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新探索,审美素养再提升
卞淼
无锡市新吴区南丰小学 江苏无锡 214142
摘要 审美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先分析了审美素养的概念及其在音乐教学中的体现,接着探讨了小学音乐课堂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中的重要性以及面临的挑战。基于此,提出了五个关键教学策略:设计富有审美价值的音乐教学内容、创设审美体验丰富的课堂情境、注重学生个体的审美体验与感悟、多样化的音乐活动与实践以及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完善。通过这些策略,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欣赏和创造美,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为其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审美素养;教学策略;审美体验;评价与反馈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而审美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审美素养不仅仅是对美的感知与欣赏,更是个体在审美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能力,包括感受美、创造美和表达美的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审美素养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音乐教育因其独特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在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升小学音乐课堂的审美教育效果,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审美素养的概念及其在音乐教学中的体现
审美素养是个体在审美活动中感受、欣赏、创造美的综合能力,涵盖多方面内容,对个人全面发展意义重大,也是当前教育重要目标之一[1]。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素养培养受重视。音乐具感染力和表现力,能通过旋律等要素唤起学生情感共鸣,引领他们进入审美世界。教师精心选具审美价值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其美妙深邃,形成对美的认识理解。通过音乐欣赏、创作和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审美情趣、积累审美经验。音乐课堂还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表达情感的机会,在对音乐的探索创造中,提升对美的感知能力,培养良好情感素质和积极审美态度,助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
二、小学音乐课堂提升审美素养的意义与挑战
小学音乐课堂不仅要传授基础音乐知识和技能,更应提升学生审美素养。音乐教育能激发情感共鸣,培养感受力和审美观念,增强情感智商与创造性思维,还可积累审美经验,形成审美判断能力。审美素养培养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引导作用。
然而,实际教学面临挑战,教材和教学内容偏重知识传授,教师有时重技术训练而轻情感引导和审美体验,且学生个体差异大。如何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以克服这些挑战,是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音乐课堂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方面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美丑善恶时,能作出更成熟有深度的判断。
三、指向审美素养培育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一)设计富有审美价值的音乐教学内容
设计富有审美价值的音乐教学内容乃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首要环节。教师要选择具深厚文化内涵与丰富情感表达的音乐作品,涵盖多种风格类型,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的审美价值[2]。如引入巴赫、莫扎特等经典作品感受古典之美,也可加入民间、流行音乐体现多元审美。接触不同风格作品可拓宽学生审美视野。此外,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时应介绍音乐作品背后故事和文化背景,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内涵与情感表达,从而更好地提升审美素养。
(二)创设审美体验丰富的课堂情境
审美体验是提升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传统音乐课堂常以知识讲授为主,忽视学生情感体验。为改变此状况,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情境表演和互动活动等营造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学习环境。如欣赏音乐作品时,播放相关图片、视频等助学生理解情感表达与艺术效果;运用灯光等模拟相关生活场景或历史情境,增强沉浸感。还可采用故事化、情境化教学,将音乐学习与日常生活经验结合,如教童谣时设计相关故事,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体验理解节奏旋律,感受音乐之美。此教学方式可增强审美体验,提升音乐理解力和表达能力,促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发展审美素养。
(三)注重学生个体的审美体验与感悟
音乐教学中,学生个体审美体验和感悟至关重要。每个学生审美感受和表达独特,教师应尊重鼓励个性化体验与表达,提供自由表达空间。如在音乐创作或表演环节,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尊重个性化选择,支持用自己方式表达感悟。这种方式能激发创造力,培养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审美素养全面提升。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根据不同需求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对音乐天赋高的学生设计复杂任务挖掘潜力;对音乐基础弱的学生循序渐进教学,帮其建立兴趣信心。通过关注个体差异和鼓励个性化表达,能更好地提升学生审美素养,让他们在音乐学习中充分展现自我,实现全面发展。
(四)多样化的音乐活动与实践
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应组织多样化音乐活动,如音乐欣赏、演奏、创作、合唱、舞蹈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之美,激发审美兴趣和创造力。如音乐欣赏课播放不同风格作品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理解音乐美学特征[3]。还可组织创作和表演活动,让学生体验创作过程,感受表现力和感染力。
跨学科整合也是丰富音乐活动的有效方式,将音乐与美术、舞蹈、戏剧等结合,为学生提供全面立体的审美体验。例如组织学生根据音乐作品绘画或设计舞蹈表演,这样学生既能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又能在不同艺术形式交融中提升综合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完善
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需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应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既关注音乐知识技能掌握,又重视审美情感、态度和创造力表现。如评价音乐创作,既要考察技术水平,也要关注审美情感与创新精神。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过程性评价可及时发现问题与进步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自我评价能促其反思调整,培养自我管理和提升能力。
教师还可通过个别谈话、学习日志、作品展示等鼓励学生分享审美体验感悟,营造积极审美氛围,促进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提升审美素养,及时了解学生审美发展情况并据此进行针对性指导和调整。
三、案例分析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竖笛练习》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时,以“声音的美丽世界”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美的声音”。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竖笛演奏视频,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美感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竖笛的兴趣。接着,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对竖笛的音色进行描述,比如:“竖笛的声音就像春天的微风,轻柔而清新”,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竖笛音色的审美感知。
在竖笛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模仿自然声音”方式,让学生体验创造美的音色,如模仿小鸟鸣叫、流水潺潺等。同时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学生掌握气息、手指力度控制以调整音色。鼓励学生表达感受,培养独立判断力。最后组织小型课堂音乐会,学生表演后相互评价,讨论如何用竖笛表现美。这样既提升了技法,又深化了审美感知和表达体验。整个教学过程在实现技法练习目标的同时,通过对美的探索体验,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总之,通过以上策略的有效实施,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欣赏和创造美,从而在提升学生音乐技能的同时,全面促进他们的审美素养发展。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当前的学习和生活,也将为他们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殷晓琴.指向审美能力培养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J].小学时代, 2020(23):89-89.
[2]杨群英.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 2021(23).
[3]苏玉燕.浅析小学音乐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有效策略[J].[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