度比较合适。学生在朗读、书写、发言这些不同活动里达到要求就能得到相应星级的贴纸。收集足够数量的贴纸后,学生有机会获得“阅读小明星”称号。中年级学生可以试试“成长档案袋”。档案袋里放些什么?课堂录音片段、完成的作业、参加活动的照片都能放进去,定期拿出来看看,学生自己就能发现进步在哪里。高年级学生能力更强,可以尝试用“语文能力雷达图”来自我评估。这个雷达图覆盖“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口语交际”、“文化积累”几个方面,学生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后续的学习计划。教师还需要注意评价的激励作用。把写得好的学生作文编成一本“班级故事集”,放在教室图书角展示出来,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努力被看见、被肯定,这种喜悦很真实。APA 论文写作要求具体、客观地描述实践,避免过度阐释理论或使用模式化术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模式创新本质是回归“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本质。情境创设激活思维,角色互换增进理解,多元评价促进成长,三者构建活力语文学习生态。实践中需注意:互动设计贴合儿童认知规律,避免形式化;教师平衡“引导”与“放手”的度,维护秩序并保护创造力;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让学生在互动中找到价值感。

参考文献

[1] 李义斌. 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真性情”互动的实践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 , 2025,(14): 67-69.

[2] 黄冕 . 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中的教师话语分析——基于理性思维教学的视角[J].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25,(01):127-131.

[3] 姜晓宁. 小学信息化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新通信 , 2024,26(19): 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