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中高段习作兴趣培养策略研究
王晓琴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千渭小学 721300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将小学习作教学从 “技能训练” 转向 “综合素养培育”,要求习作教学既要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流畅性,也要注重思维的逻辑性、审美的独特性及文化的渗透性。然而,当前小学中高段习作教学仍面临诸多现实问题:一方面,部分教师沿用“命题 — 讲解 — 写作 — 批改” 的传统模式,将习作简化为 “套模板、凑字数” 的机械任务,忽视学生的真实体验与情感表达,导致学生习作内容空洞、千篇一律;另一方面,该学段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对 “枯燥、抽象” 的习作任务易产生抵触心理。
据 2025 年上半年宝鸡市陈仓区城区和农村小学生中高段习作现状调研数据显示,500 人中仅 28% 的学生表示 “喜欢主动写作”, 45% 的学生认为 “习作是负担”, 32% 的学生存在 “提笔无话可写” 的困境。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学生的习作兴趣,更阻碍了语文核心素养在习作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亟需构建科学、系统的习作兴趣培养策略。
二、语文核心素养与小学中高段习作兴趣的内在关联
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维度与小学中高段习作兴趣培养存在紧密的逻辑关联:其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是习作的基础,当学生能通过习作灵活运用积累的语言素材,表达真实想法时,会获得成就感,进而激发习作兴趣;其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是习作的核心,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展开联想、思辨,能让习作过程充满创造性,避免 “流水账” 式写作的枯燥;其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能让学生在习作中发现生活之美、表达情感之美,如描写自然景色、记录亲情故事,使习作成为审美体验的载体,提升习作的趣味性;其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可通过传统节日、民间故事等文化素材融入习作,让学生在习作中感受文化魅力,增强习作的文化内涵与意义感。可见,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培养习作兴趣,既能解决学生 “怕写、厌写” 的问题,又能实现习作教学的素养培育目标,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中高段习作兴趣培养策略
(一)挖掘生活化素材,激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主动性
小学中高段学生的习作素材多源于生活,脱离生活的习作任务易让学生感到陌生与枯燥。教师可结合统编教材中的习作主题,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真实素材,让学生 “有话可写”,进而激活语言运用的主动性。
例如,在统编教材三年级 《我来做家务》 习作教学中,教师可提前布置 “参与一次家务劳动” 的实践任务,让学生记录劳动前的准备、劳动中的动作与感受、劳动后的成果;课堂上组织学生分享劳动经历,梳理 “准备 — 过程 — 感受” 的写作框架,并鼓励学生运用 “先……再…… 最后……” 的句式描述动作,用 “满头大汗”“腰酸背痛” 等词语表达感受。通过生活化素材的挖掘,逻辑句式梳理劳动流程,学生能将真实体验转化为语言表达,既提升了语言建构能力,又因 “写自己的事” 而增强习作兴趣,还强化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夯实语言建构基础。
(二)创设情境化教学,推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创造性
情境化教学能为学生营造生动、具体的习作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思维活动,避免习作的抽象与枯燥。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多媒体展示、实地观察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思考、表达,推动思维的创造性发展。
例如,在统编教材四年级 “童话故事新编” 《龟兔赛跑》习作教学中,教师可创设 “森林动物运动会” 情境:通过播放森林场景的动画片段,展示 “小兔子、乌龟、小熊、小猴子” 等角色形象,创设“森林赛事委员会紧急会议”情境:“大家发现上次赛跑只比速度不够全面,这次要加‘团队协作’任务,该怎么改规则?”分组扮演“兔子队”“乌龟队”“裁判”,讨论“遇到河流时谁帮谁?”“中途兔子脚崴了怎么办?”。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模拟新赛程,模拟运动会中的对话与动作,记录角色的性格特点与创意情节发展,然后鼓励学生结合情境体验进行创作思考,编写富有想象力的童话故事。这样做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让故事新编有逻辑、有新意。情境化教学让学生从 “被动写作”变为 “主动创造”,在思维的碰撞中提升习作兴趣,同时培养思维的逻辑性与创造性。
(三)实施个性化评价,强化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积极性
传统习作评价多以 “分数 + 笼统评语” 为主,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习作中的闪光点,容易打击学生的习作信心。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习作评价,应注重个性化与激励性,关注学生在习作中的情感表达、审美体验与独特思考,让学生在评价中感受到被认可,进而强化习作兴趣。例如,对于习作中语言生动的学生,评语可侧重 “你的‘夕阳像打翻的橘色颜料’这句话,把夕阳的美写活了,展现了很棒的审美能力!”;对于情节有创意的学生,评语可突出 “你设计的‘小蚂蚁用树叶当小船过河’的情节很有趣,体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对于进步明显的学生,评语可强调 “相比上次习作,你这次能完整描写事件过程,进步很大,继续加油!”。个性化评价既关注了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又给予了针对性的鼓励,让学生在肯定中增强习作信心,提升习作兴趣。
(四)融入文化性元素,增强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认同感
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习作教学,能让学生在习作中感受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进而提升习作的意义感与兴趣。教师可结合传统节日、民间故事、经典诗词等文化元素,设计习作主题,引导学生在习作中传承与表达文化。
例如,在统编教材六年级 “难忘的节日” 习作教学中,教师可围绕“端午节” 展开:先通过视频展示端午节的习俗(包粽子、赛龙舟、挂艾包),讲解端午节的起源与文化内涵;再让学生回忆自己家过端午节的场景,记录 “包粽子的过程”“和家人一起吃粽子的感受”;最后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融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的屈原诗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诗句与节日习俗的结合,让学生理解端午节‘忧国忧民’的文化内核。文化性元素的融入,让习作不再是单纯的语言表达,而是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学生在感受文化的过程中,自然提升了习作兴趣。
四、结束语
小学中高段是学生习作能力发展与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期,习作兴趣的培养不仅关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更影响着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长远发展。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习作兴趣培养策略,打破了传统习作教学的 “机械训练” 模式,让习作回归生活、回归情感、回归文化,成为学生表达自我、发展思维、感受美好的重要途径。期待更多语文教师能关注学生的习作兴趣,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不断创新教学策略,让小学中高段习作教学真正成为培育素养、激发潜能的生动课堂,助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收获成长与乐趣。
参考文献
[1] 柯小峰.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策略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 2023,8(7): 44-45.DOI: 10.12277/j.issn.1005-0043.2023.07.022
[2] 张敏 .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中高年级习作教学优化路径 [J]. 小学语文教师 , 2022(10): 38-40.
[3] 李芳.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中高年级习作教学策略研究[J].课 程 教 育 研 究 , 2020,(24): 93-94.DOI: 10.12252/j.issn.2096-6261.2020.09.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