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视角下初中班主任德育活动设计的创新路径
杨建龙
酒泉第五中学 735000
引言
新课程改革致力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其设计的德育活动对学生的品德养成和行为规范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在新课改视角下,探索初中班主任德育活动设计的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课改对初中班主任德育活动设计的意义
新课改对初中班主任德育活动设计意义重大。从学生发展角度看,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促使班主任设计更贴合学生兴趣、需求与个性特点的德育活动,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热情,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深化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践行道德行为,实现自我教育与成长,助力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教育质量提升层面,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这要求班主任丰富德育活动内容,融入多元元素,如传统文化、社会热点等,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其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同时,创新活动形式,采用体验式、小组合作等,能增强德育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提升教育质量。
2 当前初中班主任德育活动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活动目标模糊且缺乏系统性
当前,部分初中班主任在设计德育活动时,目标设定不够清晰明确,缺乏长远的规划与系统性。很多班主任只是基于学校临时安排或当下热点问题仓促设计活动,没有深入思考活动与学生品德发展的内在联系。例如,在开展“文明礼仪”主题德育活动时,仅将目标简单设定为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文明礼仪规范,而没有进一步细化到不同阶段学生应达到的具体行为表现,以及如何通过活动培养学生长期践行文明礼仪的意识。
(二)活动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
一些初中班主任设计的德育活动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严重脱节,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活动内容往往停留在理论说教层面,过于抽象和空洞,缺乏具体的生活案例和实践指导。比如,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时,只是单纯地讲解爱国主义的定义和重要性,而没有结合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如家乡的发展变化、身边爱国人士的先进事迹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爱国主义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
3 新课改视角下初中班主任德育活动设计的创新路径
(一)融合多元文化,根植家乡情怀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全球视野,初中班主任在设计德育活动时,应积极融合多元文化,尤其要深入挖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德育活动,根植学生的家乡情怀。以传统节日为例,虽然同一个节日在历史长河中已形成不同的地方特色,但班主任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对比不同地方特色的差异,分析当地风俗形成的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例如,在端午节期间,组织学生开展“探寻家乡端午特色”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包粽子、做香囊的独特方式,讲述家乡流传的屈原故事版本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结合当地风俗习惯和人文环境,解析本土特色,培育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同时,也可以引入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如不同国家的礼仪文化、环保理念等,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二)对比今昔生活,培育爱国情怀
借助信息技术,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历史变迁,培育爱国情怀。一方面,利用多媒体资源,制作生动形象的德育课件、视频等,增强德育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比如,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播放相关的纪录片、电影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祖国的伟大成就和历史变迁。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开展“感受时代变迁”活动,让学生了解先辈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包括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并与现在的生活进行对比。例如,让学生采访长辈,了解过去的生活条件,如住房的简陋、饮食的单一、交通的不便等,再与现在的高楼大厦、丰富多样的美食、便捷的交通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更容易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进而分析这一改变的原因,引入到国家的伟大成就和历史变迁,更易于学生从自身出发,培育爱国情怀。
(三)立足家庭生活,践行尊老美德
开展实践活动是德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但应立足学生本身,从小家出发。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与父母角色互换,如整理房间、做饭做家务,或者照顾自己爷爷奶奶的生活起居。以“今天我当家”活动为例,让学生在一天内承担起家庭的部分责任,体验父母的辛苦。这样的活动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从自身家庭生活出发,亲身体验长辈的付出,从而更深入地体会到尊老爱幼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组织学生去关爱孤寡老人。关爱孤寡老人活动虽能体现尊老爱幼,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难以让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通过“今天我当家”活动,学生能在熟悉的环境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真正践行尊老美德,培养家庭责任感。
(四)构建长期评价体系,促进品德持续发展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德育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初中班主任应构建多元化的德育活动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成长。评价内容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还要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参与程度和创新能力。例如,在评价学生参与“今天我当家”活动时,不仅要考察学生完成家务的情况,还要了解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是否积极、是否主动思考如何更好地照顾家人等。评价方式应多样化,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评价体系要涉及到长期评价或者过程性评价,因为德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靠一次活动的评价无法对学生品德形成的持续性进行准确的评价。班主任可以建立学生德育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不同活动中的表现和进步,定期进行总结和反馈,促进学生品德的持续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视角下,初中班主任德育活动设计的创新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班主任应明确活动目标,增强针对性;更新活动内容,体现时代性;创新活动形式,提高趣味性;完善活动评价,促进全面发展。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需求和时代发展的德育活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加强对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支持和指导,为班主任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共同推动初中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J]. 黄瑞君. 才智,2020(18)
[2] 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有效性策略探究 [J]. 潘婧芸. 家长,2020(10)
本文系 2024 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课题《新课改视角下初中班主任德育活动设计的策略研究》(立项编号 GS[2024]GHB055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