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培养路径探析

作者

魏志国

成都市简阳实验学校 641400

引言

新课程改革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确立了新的时代坐标,其根本指向已超越传统工具性操作的教学范畴,这一深刻变革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教师的职责被重新定义为引导学生建构面向未来的综合性数字素养。教师的核心任务,便是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教学路径,引导学生从被动接收信息转向主动建构知识,使其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运用抽象化的思维进行有效建模,并且在数字创作实践中展现出融会贯通的创新能力等;整个培养过程还必须贯穿对信息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教师需要塑造学生在多元议题中理性思辨的品格,以确立其负责任的数字公民身份。对这些培养路径的系统性探析,将为一线教师提供清晰的实践蓝图,从而将新课改的宏大理念具体化为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策略,其现实价值不言而喻。

一、情境化体验,唤醒学生敏锐甄别的信息意识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精心构建的情境化体验是唤醒学生信息意识的根本途径,这种意识并非与生俱来,它也需要在复杂且动态的信息环境中被反复激发与磨砺。例如,教师可直接将一个依据粤教版必修一“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防范”这一章知识点伪造的“校园活动中奖”钓鱼网站链接投屏到教室大屏幕上,旋即用提问引导学生群体审视这个看似无懈可击的页面。学生们的好奇心被瞬间点燃后,教师便可步步为营地追问,从“这个网址的域名真的属于学校官方吗”到“为什么它会索要你的支付密码”,进而驱使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去主动验证 URL 的安全性并剖析页面代码中隐藏的恶意脚本。经此一役,当学生亲手揭穿骗局并体验到那种“一步之遥”的风险时,一种源自真实威胁感而非书本教条的、深刻而敏锐的信息甄别意识便在他们心中牢固地建立起来了。

二、项目式驱动,强化学生抽象建模的计算思维

项目式学习以其内在的综合性与挑战性,为计算思维中抽象建模能力的深度强化提供了实践场域,当学生面对一个完整的项目任务时,他们必须将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进行系统性拆解,从而将非结构化的挑战系统地转化为可计算、可执行的解决方案,深刻领会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本质力量。例如,教师在讲授粤教版必修一“第三章 算法基础”中的路径规划项目时,应先彻底拿走所有现成的地图软件,给学生呈现一张错综复杂的真实交通网络图,并设定一个看似无法下手的任务——“设计从 A 市到 B 市耗时最少的旅行路线方案”,从而制造出一种必需另辟蹊径的“思维困境”。紧随其后,教师便可通过一连串的提问,诱导学生将现实世界中的“城市”“道路”“耗时”等具体元素,一步步地剥离、转化为纯粹的数学概念“节点”“带权边”,直至一个清晰的图模型在黑板上由学生自己亲手构建完成。唯有当学生经历了从现实混沌到抽象有序的这一完整转化过程,高效算法的引入才具备了逻辑上的必然性,学生所习得的也将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算法,而是一种能应对万千变化的、强大的计算思维方法论。

三、开源化赋能,促进学生融会贯通的数字化创新

开源化理念的引入为信息技术教育注入了强大的赋能力量,它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数字化创新能力的融会贯通。例如,在组织学生完成粤教版必修一“程序设计基础”第四章项目学习时,教师要考虑的是如何从具体编程任务出发,逐步引导学生体验“工具迁移—语言解构—功能交叉”所带来的数字化创新学习机会。因此教师可先设定一个“模拟网店结算系统”的基础任务,鼓励学生用 Scratch 积木模块搭出数据结构轮廓,通过点击交互展示物品价格、数量与折扣,同时提醒他们注意模块中缺乏统计逻辑的局限;当学生逐步熟练后,再引导他们以 Python 为平台重构该流程,移植核心功能结构,并在过程中引入教材中的变量设计、条件结构与循环关系,帮助他们理解为什么 Python 在处理复杂流程中的表现更具可控性。不仅如此,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学生反思:两种编程模式在功能、效率、逻辑层面如何迁移?是否可以混用语言结构,实现功能叠加?只有当学生在多个开源平台间完成“经验—审视—重构”的多次往返,其创新视野才会被真正打开。

四、议题式思辨,塑造学生理性担当的信息社会责任

围绕关键性社会议题展开的思辨活动,是塑造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感的有效路径,信息技术的伦理边界与法律规范等议题本身充满了复杂性,对这些议题的深入探讨能促使学生超越纯粹的技术视角,而这种认知上的冲突与思想上的交锋,也有助于引导学生构建起一套更为健全的价值判断体系,使其在未来的技术实践中能够秉持理性的态度,并且自觉履行应有的社会担当。例如,在推进粤教版必修一“人工智能及其应用”板块的课程目标时,教师需将教材中“技术成就”与“社会角色”之间建立起思辨的连接路径,避免课程落入对 AI 工具的浅显描述或单维赞美,因此可结合实际热点设计典型议题,如“AI 是否合适参与高考作文评分”,通过课堂引导学生查阅评分模型架构、对比人工与智能评改差异,再鼓励学生引用“大数据偏向性”、“模型隐性歧视”的背景进行批判性分析,以此突破纯技术崇拜。基于这一基础讨论,教师可顺势引出教材第五章中关于“信息系统安全与伦理风险”内容,尤其强调模型黑箱与责任归属问题,在让学生表达观点的同时设置“角色互换”环节,如让他们设身处地为考试监督员或 AI 模型开发者提出可能面临的风险想定,从而加深他们对“担当”的思维理解。至此,学生不仅能评判 AI 的能与不能,更愿参与AI 适用边界的理性探讨,逐步建立起面对技术变革时的责任感与伦理判断,以实现课程对信息社会参与能力的深度培育。

结束语

综合上述,在新课改驱动下,教师围绕核心素养导向精准重构教学活动,持续聚焦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的信息意识唤起、问题情境中的思维能力建构以及数字环境中的表达方式转化等,使得教学重心由技术操作迁移至素养培育,实现了课程目标与关键能力的精准契合,最终也培育出具备理性判断力且能为信息社会发展主动担当的数字公民。

参考文献

[1]刘彦辉.“互联网+”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路径[J].中国新通信 ,2024,26(04):127-129.

[2] 张明燕 .“双新”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路径 [J]. 中小学电教(下),2023,(0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