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应用研究

作者

雷彬彬

湖北中恒健技术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因其优越的综合性能与成本优势被广泛采用于各类结构体系之中。然而,由于材料本身的收缩特性、施工工艺波动以及外界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裂缝问题几乎难以完全避免。尽管部分微裂缝在早期对结构性能影响有限,但一旦发展至贯穿或扩大,极易成为钢筋腐蚀、水渗漏、结构损伤等一系列病害的诱因,甚至影响建筑物的整体安全和使用功能。工程实践表明,混凝土裂缝的产生与控制贯穿于设计、施工、养护全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诱发不良后果。因此,从源头识别裂缝风险并采取系统性的控制手段,已成为提高建筑耐久性和保障工程质量的重要任务。

一、混凝土裂缝的类型与成因分析

(一)裂缝的常见类型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裂缝主要可分为非结构性裂缝和结构性裂缝两大类。非结构性裂缝通常不影响结构整体承载力,但可能导致耐久性下降,常见类型包括塑性收缩裂缝、干缩裂缝和温度裂缝。塑性收缩裂缝多出现在浇筑后 3\~6 小时内,尚未初凝时混凝土表面水分迅速蒸发引起体积不均匀收缩,尤其在干热、风大或模板未及时封闭的情况下更为明显。干缩裂缝则随着混凝土水分蒸发、毛细孔内张力增大而逐步产生,常见于构件收边、角部及钢筋锚固区。温度裂缝主要出现在大体积混凝土或昼夜温差显著的结构中,由水化放热所引起的内部升温与外部降温差值大于25℃时最易发生。

结构性裂缝则通常伴随承载力下降,可能贯穿混凝土截面,对结构安全造成实质性威胁,主要包括由于受力不均、过载、地基沉降、构造处理不当或配筋不足而产生的裂缝。例如剪力墙端部、梁柱节点等高应力区域若缺乏有效加强处理,易出现 45°斜裂缝。此外,地基不均匀沉降、施工阶段叠加荷载过大、施工顺序不合理,亦可诱发裂缝。特殊情况下,如碱 -骨料反应(AAR)导致的体积膨胀裂缝,会随时间推移不断扩展,表现为网状龟裂,是结构耐久性劣化的潜在隐患之一。

(二)裂缝产生的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主要与混凝土自身的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能有关。首先,配合比中若水灰比(W/C)过大,尤其超过 0.55,不仅导致早期强度增长缓慢,更会形成大量毛细孔隙,从而降低混凝土的抗裂性 [1]。其次,水泥中三钙铝酸(C3A)和三硅酸钙(C3S)含量高,会加剧早期放热,形成温度应力集中。再者,粗细骨料的级配直接影响混凝土的骨架稳定性与收缩变形能力。若粒径集中分布在 5~15mm 之间、细骨料含量过高( >45% ),会造成拌合物黏聚性差,抗裂性能下降。此外,混凝土的徐变与干缩性能与胶凝材料组成密切相关,若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矿粉)掺量不足,不能有效改善孔结构与水化产物分布,其致密性和稳定性随之降低,裂缝易于产生。例如,粉煤灰掺量小于 15% 、矿粉掺量不足 20% 时,对抑制裂缝的作用显著降低。

(三)裂缝产生的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包括施工技术、环境变化和管理措施三个方面。施工阶段,若混凝土振捣不密实、分层厚度控制不当、浇筑间歇时间过长或未合理衔接,极易形成冷缝或不连续界面。此外,模板刚度不足或固定不牢,尤其在大跨度结构中,模板变形可能引起局部收缩应力集聚,导致裂缝萌生 [2]。环境方面,当日夜温差超过 20% 、施工相对湿度低于 40% 、风速高于 4m/AA s 时,混凝土表面失水速率大于泌水速率,极易造成塑性开裂。若无有效遮挡、洒水或覆盖措施,风险进一步加剧。

在施工组织管理方面,若施工单位缺乏完备的浇筑与养护计划,未明确责任分工与技术流程,混凝土在初凝期及早期强度形成阶段受到扰动或负荷,将极大提升裂缝出现的概率。例如,模板拆除时间不足 12 小时或上部荷载提前施加,会使混凝土承受非设计应力,诱发结构开裂。

二、混凝土裂缝控制的技术手段

(一)设计阶段的预防措施

裂缝控制的第一道防线应设于设计阶段,关键在于材料选型、配合比优化与结构细部构造处理的协同考量。首先,应根据构件尺寸与功能要求确定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控制水胶比在0.40\~0.50 之间,以抑制自由水蒸发引起的干缩和毛细孔形成。同时适量掺加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推荐掺量 15%~25% )和硅灰(推荐掺量 6%10% ),有助于降低水化热峰值、改善微观结构并提升抗裂性能。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如底板厚度 >800mm )中,应优先选用低水化热水泥( 或中热水泥),并结合温度场仿真模型开展施工期间的温控分析,确保内外温差控制在规定范围内(不大于 25°C ),防止因温度梯度诱发开裂。

