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CCP 学习行为模型的中班幼儿折纸深度学习行为研究
杨利霞
兰州新区第三幼儿园
引言:在学前教育中,折纸活动对幼儿手眼协调与创造力发展意义重大。然而,当下幼儿折纸教育实践存在教学目标与幼儿发展需求失衡、学习模式单一等问题。教师重技能传授,忽视幼儿主动探索需求,导致幼儿深度学习不足。同时,现有评价体系难以精准评估幼儿深度学习水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幼儿艺术活动的创造与审美体验,在此背景下,亟需构建科学的深度学习目标与实施策略,提升幼儿折纸学习质量。
1 幼儿折纸行为问题分析
1.1 现有折纸教育活动的核心
当前折纸教育活动存在教师认知与幼儿发展需求的脱节。一方面,教师对折纸教育的理解停留在技能传授层面,选择的折纸素材常脱离幼儿生活经验(如复杂几何造型),内容设计零散且缺乏系统性;另一方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幼儿艺术活动需激发创造与审美体验,但实际教学中教师过度依赖范例模仿,导致活动目标与幼儿主动探索需求形成矛盾,束缚了幼儿的想象力发展。
1.2 幼儿深度学习行为的现实困境
幼儿在折纸中普遍呈现“机械操作”特征,深度学习行为严重不足。多数幼儿仅模仿教师示范步骤,缺乏对图形变换的空间认知思考(如折叠逻辑)、同伴协作互动(如共同解决折纸难点)及问题解决行为(如自主调整折叠错误)。这种“操作工”式学习模式,使幼儿难以将折纸经验与生活认知联通,创造力与思维能力发展受限。
1.3 评价体系的局限性
现有评价体系缺乏对深度学习行为的系统性评估。传统评价侧重作品完成度等操作层面(O),却忽视认知行为(C)、协作行为(C)和问题解决行为(P)的观察与记录。例如,未量化幼儿在折纸中是否主动联想生活经验(认知层)、是否与同伴合作尝试新折法(协作层),导致无法精准判断幼儿深度学习水平,难以针对性优化教学策略。
2 深度学习目标体系构建
2.11 总体目标
基于 OCCP 学习行为模型,构建中班幼儿折纸活动中操作、认知、协作与问题解决行为的深度学习目标体系。通过系统的折纸教育活动设计,促进幼儿将个人经验与折纸创作联通整合,在主动解决折纸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手眼协调、空间知觉等基础能力,激发创造性表达与审美体验,最终实现从表层模仿到深层探究的学习跃迁,为优化折纸教学素材与策略提供目标导向。
2.2 具体目标
(1)操作行为层目标:通过折纸活动提升幼儿手部动作灵活性,实现折纸步骤的精准执行与工具材料的熟练运用,达成手眼协调能力的阶段性发展。
(2)认知行为层目标:引导幼儿在折纸中理解图形变换逻辑,发展空间知觉与形状认知能力,能将生活经验与折纸符号建立关联,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
(3)协作行为层目标:创设同伴互动情境,鼓励幼儿在折纸中分享经验、合作解决简单问题,逐步培养沟通表达与团队协作意识。
(4)问题解决行为层目标:以开放式折纸任务激发幼儿创新思维,支持其在遇到折叠困难时主动尝试不同方法,形成“观察 - 思考 - 验证”的问题解决模式,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折纸作品。
3 OCCP 模型策略设计
3.1 基于 0CCP 模型的分层评价策略
以 OCCP 模型的操作行为、认知行为、协作行为和问题解决行为四层框架为核心,构建量化与质性结合的评价体系。操作层聚焦幼儿折纸动作的规范性与手眼协调能力;认知层关注空间知觉、图形变换的思维过程;协作层考察同伴互动中经验分享与分工合作表现;问题解决层评估幼儿面对折纸困难时的策略运用与创新突破。通过行为观察记录表、作品分析量表等工具,动态追踪幼儿在各层次的发展水平,为深度学习干预提供数据支撑。
3.2 教学素材优化策略
针对折纸素材脱离生活的问题,建立“生活联结 - 认知进阶 - 创造驱动”的素材筛选标准。选取日常物品(如青蛙、纸船)作为基础素材,通过情景化设计(如“拯救落水小动物”)激活操作层兴趣;融入几何图形组合(如正方形折三角形叠加)提升认知层挑战性;设置开放式主题(如“设计会变身的折纸机器人”)激发问题解决层的创造潜能。同时依据OCCP 层次设计素材难度梯度,确保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均能在最近发展区获得深度学习体验。
3.3 活动组织与实施策略
采用“情境导入 - 分层任务 - 协作探究 - 问题拓展”的四阶段活动模式。情境导入环节通过故事、实物观察激发操作动机;分层任务根据 OCCP 模型设计差异化目标,如操作层完成基础折叠,认知层理解对称原理,协作层分组完成组合折纸;协作探究中设置“折纸小管家”角色,引导幼儿在互助中发展协作行为;问题拓展阶段抛出开放性任务(如“如何让折纸青蛙跳得更远”),推动幼儿向问题解决层进阶,全程渗透“做中学”的建构主义理念 [1]。
3.3 支持性环境创设策略
构建物质与心理双维度支持体系。物质环境方面,设置“折纸探索角”,提供多样化纸张(卡纸、宣纸等)、工具(安全剪刀、量尺)及半成品材料,墙面展示 0CCP 行为范例图示与幼儿创意作品;心理环境上,建立“容错- 鼓励”机制,通过“折纸小勇士”勋章表彰尝试创新的幼儿,营造“错误是学习机会”的氛围,同时利用家园共育墙展示幼儿折纸过程影像,强化经验联通与社会支持 [2]。
3.4 行动研究与策略迭代
采用“计划- 行动- 观察- 反思”的螺旋式研究框架。每周通过录像分析、幼儿作品档案袋收集OCCP 行为数据,聚焦操作层到问题解决层的转化障碍(如认知层抽象思维不足),每月组织教师研讨,针对素材难度、指导策略进行迭代调整 [3]。例如,若发现幼儿在协作层参与度低,则优化分组策略为“能力互补小组”,并增设“折纸问题银行”收集幼儿真实困惑,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可推广的深度学习支持策略。
结语:本研究基于 OCCP 模型,构建了中班幼儿折纸活动深度学习目标体系与实施策略,经实践验证有效促进了幼儿深度学习。但在策略推广中,需关注不同园所教学差异。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个性化支持策略,深化家园共育,完善幼儿折纸教育体系,为推动幼儿折纸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兰州市教育科学规划 2024 年度“个人课题”《基于 OCCP 学习行为模型的中班幼儿折纸深度学习行为研究》课题编号:LZ[2024]GR1104
参考文献
[1] 于小红 , 袁丽 . 幼儿折纸活动的四阶段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 [J]. 中国教育学刊 , 2021(01), 67-70.
[2] 张文 , 吴佳 . 折纸探索角构建在幼儿折纸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学前教育研究 , 2020(05), 60-62.
[3] 黄静 , 陈贞 . 行动研究在幼儿折纸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J].. 课程·教材·教法 , 2020(05), 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