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文知识为帆,助力心理健康教育远航
胡建军 张萍
格尔木市第十三中学
心理健康教育虽是一门专业性学科,但并不意味着它孤立存在,与其他学科没有关联。在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大背景下,心理健康教师要有教学的突破和创新意识,积极在教学中融入跨学科知识元素,并与他学科教师紧密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添砖加瓦。当然,这对心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要求,不仅需要教师注重专业知识的提升,还要广学习、多接触其他学科知识,找准学科之间的教育融合点,才能在跨学科教学的实践中游刃有余。笔者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小学语文知识体系庞大,内容丰富,蕴含着大量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教育元素,能为日常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充足素材,因而在教育中常融入语文知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此,笔者就以六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将语文知识融入心理课堂的有效策略。
一、挖掘知识内涵,渲染心育主题
要在心理课堂融入语文知识,首先就需要心理教师深入钻研语文教材,挖掘心理教育开展所需要的内容素材。六年级语文课文体裁多样,无论是散文、记叙文、小说,还是诗歌、文言文中都不乏一些深刻的道理、正向的观念和积极的情感因素,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营养剂”,都值得教师去精心挖掘和剖析,巧妙地运用它们渲染心育主题。
例如,笔者先后围绕“提升积极心理品质”“如何认识自我”“建设和谐人际关系”“做情绪的主人”等话题开展过主题心理教育课,从中融入了相应的语文课文知识。以“提升积极心理品质”的主题教育为例,这一课旨在帮助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成长心态,面对困难时能够敢于面对、勇于突破。为了渲染这一主题,我精心挑选了《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金色的鱼钩》这三篇课文作为教育素材。学生一开始看到这几篇课文时,感到惊讶无比,纷纷表示“这些课文都是爱国文章,跟心理健康教育又有什么关系呢?”面对学生的疑惑,我开启了我的教育引导。我出示了一份阅读单,引导学生着重阅读这些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去分析文中人物的品质。随着学生的分析和提炼,一个个优秀品质就呈现了出来:五壮士勇敢、坚毅、顽强不屈;邱少云隐忍克制、坚韧不拔;老班长无私奉献、关爱他人。进而,我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积极心理品质的体现,而这些品质都是我们日常面对学习和生活困难时所需要的,更是锻炼我们意志和能力的关键因素。这样的教育引导与知识融入,解除了学生心中的疑惑,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了对更多积极心理品质的探索和学习中。
二、延展阅读素材,拓宽心育路径
语文教材中的知识可以为心理教学所用,以这些知识延展的一些阅读材料、文学作品,也都可以作为心理课堂的教育素材,以便于进一步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路径。教师在这一环节要具备更强的洞察能力和整合能力,能够整体结合学情、教学内容和跨学科知识融点来延展这部分素材。
例如,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主题教育中,我使用了《伯牙鼓琴》这篇文言短文作为教育素材。学生虽在语文课堂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了解了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但文章相对较短,使得学生对这种情谊的体会并不十分深刻,也没能就此明白如何去与他人构建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意识到这一点,我就搜集了更多与两个人有关的素材,整理成了“伯牙与子期的故事”合集,和学生一起阅读。这份合集包含了两个人的相识、交往以及伯牙在子期去世后的后续故事。通过对这些素材的阅读,学生对两个人的相处经历有了更详细的了解,让他们感受到了“知音”的难得与魅力。在此基础上,我鼓励学生针对“一段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都需要哪些元素?”这个问题展开探讨并形成记录。学生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呈现了带有他们认知和理解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共同的兴趣爱好是和谐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有的学表示两个人之间要多交流沟通、互相尊重和理解,才能不断增深情感;还有的学生指出,在自己遇到困难时,能够给与真诚支持和帮助的人才算是真的朋友,这样的人最值得交往。
另辟视角,利用《伯牙鼓琴》这篇文章素材,我还让学生体验“破琴绝弦”带给人的感受,探讨“终生不复鼓”这样“决绝”的友谊到底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样的影响。通过探讨,大家对人际交往又有了新的看法,有的同学说:有些朋友走着走着会不同,无法再走到一起去,但也不至于成为仇人;有的同学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最好的朋友虽然离开了,但自己还要好好生活,好好爱自己,成长自己,还会找到更好的朋友,不需要太“决绝”……简短的语文课文、延展的阅读素材,为心理教学的开展注入了活力,更是由此开启了学生思考、交流、分析、归纳的大门,极大拓宽了心理教育开展的路径。
三、结合实践作业,巩固心育认知
如同其他知识学科的教学流程类似,心理教育开展之后,教师也要设置一定的作业,引导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跨学科融合的视角,教师可以设计语文知识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实践作业,丰富心理作业的形式和内容,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综上所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语文知识是切实可行、效果显著的,值得广大心理教师做进一步的实践尝试和探索。当然,语文世界广阔无边,其间蕴含的心理教育元素不可估量,心理教师要突破常规的教学思维局限,从更广的角度、更深的层面,去融合这两个学科的知识内容,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以此展现新时期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魅力和精彩,带给学生更为丰富、充盈的心理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 易敏 . 全球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特点及启示[J]. 基础教育参考,2024(02):71-80
[2] 侯俊秀 . 多角色、多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J]. 新课程 ,2024(21):174-177
[3] 丁春江 . 小学语文和心理健康融合课程初探 [J]. 江西教育,2024(3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