在钢筋布置方面,对于框架剪力墙等受力复杂构件,应合理配置水平与竖向受力钢筋,确保钢筋间距不大于 200mm ,钢筋采用 HRB400 及以上级别的螺纹钢,结合加密布筋、端部锚固及抗裂网片,有效提升约束作用。对于地下室底板等大面积结构,建议按 1525 m 的间距设置后浇带,配合设置止水钢板或遇水膨胀止水条,有效释放收缩与温度应力。同时,基础结构与上部结构连接处宜采用柔性连接缝设计,如设置聚乙烯闭孔泡沫棒与高弹性密封胶组合层,缓解地基不均沉降引起的拉应力集中。

(二)施工阶段的控制技术

裂缝控制的核心在施工阶段,需围绕材料质量、浇筑工艺、温控管理与节点细部处理等方面建立严格的技术标准 [3]。首先,施工前应对水泥、砂石、外加剂等主要材料进行批次检测,包括水泥强度等级、比表面积、凝结时间和安定性,砂石含泥量应控制在 2% 以下,确保配合比设计参数有效落实。混凝土浇筑推荐采用连续泵送工艺,分层厚度宜控制在 300-500mm 范围内,并采用插入式高频振动器( ⩾12000 次 /min )与平板振动器联合作业,防止蜂窝麻面及空洞形成,振捣时间应掌握在每处1015 秒。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如地下车库底板、水池或桥墩承台,可设置 PVC 冷却管环路,提前通入10℃循环冷水72 小时,通过主动降温控制水化热积累。施工中应设置现场温度监测点,至少每2 小时记录一次内部与表面温度,并按监控数据调整施工节奏。模板安装应精确定位,控制偏差在 ±5mm 以内,避免偏模挤压混凝土;模板拆除时间需满足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1.2 倍以上,或龄期不小于 3 天。梁柱节点、伸缩缝交汇处、楼梯平台等应力集中区应增设附加钢筋、短肢剪力墙或钢筋网片,以防止裂缝源集中。

(三)养护阶段的管理措施

混凝土养护是抗裂性能形成的关键阶段,直接关系结构早期变形控制与界面性能稳定。规范要求浇筑后 30 分钟内完成第一次保湿覆盖,建议优先使用湿麻袋、无纺布或喷淋系统,并结合帆布遮挡防止快速蒸发 [4]。洒水养护应保持持续湿润状态,养护周期依据温湿条件确定:夏季应不少于7 天,高温干燥地区可延长至10 天以上;冬季则建议不少于14 天,必要时采用薄膜 + 保温毯双层覆盖。

使用养护剂时应确保施工环境温度不低于 ,喷涂均匀,推荐使用脂肪族乳液型养护剂,施工量控制在 0.2~0.3L/m2 ,并避免雨天施工影响成膜质量。对于结构复杂或早期开裂高发部位(如转换层、地下结构顶板),应设置临时遮阳棚、围挡或负压降温设备,稳定其局部温度场与湿度环境,防止表面急剧干裂。地下工程还应注重结构外防水与内水压平衡控制,如底板止水层施工前,混凝土应检测含水率,控制在 8%~12% ,以确保材料粘结性能。

若在养护期间出现微裂缝( <0.2mm ),可采用环氧灌浆法封闭处理,对开口较大或贯穿性裂缝( >0.3mm )则应采用低压注胶结合植筋、封边等方法修复,封闭后复测裂缝宽度及变形速率,确保控制效果稳定。

三、典型工程中的裂缝控制应用实例

(一)高层住宅项目裂缝控制实践

在某 40 层高层住宅项目中,地下室底板面积超过 2000m2 ,混凝土厚度达 1.2m ,属于典型的大体积结构。为有效防止早期温度裂缝和干缩裂缝,项目采用 C35 配比的泵送商品混凝土,并选用低水化热硅酸盐水泥作为胶凝材料,同时掺入 25% 的矿粉和 10% 的粉煤灰,以降低水化热峰值和提升混凝土致密性。设计方案中明确在每层钢筋布置的基础上,沿底板方向每米设置一道直径 12mm 的防裂钢筋网片,钢筋间距控制在 150mm 以内,有效提高约束刚度。

