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普职融通的化学与数学综合教学理论框架构建研究

作者

陈清香

福建省惠安职业中专学校 362100

引言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的大背景下,构建基于普职融通的化学与数学综合教学理论框架意义重大。它不仅能打破学科壁垒,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还能为普职学生搭建沟通桥梁,促进教育资源共享,为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新路径。

1 普职融通的化学与数学综合教学理论框架构建研究意义 3 普职融通的化学与数学综合教学理论框架构建实施策略

构建普职融通的化学与数学综合教学理论框架,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通过引入STEM 教育理论及学科融合理论等跨学科教学理念,结合国内外普职教育协同模式的研究成果,能够系统梳理化学与数学在知识体系、思维方法及实践应用层面的内在关联,为理论框架提供多维度理论支撑。该框架的构建注重挖掘两门学科在逻辑推理、建模分析、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共性特征,强调通过真实情境任务设计实现知识迁移与能力整合,既呼应了普职融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又契合跨学科教学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目标。通过明确理论框架与现有教育理论的衔接路径,可避免新体系与既有研究成果的割裂,确保其建立在科学论证基础之上。此举不仅为化学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指导,也为普职课程衔接、教学资源整合及教学评价创新提供可借鉴的范式,对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2 普职融通的化学与数学综合教学理论框架构建中面临的困难

2.1 学科知识融合的深度与广度把控难题

化学与数学虽存在紧密联系,但二者学科特性差异显著。化学侧重于物质变化规律及实验探究,数学则聚焦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在构建综合教学理论框架时,精准把握知识融合的深度与广度成为关键挑战。若融合过浅,仅停留于表面关联,难以发挥跨学科教学的优势,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反之,若融合过深,过度强调数学在化学中的复杂应用,可能偏离化学教学核心目标,使学生陷入数学计算的困境,忽略对化学本质的理解。广度的拓展也需谨慎,既要涵盖化学与数学多个知识点的交叉,又要避免内容过于繁杂,导致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影响学习效果。

2.2 普职学生基础差异导致的适配性问题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普通教育学生通常在理论知识学习上更为扎实,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强;而职业教育学生则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突出,但在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上相对薄弱。在构建普职融通的化学与数学综合教学理论框架时,这种基础差异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适配性面临巨大挑战。若教学内容难度过高,职业教育学生可能难以跟上教学进度,产生畏难情绪;若难度过低,又无法满足普通教育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他们学习积极性受挫。教学方法的选择也需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普通教育习惯的传统讲授法可能不适合职业教育学生,而过于强调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也可能让普通教育学生感到不适应。如何根据普职学生不同基础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理论框架构建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2.3 教学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现实困境

当前普职融通背景下,化学与数学综合教学面临教学资源系统性不足的问题。现有教材体系仍以传统分科模式为主,缺乏专门针对两学科交叉内容的系统性教学材料。化学实验设备与数学建模工具难以兼容,导致实验数据的实时处理与分析环节出现脱节。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开发滞后,无法有效支持跨学科的虚拟仿真实验需求。课程案例库建设不完善,真实工作场景中的典型任务向教学案例转化存在困难。多媒体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标准,化学现象的可视化呈现与数学模型的动态演示难以自然衔接。这些资源整合方面的不足,直接影响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3.1 以跨学科理论为基石深化课程融合设计

需立足 STEM 教育理论与学科融合理论的核心要义,系统梳理化学与数学在知识结构、思维方法及实践应用层面的内在关联性。化学中的定量分析、反应速率计算等模块与数学的函数建模、数据处理方法存在天然契合点,而化学实验设计中的变量控制思维亦与数学实验设计理念相通。通过构建“问题链—知识链—能力链”三重融合机制,将化学情境中的真实问题转化为数学建模任务,或运用化学实验验证数学理论假设,形成双向渗透的课程生态。此过程中需充分借鉴国内外普职教育协同模式案例,提炼课程衔接的共性规律,如德国双元制教育中职业课程与学术课程的模块化对接方式,确保理论框架既符合跨学科教学规律,又能体现普职融通的特色要求,避免因学科割裂导致教学实施流于形式。

3.2 构建双师协同教研机制强化实施保障

普职融通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同时具备化学学科知识、数学应用能力及职业场景认知,因此需打破普职教师界限,建立跨校际、跨学段的联合教研共同体。通过定期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组织化学教师与数学教师共同解读课程标准,围绕“化学工艺中的数学优化”“数据分析在化学检测中的应用”等专题设计教学方案。同时引入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将化学生产中的实际数据案例转化为教学素材,指导教师掌握职业场景中的数学工具应用方法。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中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协同授课的经验,构建“理论导师 + 实践导师”的双导师制,确保教学过程中化学知识与数学技能的同步渗透,提升理论框架的可操作性。

结束语

构建此理论框架是教育创新的有益尝试,为普职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期待后续研究不断深化,推动该框架在更多教育场景落地,助力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秀和 .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4,(14):117-119.

[2] 王露 . 多模态建构下的中职化学教学路径 [J]. 亚太教育 ,2023,(23):109-112.

[3] 谢京 . 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基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视角 [J]. 华章 , 2024,(12): 27-29.

[4] 王雪斌, 刘黎明.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背景下的课程改革探究——以《输配电线路运行与维护》课程为例 [J]. 电工材料 , 2023,(04): 93-96.

[5] 张志凯 . 普职融通办学的实践与思考 [J]. 教育研究与评论,2023,(07): 92-95.

《基于普职融通理念的化学与数学综合教学案例研究》立项为 2024 年度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常规课题 ( 立项批准号:FJJKZZ24-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