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德育评价: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新路径
高智
珠海市高新区中山大学附属后环小学
一、引言:数字化时代德育评价的转型诉求
教育数字化已成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引擎。2025 年《中国智慧教育白皮书》的发布,标志着教育数字化从转型阶段加速迈入智慧教育阶段,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2.0 以 “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 为方向,推动教育评价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转型。德育作为 “五育” 之首,其评价体系长期面临 “重结果轻过程”“重认知轻行为”“评价主体单一” 等困境,而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新可能。
二、数字化赋能德育评价的核心价值与机遇
(一)评价理念革新:从 “评判道德” 到 “发展道德”
传统德育评价常以标准化测试或主观评语为主,难以捕捉学生道德发展的动态过程。数字技术推动评价理念从 “对人的评价” 转向 “为了人的评价”,强调以发展性评价观关注学生道德成长的个体差异。例如,通过 AI 情感分析技术,系统可实时捕捉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同理心表现;借助大数据建模,能动态分析学生在志愿服务、课堂互动等场景中的道德认知与行为变化,形成 “道德成长曲线”,使评价从静态评判变为动态支持。
(二)评价工具创新:从 “纸笔测试” 到 “多模态测评”
数字技术催生了多元化的德育评价工具,打破了传统纸笔测试的局限。一方面,VR 技术可创设沉浸式道德情境(如灾害救援、社区服务场景),通过学生在虚拟环境中的决策行为评估其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可穿戴设备与校园物联网结合,能采集学生日常行为数据(如互助行为频次、文明用语使用量),形成多维度的道德行为图谱。
(三)评价过程重构:从 “阶段性总结” 到 “全时空伴随”
传统德育评价多集中于学期末或活动后,难以实时干预学生的道德发展。数字技术支持下的 “伴随式评价” 通过全场景数据采集,实现了德育评价与教学活动的无缝融合。例如,课堂互动中,AI 可分析学生的发言内容,识别其是否体现尊重、包容等价值观;校园生活中,智能监控系统可自动记录学生的助人行为(如扶摔倒同学、主动捡垃圾),并推送至德育评价系统。
(四)评价主体拓展:从 “单一权威” 到 “多元协同”
数字技术打破了教师作为唯一评价主体的局限,构建了学生、家长、社区、AI 系统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网络。通过德育 APP,家长可上传孩子在家的劳动表现,社区可记录学生的志愿服务情况,学生也能通过自评与互评反思道德行为。AI 则作为 “智能助理”,对多主体评价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生成客观的综合评价报告。
三、数字化赋能德育评价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 “三维一体” 的德育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数字技术的德育评价需突破传统的 “认知 - 行为” 二维框架,构建 “认知- 情感 - 行为” 三维指标体系。认知维度可通过 AI 题库测试学生的道德知识掌握程度;情感维度借助面部识别、语音语调分析等技术,评估学生在道德情境中的情感反应(如同情心、正义感);行为维度则通过物联网设备采集日常道德实践数据(如志愿服务时长、文明行为频次)。
(二)打造 “数据驱动” 的德育成长支持系统
数字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数据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道德成长建议。系统可基于学生的道德行为数据建立 “素养短板识别模型”,例如发现某学生 “诚信” 指标偏低时,自动推送诚信主题的阅读材料、案例讨论等学习资源;针对 “团队合作” 能力不足的学生,推荐小组协作类活动,并跟踪其参与后的行为变化。
(三)建立 “伦理优先” 的数据治理机制
德育数据涉及学生的隐私与人格尊严,需构建严格的伦理规范。一方面,应明确数据采集的边界,如课堂行为数据仅用于德育评价,不得泄露学生的私人对话;另一方面,需建立数据匿名化处理机制,所有道德行为数据均去除个人标识,仅
以群体画像或加密后的个体标签呈现。
四、数字化赋能德育评价的挑战与对策
(一)技术局限与理论创新的矛盾
当前 AI 对道德情感的识别准确率仍有待提升,多模态数据的融合分析也面临技术瓶颈。例如,仅凭面部表情判断 “同理心” 可能存在误差,需结合语言、行为等多维度数据综合分析。对此,需加强跨学科研究,推动教育学、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协同创新,开发更贴近道德发展规律的评价模型。
(二)数字鸿沟与教育公平的风险
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德育数字化设施上的差距,可能导致评价标准的失衡。例如,拥有智慧校园系统的学校能全面采集学生的道德行为数据,而缺乏技术支持的学校仍依赖主观评价。解决这一问题需强化政策兜底,通过 “教育新基建” 项目向欠发达地区倾斜,提供低成本、易操作的德育数字化工具(如简易版德育数据记录 APP),确保技术赋能的普惠性。
(三)教师数字素养的不足
部分教师缺乏运用数字工具开展德育评价的能力,如不会解读德育数据报告、无法将 AI 反馈转化为教学策略。对此,需构建 “校本培训 + 区域研修 + 线上学习”的立体培养体系,重点提升教师的数据解读能力、个性化指导能力。例如,
(四)技术异化与人文关怀的失衡
过度依赖数据可能导致德育评价陷入 “唯指标化” 误区,忽视道德发展的复杂性。例如,将 “志愿服务时长” 作为唯一标准,可能催生形式主义参与。因此,需始终坚持 “技术为器,育人为本” 的原则,在数字化评价中保留人工复核环节,鼓励教师结合观察与访谈,对数据评价结果进行人文校准,确保评价既 “科学” 又 “温暖”。
五、结论
数字化赋能德育评价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其价值不仅在于提升评价效率,更在于通过技术创新重构德育生态,使评价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 “助推器” 而非 “紧箍咒”。未来,需在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之间寻求平衡,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引领,以多模态数据融合为支撑,以多元主体协同为保障,构建更具科学性、包容性、成长性的德育评价体系,真正实现 “以评促德、以评育人”,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鲁洁,王逢贤. 德育新论[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442.
[2] 张引,陈敏,廖小飞 . 大数据应用的现状与展望[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S2):216-233.
[3] 邹太龙,刘天琪. 大数据支持下学校德育评价的时代转向及其反拨机制[J].中国教育学刊,2021(12):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