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研究

作者

徐文正

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佐龙镇佐龙小学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道法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育人目标的实现。然而,当前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仍存在诸多不足:部分教师仍以“教师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多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互动与体验,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评价方式过于侧重知识考核,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基于此,如何依托教材创新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成为当前初中道法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更新教学理念,确立 “学生主体,价值引领” 的教学导向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法课教学理念的更新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传统道法教学以教师讲授为核心,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主动思考和价值内化。而新课改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的成长需求放在首位,同时强化“价值引领”的核心任务。这一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知识建构的主体,又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现象、思考人生问题,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知识学习与价值塑造的统一。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第一课“中学时代”为例,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是直接讲解中学时代的重要性、中学生活的新变化等知识点。而践行“学生主体,价值引领”理念时,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开展“我的小学回忆与中学期待”分享会,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讲述对中学时代的感受和期待,教师则作为引导者,在学生分享后提出问题:“中学时代为什么被称为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面对中学生活的新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做好准备?” 随后,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钱学森的中学时代”案例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不仅理解中学时代的重要意义,更能主动思考自己的中学规划,从而将“珍惜中学时光”的价值观念内化于心。这种教学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实现了价值引领的目标。

二、强化实践教学,搭建“课堂延伸,生活联结”的实践平台

强化实践教学是新课改对初中道法课的核心要求之一,也是破解道法课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难题的重要举措。道法课的本质是实践性课程,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不仅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形成,更需要在实践体验中深化和巩固。“课堂延伸,生活联结”的实践平台,强调将课堂教学内容延伸至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中,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知识的实用价值,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自觉,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第六课“责任与角色同在”为例,为让学生深刻理解“不同角色承担不同责任”的内涵,教师可搭建“校园—社区”联动的实践平台。首先,在课堂上结合教材中“小含的一天”案例,引导学生梳理自己在家庭、学校中的角色及对应责任;随后,组织学生开展“校园责任岗”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认领“图书管理员助理”“课间秩序维护员”“教室环境监督员”等岗位,记录每日履职情况,每周在课堂上分享履职心得。此外,联合社区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分组为社区空巢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宣讲健康知识。实践结束后,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和实践经历撰写“我的责任日记”,反思自己在不同场景中如何更好地承担责任。通过这种课堂与生活联结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深化了对责任的理解,更在实践中培养了责任意识和服务精神。

三、依托信息技术,构建 “资源整合,智慧赋能” 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支撑。新课改要求教学要跟上时代步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资源整合,智慧赋能”的教学环境,是指教师借助多媒体、网络平台、在线教育工具等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创新教学呈现形式,实现教学过程的智能化、个性化。这种教学环境能够打破时空限制,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同时通过数据分析等功能,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个性化教学指导提供依据,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为例,由于“法治中国建设”涉及国家政策、法治历程等宏观内容,单纯依靠课堂讲授难以让学生直观理解。教师可依托信息技术构建智慧教学环境: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法治建设大事记”时间轴,结合动画短片呈现“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让抽象的历史进程变得直观易懂;其次,借助“学习强国”平台的“法治”专栏,筛选“基层执法典型案例”“法治人物事迹”等视频资源,在课堂上播放后组织学生在线留言讨论,分享对“法治的重要性”的看法;此外,利用在线答题平台,如问卷星设计分层练习题,针对不同学生的答题情况生成数据分析报告,对于“法治与德治的关系”等易错知识点,通过线上一对一答疑或推送专题讲解视频的方式进行针对性辅导。同时,布置线上实践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本地法治建设的成果,制作“我眼中的法治家乡”PPT,在课堂上展示交流。通过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还实现了“精准教学”,有效提升了学生对法治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结语

新课程改革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提升教学质量是落实道法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研究认为,教师应从更新教学理念入手,确立“学生主体,价值引领”的导向,夯实教学基础;以强化实践教学为抓手,搭建“课堂延伸,生活联结”的平台,实现知行合一;以依托信息技术为助力,构建“资源整合,智慧赋能”的环境,提升教学效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不断探索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学路径,持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强校际间的经验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道法课育人效能的全面提升,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翟丽群.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政治课教学 [J]. 文理导航 ( 上旬 ), 2023,(09): 73-75.

[2] 张中锋.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 [J]. 当代家庭教育 , 2020,(33): 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