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理念的初中体育教学与德育融合策略
王亚春
西安市阎良区六三〇中学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想相对单纯,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初中体育教师需要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利用具有实践性与趣味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让学生在团体运动与竞技活动当中逐步形成良好的个人意志品格,通过游戏活动规则的强化和体育课程教学的常规讲解,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学生形成刻苦训练、勇于突破的体育运动品格,从而推动初中体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树立班级典型榜样,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初中体育教师需要抓住青少年的心理成长特点,结合学生存在社会行为模仿意识,积极树立班级内部的体育运动典型榜样,引发学生对优秀学生的向往,强化学生的情感认同。例如,教师可以设置班级的体育明星,强调其所具备的坚韧精神,将抽象的体育品格和道德品质具象化。同时,教师需要积极记录班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成长进步,如部分体能素质薄弱的学生逐步能够独立坚持完成长跑,并将学生所取得的运动成绩制作成班级展板,肯定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所获得的成长,打造班级运动的成长之星,激发学生的班集体荣誉意识。教师在开展田径、球类等集体体育运动项目时,应当选择班级内部具有良好运动技能的标兵,以及具备良好道德品格的先锋。例如,教师选取在足球比赛中主动扶起对手的学生,肯定学生在团体运动中所展现出的团结互助精神;或是挖掘在比赛过程中展现出不轻言放弃的学生,表扬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让学生充分了解榜样的行为与精神。教师通过树立班级内部的示范榜样,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形成健康向上、自信大方的良好品格。
二、重视课堂常规教学,培养学生规则意识
初中体育教师应当在课堂常规教学中融入社会规范的缩影,积极引导学生遵守体育运动的基本规则,培养学生尊重对手、尊重规则的良好意识,并且帮助学生将规则意识迁移到社会生活中,有效培养学生的秩序感与执行力。例如,教师应当在体育课堂的开始阶段,积极开展常规队列训练,让学生了解队列中坐立行的具体标准,讲解每一项体育运动器械的使用规则以及违规所可能带来的严重体育运动安全危害,从而强化学生在班集体活动中的纪律意识。同时,教师还需要严格监督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规则执行情况,如学生是否按照规定整理运动器械,是否在游戏活动中遵守规则保持公平竞争的游戏氛围。教师利用长期坚持的常规教育让学生形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能够在体育课堂中保持分工协作、互相帮助、尊重他人,从而强化学生对社会规范的认同感,培养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并且教师还可以积极组织体育比赛活动,指导学生了解体育比赛的基本规则,由学生担任裁判员维护体育比赛规范,让学生逐步从比赛规则过渡到社会规则,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完善体育评价标准,积极渗透德育思想
初中体育教师需要打造完备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在体育教学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思想,融入多个教学评价主体,引领学生的日常品德行为规范。教师需要着重观察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参与度、在体育团队中的综合表现,并建立不同学生的体育课堂成长档案。例如学生在课堂互动中遵守运动规则,参与团队维护,与同学进行良好的协同互助,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品德,肯定学生在课堂中的责任感。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观察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表现,了解学生所展现出的体能素质进步幅度、展现出的体育运动坚韧度,肯定学生所展现出的拼搏精神,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表现。并且教师还应当着重强调学生在团队活动过程中展现出的协作精神,提高学生互帮互助的能力,培养学生在面对艰苦困境时的抗压能力,让学生深刻认识良好品德行为在生活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初中体育课程作为学校德育教学体系的重要构成,需要以学生的素养发展为目标。采用创新型的体育课程教学方式,在课程教学内容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思想。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教师还需要在体育运动游戏、团体运动活动中,观察学生的综合体育表现,建立学生体能素质与德育素养的综合成长档案,利用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提升学生德育素养成长的内在动力,不仅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个人品德,还促进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晓珏 . 跨学科理念下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融合研究 [J]. 试题与研究 ,2024(17):165-167.
[2] 潘小燕 . 立德树人理念下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 [J]. 体育画报 ,2023(6):23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