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小报告” 助力学生成长
段晓梦
武汉市光谷第四小学430000
在小学低年级的班级中,学生爱打“小报告”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一行为常常给班级管理和学生间的同伴交往带来诸多困扰。然而,换个角度来看,“小报告”也能成为助力学生成长的宝贵资源。作为班主任,如何巧妙引导,将“小报告”转化为教育契机,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刚接手班级时,我便遇到了小刘这位“小报告”大王。记得那是一堂语文课,我提出了一个较难的问题,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没有一个同学举手。就在这时,小刘高高地举起了手,眼神中满是期待。我心中一阵惊喜,平时学习较为困难的小刘居然主动举手发言了!我兴奋地叫他回答问题,可他张口就说:“老师,某某某上课喝牛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无奈地请他坐下,同时提醒那位喝牛奶的同学注意课堂纪律。
从那以后,课堂上总能看到小刘高高举起的手,但无一例外,每次都是在“揭发”同学们的违纪行为:“老师,小明不做眼保健操”“老师,在课本上乱画”“老师,小军带了零钱……”面对这种情况,我意识到不能简单地批评或制止,而是要积极引导,将这一行为转化为教育契机。
一、搭建表达的阶梯:从"告状"到清晰诉说
一天午休时,小刘又风风火火冲到我面前,小脸涨得通红:"老师!小美把我的橡皮藏起来了!"他的声音急促又带着哭腔,周围同学立刻围了过来。我蹲下身,轻轻握住他的手:"别急,慢慢说,先告诉老师事情是怎么开始的?"在我的引导下,小刘终于说清了前因后果——原来是他和小美玩"找宝藏"游戏,结束后小美忘记归还橡皮。
我借机在班级开展"故事小主播"活动,邀请小刘每天分享一件班级趣事。起初他总是磕磕巴巴,但经过一次次练习,他学会了用"首先...然后...最后"的句式讲述。有次他兴奋地和大家分享:"今天晨读时,明明主动带领大家朗读,声音又响亮又整齐!"看着他眼中闪烁的光芒,我知道这个曾经只会告状的孩子,已经学会有条理地表达美好。
二、学会衡量的智慧:让"小报告"有的放矢
又是一次的课间,小刘跑到我跟前:"老师,小刚在走廊疯跑打闹!"我没有立刻处理,而是把他俩请到办公室:"你们觉得在走廊疯跑打闹会有什么后果?"小刚挠挠头说可能会撞到同学,小刘也意识到自己其实可以先提醒小刚,而不是选择马上告诉老师。我在班级开展了"校园事件急诊室"活动,教大家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以及该如何处理:用“红色”代表必须立刻报告的紧急情况,如受伤、同学打架等,“黄色”代表"可以先找同学商量的问题,如借文具、游戏纠纷等;“绿色”代表自己能解决的
小事,如掉橡皮、忘记带文具等。
慢慢地,小刘学会了判断:看到同学忘记值日,他会先主动提醒;发现有人带零食,他会先和班干部商量。直到有天,我看到他带着几个同学去校医务室,原来是有同学跑步摔倒,他立刻主动送同学去医务室,和小伙伴已经处理好了伤口。那一刻,我知道他真正学会了权衡事情的轻重缓急,而不是遇到所有事情马上报告给我。
三、点亮善意的眼睛: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有段时间,班级里仿佛陷入了"揭短怪圈"。小刘每天高举的手成了同学们的"警报器",今天举报谁踩了草坪,明天揭发谁没戴红领巾。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学生加入"小报告大军",课间常能听到此起彼伏的告状声:"老师,他橡皮擦屑掉地上没捡!""她借我的尺子没还!"教室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息,同学们互相提防,甚至为了"立功"故意挑刺,原本团结的班级变得人心惶惶。
看着小刘被同学刻意疏远,座位周围总空着半圈,我意识到必须改变这种局面。于是,我在黑板角落开辟了"闪光情报站",宣布开展"闪光小侦探"活动:"从今天起,老师想收到特别的'小报告'——请大家用放大镜寻找同学的闪光点!"起初孩子们将信将疑,小刘却格外认真,第二天就举着本子冲过来:"老师!我发现,小林每天下课都帮忙擦黑板,从来不会忘记!"
渐渐地,"情报站"贴满了温暖的发现:有人记录同桌主动整理图书角,有人分享同学帮忙系鞋带的瞬间。学期末的"夸夸我的好伙伴"班会上,小刘攥着写满笔记的本子走上讲台,声音微微颤抖:"以前我总盯着大家的缺点,现在才发现,原来每个人身上都有好多光。谢谢你们愿意和我做朋友......"话音未落,教室里掌声如潮水般涌来,照亮了每个人眼里闪烁的星光。
教育者的智慧,或许就在于把看似棘手的"问题种子",种进合适的土壤里。当我们给"告状"加上表达的支架,给"挑剔"装上发现美的滤镜,每个孩子眼中的光芒,都会变成照亮成长之路的星光。就像春天的蒲公英,看似无序的飘散,其实都在寻找落地生根的契机
通过对小刘"小报告"行为的巧妙引导,我深刻体会到,在班级管理中,每一个看似棘手的问题都可能蕴含着教育的契机。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巧妙引导,就能将这些问题转化为助力学生成长的宝贵资源,帮助学生在沟通表达、是非判断和人际交往等方面不断进步,让班级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温暖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