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游戏化教学策略的实践与应用
杨龙妹
阿扎河乡中心完小 654400
引言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常陷入“知识灌输”的窠臼,教师单向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模式导致学习过程枯燥乏味。游戏化教学策略的提出,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强调,知识获取应通过直接经验与活动实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儿童通过同化与顺应构建知识体系,而游戏正是促进这一过程的有效载体。将游戏元素融入数学教学,不仅能降低知识抽象性带来的认知负荷,更能通过互动性、竞争性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一、游戏化教学的理论溯源与核心价值
教育游戏化是以教学原理与游戏机理的互动融合来开展游戏教育活动的行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是其理论依据——当游戏所设置的任务难度适中,学生们在教师的帮助或者和同伴的合作下,可以超越个体原有水平并将其能力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比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教师创造教学情景“超市购物”游戏,学生模拟“收款员”或“购物者”,在游戏中学生用钱购买东西,通过商品买卖实践理解元、角、分的换算关系。这样,学生在现实场景中用游戏化的形式在头脑中建立起对钱币的认知,同时在游戏中也在学会交往。
游戏化的教学功能就是三个“强刺激”:一是“吸引”的功能,通过趣味性和吸引来促进学习兴趣;二是“高效”的功能,通过互动性和及时性来促进学习效果,比如在数学拼图游戏中,学生完成一个拼图就可以马上获得眼、耳朵的感官反馈,即正反馈,促进数学空间观念的形成;三是“考验”的功能,通过团队性的交互来促进综合能力培养,比如数学接力游戏,以组为单位,完成的组员再出题给别的组员,进而以个人为单位做题,然后班内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每完成一组游戏进行一次比拼,即比速度比正确率,锻炼组员的个人数学运算能力以及组员之间的团体精神。
二、游戏化教学的实践路径与案例分析
(一)情境创设:构建沉浸式学习场域
情境化设计是游戏化教学的关键抓手。创设贴近学生的虚拟情景,让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对“测量”学习内容来说,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以“成为小探险家”的形式,根据自己测量的工具(一根纸条作为尺子、步数)“测量”操场的长度、花坛的周长以及课堂的宽度,最后写一篇“我的测量笔记”。
情境性设计是游戏化教学的关键点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设置“认知脚手架”。例如《三角形分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原神》元素反应玩法的启发来设计“元素三角阵”游戏,在学生根据角色属性(火元素、水元素、雷元素等)将三角形卡片按类别摆放时,回答三角形分类的原因。在游戏中,教师可以从为什么火属性角色不能和水属性角色组合成直角三角形的角度设置提问(帮助学生认知元素属性特征就是三角形的某个性质),让学生在游戏的外衣下理解抽象的知识,实现学科综合设计。
(二)任务驱动:设计阶梯式挑战关卡
教学活动中任务的设计应采用“最近发展区”理念,搭建“容易—困难—更高层次”的由浅入深的发展梯次。例如,教师在讲授《因数与倍数》时,可以设计任务——数字密码破译:第一环节限定时间之内找出相应的数字的全部因数;第二环节由因数编成组合找出密码锁的解密密码;第三环节与因数问题匹配设计成倍数规律进行预测下一个数字是什么?每解开一道关卡可获得“数学侦探”称号的碎片,凑满后可以兑换出物质奖励(数学工具袋、学具等),这样既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层次,通过奖赏又使得学生有动力,有求知欲,乐于持续参与。
游戏式课堂要求重视“产生认知冲突”。比如在“圆柱和圆锥”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开展“做容器,挑战设计师”的活动,由学生使用要求的材料(例如:纸、胶条等)来制作容积要求的容器,在进行实际的容器容积测量后,发现自己的计算结果和测得的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将是学生认知的矛盾,由此去反思自己在利用公式时的公式理解条件,例如:容器的壁厚、容器底部的凹凸,从而加深对容器所具有的体积的理解。
三、游戏化教学的实施挑战与应对策略
尽管游戏化教学具有显著优势,但其推广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教学资料成本较高,部分教师缺乏游戏设计能力;其次,对课堂纪律的管理较为困难,容易造成课堂混乱;最后,游戏化教学的评价滞后,在平时无法进行合理的评定与考核。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资源共享:教师将自创的模板(如基于PPT 的互动游戏、实物教具等游戏模型)共享到资源库中,这样会大大减少教师制作量,并利用“模块组合”的形式,进一步降低制作难度,比如将“三国杀”游戏中的卡牌元素转换为“数学运算杀”,教师可以直接将“三国杀”游戏中数字和符号进行替换并制作新游戏。
(2)规则预先干预:课前建立规则,例如“交通信号灯制度”:绿灯为自由观察时间,黄灯表示时间不多了,红灯要求暂停;配备“冷静区”以便当学生情绪失控时可以恢复平静,防止课堂打架行为。
(3)综合评价多元:建立“形成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的评价机制,不仅有常规测试,还要有游戏成果袋(如学生参加“数学过山车”活动时游戏的方案设计、合作参与等的记录)、同伴互评量表等评价方式。如在“数学建模比赛”中,教师从理解问题、建立模型、检验结果三个方面设计评分标准,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各种表现。
结语
游戏化教学不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而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让学习成为一种充满乐趣的探索之旅。在部编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以“儿童立场”为出发点,将游戏机制与数学知识深度融合,通过情境创设、任务驱动等策略构建“有意义的学习场域”。未来,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游戏化教学将呈现更多创新形态,如基于 AR 技术的虚拟实验室、结合大数据的个性化游戏推荐等。但无论技术如何演进,其核心始终在于尊重儿童的学习规律,让数学课堂成为滋养思维的沃土。
参考文献
[1] 刘艳红 ." 双减 " 政策下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游戏化课堂构建[J]. 读写算 , 2025(2):82-84.
[2] 陆红 .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J]. 学园 ,2023(4):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