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实践

作者

封秀宁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楼德镇初级中学 271212

摘要:核心素养就像是一座灯塔,为当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创建指明了方向。基于核心素养来创建和展开的课堂教学,从本质上就是发展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将核心素养具体细化到每一个课堂教学内容之中,深入到每一次探讨、交流活动当中,真正摒弃了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改为学生自主、自愿、深入体验式学习,教学效率自然大大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高效课堂;构建实践

核心素养是未来人才必备的素质,教师从教学设计、课堂展开、教学活动到课外阅读,都始终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为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一、基于核心素养,科学设计教学目标与内容

1.核心素养指引下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基于厚实的文化底蕴而产生的。语文是一门厚积薄发的课程,它需要不断地汲取文化知识,而汲取文化知识的最有效方式就是阅读和思考。为了引发学生的深度阅读,启发他们的思维,教师就要将阅读的目的化为具体的每一节课中的教学目标。如,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锻炼学生将课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养成他们的人文素养等。我们以朱自清的《春》这一课为例,将具体教学目标定为语言能力、思维发展、审美能力和运用表达四大方面。通过阅读,让学生准确理解《春》中的语言,掌握相关词汇的意义和表达方式,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通过分析讨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自主完成分析、比较、归纳和总结文本内容与主旨思想,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在优美的朗读中感悟和体会《春》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通过即兴表达、仿写等,让学生及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提升他们的综合运用和表达能力。

2.准确分析学情后合理设定教学内容。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身心发展都非常迅速,求知欲旺盛。然而,他们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还有限,在分析和看待问题时难免会存在片面和偏见。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要多给学生表现和表达的机会,同时让他们多相互交流,并引导他们从更广阔的方面和视角凑集资料,更全面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如,现代文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与运用已较为熟练,但在小短文写作时却并没有恰当、准确、生活地运用。同样,教师还是要多给他们实践运用地机会,给他们更开放的教学资料、更自由的课堂环境,使得他们的思维更活跃,能够更自如地进行表达。同时,当前大部分初中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那么,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优秀文学作品,尽量选择短小的文章或节选精彩片段,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文学美的熏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围绕核心目标,高效展开课堂教学与活动

1.注重过程,关心学生能力的发展。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要更为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而非具体知识的获取,因而要更为重视教学展开过程而非知识传递结果,将课堂的主体地位交给学生。那么教师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从中看到学生喜欢什么,想要获取什么。如在组织学生进行《秋天的怀念》的学习时,感受伟大的母爱、体会作者深深的自责和内疚之情即为教学目标。但这一目标只是一个结果,那么感受和体会的过程是什么呢?即要比较母亲和作者面对人生苦难的不同,从这些不同中体会母亲母爱的伟大。所以,让学生阅读、分析、比较,然后进行归纳,这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方法。

2.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就会促使学生素养和能力提升。学生在学习具体的语文知识时,不仅要理解作者的思想与观点,更要有结合自己实际生活和周围事实形成的自己的观点。即要展开想象并要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结果。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不要简单地让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还要让学生多回忆自己地童年,回家问一问父母地童年学习和生活,从而能更全面、更有深度和情感地理解课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作者童年的重要记忆,对这两者,作者的感情也不相同,从对这两者的描述中大家能体会到,前面的描写是多么的生动有趣,而后者则是让人记忆深刻。有了更多的联系与对比,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就更为开阔,他们相应的能力和素养也就得到了进步和提升。

3.创设情境,深化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读出理解和感悟。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但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新课标就明确指出,“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而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广泛而深度参与”就是一种深度学习。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学生放入特定的情境中去进行思维和感受,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如,在《藤野先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用微课给学生观看鲁迅先生的求学经历,同时还可以给学生播放文章创作时的部分纪律片和影视资料,让学生感受文章的写作背景,感悟作者的创作情感。有了这些启发,学生的思维就容易被打开,他们就能够更深入的阅读和思考,从而自主完成教学任务。当然,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思考,教师还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后作业,如阅读作者的另一篇文章《药》,说一说你都读到了什么。如此,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增加了阅读内容,同时更提高了课程的有效性,深化了他们的劣迹和感悟,使得他们的素养和能力都得到应有的提升。

4.读写结合,培养学生应用表达能力。阅读和思考是分不开的。不是只有问题才会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读到美的东西、对学生有触动的事物,都容易引发思考。而在这思考中,学生会逐渐发现文字的美,感受语言的魅力,促使他们在写作或日常表达中不自觉地加以应用。为此,教师要多给学生美的熏陶,依靠课前的精心准备,借助便捷的信息技术,给学生更多的“美文”,让他们在阅读时不自觉地进行思考、分析与比较,从中发现自己更喜欢的优美句子、更有深度和意味的表达方式。亦要给学生更多的课堂表现和表达机会。如,让学生相互品评对方的发言,开展课堂即时辩论赛等。在反复的品读和仿写中,学生不仅提升了审美和鉴赏能力,还使得他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结语

语文核心素养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多方位发展。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语文课堂从教学设计、内容选择到活动开展都围绕着学生素养和能力的发展,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用更分丰富、更新颖、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真正激发了学生的课堂活力,显现出他们的发展潜力与创造性,促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得以养成和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郭磊.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探究[J].课堂内外(初中教研),2021(2):31.

[2]陆佳丽.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课外语文,2019(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