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技术融合支持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探索

作者

谢朋洋

中国工农红军惠州廖承志红军小学 516001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推进,多技术融合已成为推动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教学评”一体化强调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与评价环节的协同统一。在多技术融合的支持下,教师能够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利用技术手段设计更贴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活动,同时借助技术工具实时收集教学过程中的各类数据,为精准评价提供依据,进而实现“教”“学”“评”的无缝衔接,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朝着更高效、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一、微课聚焦重难点,服务预习复习

借助微课,可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复杂的计算算理等进行图文结合式直观化展示,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学习认知习惯。另外,利用微课可以反复观看的特点,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学习节奏的学生需求,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为教师后续的教学调整提供依据,在“教学评”一体化当中实现教学与评价的有效衔接。

例如,以“小数除法”为例,教师围绕重难点制作专属微课课件,用于整堂课的讲授。在微课课件中,教师先以生活中常见的购物场景引入,提出“妈妈买了 3.6 千克苹果花了 14.4 元,每千克苹果多少元”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除法解决。接着在微课里直接讲解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方法,重点说明要将除数转化为整数,此时被除数也要做相应变化,确保商不变。在课堂上,教师全程依托这份微课课件开展教学,通过课件展示具体的计算案例,清晰呈现将除数3.6转化为 36、被除数 14.4 转化为 144 后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直观理解转化的关键和商的书写方式。整堂课围绕微课课件展开,确保教学内容集中,让学生能专注于小数除法算理的理解和运用。

二、互动课件辅教学,降低知识难度

互动课件凭借其交互性、可视化的特点,将小学数学中的知识点变得简明易懂,降低了小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互动课件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互动课件,教师能够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对于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进而真正做到“教学评”三者合一。

例如,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教师设计互动课件开展教学,课件先展示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物体,如停车位、警示牌等,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接着呈现一个平行四边形图形,标注出底和高的长度,同时提供“剪刀”“平移”等交互工具。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件中的工具,尝试将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开,然后把剪下的三角形或梯形平移到另一边,拼成长方形。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课件会实时显示拼接的过程,若操作错误,课件会给出提示,帮助学生调整操作方法。当学生成功拼成长方形后,课件会自动对比平行四边形和拼成的长方形的底与长、高与宽、面积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教师根据课件收集的数据,分析学生对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情况,为后续的巩固练习设计提供依据。

三、交互游戏增乐趣,趣味巩固知识

小学生天性好动喜玩,对游戏有天生的亲和力,而传统的巩固练习一般是枯燥的,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导致巩固效果不好。交互游戏寓教于乐,运用设置游戏的情境,指定明确的任务目标,并及时地给予反馈,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到游戏情境中,在做游戏中巩固了知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以“因数与倍数”为例。教师设计“因数倍数大冒险”交互游戏,游戏设置“城堡闯关”场景,共分为三个关卡。第一关“找因数城堡”,屏幕上会出现一个数字,如 12,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点击屏幕上出现的属于 12 的因数的数字,若点击正确,会获得“金币”奖励;第二关“找倍数城堡”,玩法与第一关类似,屏幕上给出一个数字,如 5,学生需要点击属于 5 的倍数的数字;第三关“因数倍数配对城堡”,屏幕上会同时出现多个数字,学生需要将互为因数和倍数关系的数字进行连线配对,配对正确得分,错误则重新尝试。在游戏过程中,课件会实时显示学生的排名情况,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游戏结束后,教师通过后台获取每个学生的数据,比如发现部分学生在找较大数字的因数时正确率较低,后续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专项练习。

四、智慧平台收数据,助力精准教学

作为多技术融合的载体,智慧平台可聚集教学过程中的数据信息,为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撑。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微课学习、互动课件使用、交互游戏参与时的各项数据收集和分析,教师可以清楚了解全班的学生总体学习情况,并据此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安排更加合理的分层练习和更具个性的辅导方式,真正做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进而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教学评”一体化。

例如,以“可能性”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智慧平台开展教学活动。课前,教师在智慧平台上发布预习任务,包括观看“可能性”相关微课和完成几道基础练习题。课堂上,教师利用智慧平台的互动功能,开展“摸球游戏”在线投票活动,屏幕上展示一个装有3 个红球和 2 个白球的盒子,让学生投票“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还是白球的可能性大”,平台实时统计投票结果,教师根据投票情况了解学生的判断情况,然后通过动画演示摸球过程,验证结果,加深学生对可能性大小的理解。课后,教师在平台上发布分层作业,学生提交之后可以生成报告。教师根据报告发现,学生在“根据可能性大小设计游戏规则”这一知识点上错误率较高,于是在下次课上设计专项讲解和练习,同时针对出错较多的学生,通过平台发送个性化的辅导资料,实现精准教学。

总结

总之,多技术融合可打破传统小学数学教学局限,衔接“教”“学”“评”各环节,帮助教师调整教学,学生明晰短板,推动教学高效化、个性化,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可行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旺江 .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析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4,(21):93-95.

[2] 陈红春 .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J].亚太教育 ,2024,(23):167-170.

本文系惠州市教育科研课题《多技术融合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评”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hzkt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