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加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作者

李磁

重庆永川萱花中学校402160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指通过专业引导、活动开展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调节情绪、应对压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过程。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学业负担加重,部分高中生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当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不足,需进一步探索科学有效的实施路径,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存在多方面问题制约教育成效。其一,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部分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会或其他学科,未开设独立、完整的课程,导致教育内容碎片化,无法形成持续引导;其二,师资力量薄弱,多数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缺乏专业培训,难以精准识别学生心理问题,也无法提供科学的干预方法;其三,家校协同不足,部分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度低,仅关注学业成绩,与学校缺乏有效沟通,无法形成教育合力;其四,教育形式单一,多以理论讲解为主,缺乏体验式、互动式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低,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其五,心理干预滞后,多数学校仅在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后才介入,缺乏日常预防与早期干预机制,错失教育最佳时机。

三、实施策略

为解决当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需从课程、师资、家校协同等多个维度出发,构建全面、系统的实施策略,切实提升教育成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一)构建系统化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结合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与需求,设计独立、完整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明确课程目标、内容与课时安排。高一阶段聚焦“自我认知”,通过“认识情绪”“接纳自我”等主题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特点,建立自我认同;高二阶段侧重“人际沟通”,开设“同学交往技巧”“亲子沟通方法”等课程,引导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与冲突;高三阶段围绕“压力应对”,设置“学业压力调节”“高考心态调整”等内容,帮助学生缓解升学压力,保持积极心态。同时,将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每周安排 1-2 课时,确保课程常态化开展,避免因其他学科占用课时导致课程中断。此外,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动态调整课程内容,通过问卷调查、课堂反馈等方式收集学生意见,及时补充“网络心理安全”“挫折应对”等热门主题,保证课程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二)强化专业化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专业、稳定的师资团队。一方面,扩大专业师资招聘规模,学校根据学生人数按比例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要求教师具备心理学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持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另一方面,完善师资培训机制,学校每年安排心理健康教师参加省级、市级专业培训,内容涵盖心理问题识别、心理干预方法、危机处理流程等,同时邀请高校心理学教授、资深心理咨询师到校开展定期讲座与指导,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此外,建立师资考核与激励机制,将教师的课程设计、学生心理辅导成效等纳入考核指标,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表彰与奖励,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针对兼任心理健康教师的人员,开展专项培训,每年组织不少于40 学时的专业学习,考核合格后方可承担教学任务,确保即使是兼任教师也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三)搭建家校协同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构建家校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校每学期召开 2-3 次心理健康主题家长会,向家长讲解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引导家长重视学生心理健康,转变“重成绩、轻心理”的教育观念。同时,建立家校沟通常态化机制,通过班级微信群、电话家访等方式,每月与家长沟通学生心理状态,反馈学生在学校的情绪表现、人际交往情况,同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行为与心理变化,实现信息互通。此外,开设“家长心理课堂”,每季度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家长授课,内容包括“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家庭氛围对学生心理的影响”等,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还可组织“亲子心理活动日”,开展亲子游戏、亲子沟通分享会等活动,增进亲子感情,减少家庭矛盾,让家长在实践中体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主动配合学校开展教育工作。

(四)创新多样化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突破传统理论讲解的单一形式,采用多样化教育方式,提升学生参与度与教育吸引力。一方面,开展体验式心理活动,如组织“心理拓展训练营”,通过“信任背摔”“风雨同行”等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抗压能力;举办“情绪树洞”活动,设置匿名信箱,让学生倾诉内心烦恼,教师定期回信解答,为学生提供安全的情绪宣泄渠道。另一方面,利用校园文化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广播开设“心理之声”栏目,每天播放 5-10 分钟的心理知识、励志故事;在校园宣传栏设置“心理小贴士”板块,张贴情绪调节方法、减压小技巧等内容,让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中潜移默化接受心理引导。此外,借助新媒体平台拓展教育渠道,创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公众号,定期推送心理科普文章、线上心理测试、情绪调节短视频等内容,方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开设线上心理咨询预约通道,学生可通过公众号预约一对一辅导,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及时获得专业帮助。

(五)建立常态化心理预防与干预机制

构建“预防 - 识别 - 干预”一体化的心理预防与干预机制,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前置化与常态化。首先,开展日常心理普查,每学期初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测评,采用标准化心理量表,如《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结合班主任观察、同学反馈等方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精准识别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按照问题严重程度分为“一般关注”“重点关注”“紧急干预”三个等级,实行分级管理。其次,加强日常心理监测,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学科教师形成联动,定期观察学生课堂表现、情绪状态、人际交往等情况,一旦发现学生出现情绪低落、行为异常等问题,及时与心理健康教师沟通,进行初步评估与疏导。对于“一般关注”学生,通过日常谈心、活动参与等方式持续引导;对于“重点关注”学生,由心理健康教师制定个性化辅导计划,每周开展 1-2 次一对一辅导;对于“紧急干预”学生,立即联系家长,同时协调专业心理机构或医院进行介入,确保学生得到及时治疗。

四、结语

加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需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通过构建系统化课程、强化专业师资、搭建家校协同平台、创新教育形式、建立预防干预机制等策略,可有效解决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未来,还需持续探索更贴合时代发展与学生需求的教育方法,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让每一位高中生都能拥有健康心理,以积极姿态面对成长挑战,成长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李敏。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J]. 基础教育研究,2024(1):25-29.

[2] 王浩。家校协同视角下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 教学与管理,2024(3):45-48.

[3] 张颖。高中心理健康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J]. 教育探索,2024(2):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