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铺设了总长 150m 的 PVC 材质冷却水管环路系统,并通入 冷水循环 72 小时,以控制混凝土核心温度不超过 65% 、内外温差不超过 23‰ 为实现实时温控反馈,项目部署了 5 个无线温度监测节点,布设于不同深度与方位,采集数据上传至现场终端,用于动态调整冷却水流量与养护周期。养护阶段,采用保湿麻袋覆盖 + 间歇洒水方式持续养护 9 天,并配合边角部位喷涂脂肪族养护剂,防止早期失水。经裂缝检测,底板表面仅发现轻微干缩裂纹,平均裂缝宽度控制在 0.12mm 以内,未发现贯通性结构裂缝,顺利通过验收与结构耐久性评估,取得良好示范效果。

(二)桥梁结构裂缝控制应用

例如,某快速通道高架桥梁工程采用 C50 高强混凝土浇筑箱梁,单跨跨度达到 38m ,属于受温度应力影响显著的结构类型。为防止箱梁顶板因水化热积聚或气温骤变而开裂,设计单位在梁体中部设置了预留伸缩缝,间距 25m ,并在梁身主要受力区配置 Φ 16 的钢筋网格状温控加强筋,以提升截面抗裂能力,增强应力扩散性能。冷却系统方面,在每根箱梁中植入三路 HDPE 材质的冷却水管,通入 10\~13℃冷水进行主动降温,冷却周期持续 7 天,降温曲线受控稳定,有效缓解温差集中区域的裂缝应力。

浇筑作业安排在晚间进行,避开日照峰值时段,施工现场布设 10 套红外激光测温仪与数据采集系统,对混凝土表面与核心温度进行24 小时动态监控,并实时调整水温与养护频次。桥面养护采用双层复合覆盖方式,内层湿麻袋外覆遮光帆布,并配合定时洒水系统,养护周期延长至 10 天,确保水分持续供应。为检验控制效果,技术人员在养护完成后对梁体进行裂缝扫描检测,未发现贯穿裂缝,表面温控裂纹宽度均小于 0.1mm ,成型质量优良,验证了该裂缝防控方案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三)地下结构裂缝控制措施

在地铁某区间隧道施工中,盾构接收井结构底板厚度达 1.5m ,属于典型大体积混凝土构件,长期处于地下水压力与高湿环境中,对裂缝控制与防渗性能要求极高。项目施工前,设计团队应用 CIM(城市信息模型)技术对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分布、应力集中区与施工缝位置进行三维仿真分析,确定高风险裂缝易发区,并将底板钢筋间距由原设计的 200mm 优化至 150mm ,同时在角部与管片接缝区设置预埋减应力锚杆,以释放收缩变形 [5]。

混凝土选用中热水泥体系,并掺入 30% 的矿粉与 8% 的硅灰,以控制水化热释放速度并增强抗渗性能。施工中对接收井顶板和侧墙设置智能喷雾系统,保持连续雾化养护不间断运行 7×24 小时,有效降低表面水分蒸发速率。养护覆盖采用三层保湿结构(湿毡布 + 防水膜+ 棉被),确保湿度稳定在 80% 以上。所有施工缝均采用Sika Swell-2010 型遇水膨胀止水条,并设置 20cm 宽双道钢板止水带,以防止结构后期渗漏引发次生裂缝。

竣工后对接收井进行为期两年的运行监测,采用超声波裂缝扫描仪与视频内窥设备定期巡检,未发现结构性裂缝与渗漏现象,裂缝控制措施取得优异成效,提升了地铁工程的安全保障水平与耐久性指标。

总结:混凝土裂缝问题贯穿于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是影响结构耐久性、安全性与使用功能的关键因素。通过系统梳理裂缝的类型及其内外成因,可以发现有效的裂缝控制必须依赖于设计、施工与养护全过程的综合管控。在设计阶段,应优化配合比、配置合理钢筋布置并设置伸缩缝等释放措施;在施工阶段,需确保材料质量、振捣密实、控温稳浇;养护阶段则应注重保湿周期与环境干扰控制。实践案例表明,科学的裂缝控制措施能够显著降低裂缝发生率,确保工程结构性能的长期稳定。今后在建筑施工中,应持续推动裂缝防控手段的标准化、智能化与精细化,以实现高质量建筑工程目标。

参考文献:

[1] 黄辉 . 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原因及控制施工技术探究 [J]. 散装水泥 ,2024,(06):17-19.

[2] 胡友田 . 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应对措施 [J]. 全面腐蚀控制 ,2024,38(12):28-30.

[3] 马强 . 公路混凝土路面裂缝控制的关键技术 [J]. 产品可靠性报告 ,2024,(12):123-124.

[4] 吴开慧 . 混凝土结构裂缝风险预防及治理 [C]//《施工技术》杂志社 .2024 年全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册). 上海宏波工程咨询管理有限公司;,2024:653-658.

[5]“混凝土耐久性 : 裂缝控制与修补”专刊 [J].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24,(1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