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堂问题链设计与深度学习的融合路径
何凤荣
彭泽县第一中学 332700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深度学习理念为生物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问题链的精心设计,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突破碎片化学习的局限,在问题解决中建立系统的生物学认知框架。这种探索既改变了传统讲授模式,也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高中生物课堂问题链设计方法
(一)契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梯度设置
问题链的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设置合理的梯度。在 " 光合作用 " 教学中,可以从 " 叶绿体中有哪些色素 " 这类事实性问题出发,过渡到 " 不同光质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 等分析性问题,最终延伸到 " 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 " 等探究性问题。每个问题既要与前一个问题形成逻辑关联,又要适当提升思维难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
(二)多样化问题类型的设计技巧
优质的问题链应当包含多种类型的问题,形成丰富的问题矩阵。概念辨析类问题如 "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 有助于厘清概念本质,实验设计类问题如 " 如何验证酶的高效性 "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而开放讨论类问题如 " 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边界 " 则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在 " 遗传规律 " 单元,可以交替设置计算型问题、图表分析问题和现象解释问题,从不同角度强化核心概念。问题的呈现形式也要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文字提问,还可以采用实验情境、数据图表、案例分析等载体,增强问题的真实性和挑战性。特别要注意设计一些具有认知冲突的问题,如 " 为什么近亲结婚会增加隐性遗传病概率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基于课程目标的问题链设计
问题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为导向,围绕重要概念和关键能力展开。在 " 生态系统 " 主题中,要围绕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核心概念设计主干问题链,同时兼顾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等素养维度。设计前需要明确每个问题的预期学习结果,确保问题链整体指向预期的教学目标。可以参考 " 逆向设计 " 思路,先确定期望学生达到的理解深度,再回溯设计相应的问题序列。问题的编排要体现知识的内在逻辑,如从细胞结构到功能、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还要注重跨章节问题的设计,如在学完 " 细胞呼吸 " 后设置与 " 光合作用 "的对比问题,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二、高中生物课堂问题链设计与深度学习的融合实践路径**
(一)以问题链驱动深度学习的教学模式
以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模块中 "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单元为例,可采用阶梯式问题链设计推动深度学习进程。初始环节围绕 ATP 这一核心概念,设置 " 为什么说 ATP 是细胞的能量通货 " 的基础性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进阶环节结合教材中的探究实验,提出 " 如何设计实验比较不同条件下 ATP 的生成效率 " 的应用性问题,促使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深化环节则抛出 " 从能量角度解释剧烈运动后肌肉酸痛的现象 " 的综合分析问题,打通不同章节间的知识壁垒。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需把握问题呈现的节奏感,在每个问题节点预留充足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运用教材中的图表资料进行自主分析,同时适时引入 " 线粒体结构异常会导致哪些后果 " 等拓展性问题。
(二)融合过程中的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参照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 "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 的教学实践,可建立三维度评价框架。过程性评价重点观察学生在解决" 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分离定律 " 等问题时的探究策略,通过实验方案设计、数据记录等过程性材料,评估其科学思维的严谨性;表现性评价则关注学生在讨论 " 显性性状的遗传是否一定遵循孟德尔定律 " 等开放性问题的课堂表现,采用语言表述、论证逻辑、证据运用等指标进行多维考评;成果性评价可结合教材课后拓展题,如 " 分析人类某种遗传病的系谱图",考察学生对遗传规律的迁移应用能力。评价实施中强调师生对话,针对 " 为什么 F2 代出现 3:1 性状分离比 " 等关键问题的理解程度进行分层反馈,同时引入小组互评机制,让学生在评价他人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这种评价体系与问题链教学形成呼应,既关注知识掌握,更重视思维品质的发展。
(三)利用问题链促进深度学习的知识整合
在人教版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生态系统 " 单元中,可通过跨模块问题链实现知识整合。纵向整合方面,设计 " 从光合作用到碳循环 " 的问题链条,引导学生将细胞水平的物质变化与生态系统层面的物质循环联系起来,具体可设置 " 植物固定的碳元素如何进入生物群落" 等衔接性问题;横向整合则通过" 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的异同" 等比较性问题,促进学生对生态系统功能的系统理解。在 " 生态环境保护 " 主题下,设计 " 从基因多样性到生态系统稳定性 " 的综合性问题链,串联必修三个模块的核心概念,如提出 " 杂交水稻的推广对农田生态系统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 等现实性问题,促使学生运用多维度知识进行分析。这类整合性问题链的设计特别注意依托教材中的典型案例,如利用 " 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图解 " 展开层层追问,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网络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结束语
问题链设计与深度学习的有机融合,为高中生物教学开辟了新视野。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仅能提升课堂思维密度,更能促进学生形成可持续的生物学认知方式。未来应进一步探索问题链在不同课型中的应用范式,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朴升龙 . 问题链式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A]2022现代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论坛论文集(二)[C]. 华教创新 ( 北京 )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 , 华教创新 ( 北京 ) 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2022:5.
[2] 简骎 . 基于问题链创设的高中生物教学探究[A] 对接京津—协调推进基础教育论文集 [C]. 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 , 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 ,2022:3.
[3] 林华云 , 高跃才 . 浅谈高中生物单元教学中问题链设置的研究[J]. 考试周刊 ,2022,(42):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