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施工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
季亮
华越科安工程咨询(江苏)有限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 210008
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市政建设部门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取得显著成就。对于民生工程的建设中,政府关注度正在逐日提高,尤其在交通道路网络的建设方面,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作为市政施工的一种典型的代表技术,大受认可,近些年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大。因此,本文将讨论市政施工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要点。
关键词:市政施工;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
前言: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作为施工材料,其独特的优越性能使其在市政施工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材料易于获取,并展现出优异的抗压强度与硬度,显著增强道路的承载能力与耐久性。此外,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周期较短,大幅提升施工效率,缩短工期。这些特性使得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在市政施工中成为不可、缺的选择,充分满足对工程速度与质量的双重要求。
1.市政施工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内涵
在市政工程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强度、稳定性,是衡量其施工质量的重要指标。泥稳定碎石基层主要由填充的水泥浆体质量,以及碎石颗粒间所形成的嵌挤锁结结构共同决定。泥稳定碎石基层的稳定性,也受到施工工艺、材料特性以及外部环境条件等众多复杂因素的深刻影响。在理想情况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在初建设之前的强度就可以满足这些要求,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增强,最终形成坚固的板体结构[1]。
水泥稳定碎石作为一种典型的半刚性结构材料,是常用的材料。水泥稳定碎石,在市政工程中主要承担着骨架材料的功能,多与大量的砂浆及凝胶材料紧密结合,随后通过摊铺压实工序,达到理想的效果。与传统的基层施工技术相比,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原材料来源广泛,方便易得,并且其成本相对较低,可以为实际施工创造良好的经济条件[2]。
2.市政施工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特征
2.1材料易获取
在市政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涉及清水、普通硅酸盐水泥以及粗、细集料等,这些材料等多个基础性材料的运用,这些次啊了都是建设过程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粗细集料的生成需要人工碎石进行推进,可满足基本的施工建设要求。
显然,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所需材料的易获取性是其主要的优势之一。这些材料不仅广泛分布,还常常能在市政施工的现场附近进行就地采集,降低材料运输的成本,节省运输所需的时间。当然,在材料获取的过程中,实施严格的质量检查与筛选是保障材料品质的重要环节。
2.2基层性能好
在市政道路施工的过程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工艺的选择,直接影响到道路基层性能的提升。此施工工艺能够有效利用碎石骨料之间的联结效应,显著改善市政道路基层的强度及抗渗性能。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道路基层强度将持续增加,与路面之间的粘合度也将稳步升高,进一步提升道路的抗压能力。
从材料本身的性质来看,水泥稳定碎石结构展现出优异的抗压性能,正是这一特性,使得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在市政施工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该基层具备抵御车辆荷载、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影响的能力,从而为市政道路的长效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3.市政施工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要点
3.1建材需求
水泥作为基层施工的核心成分,如何把控稳定性是施工人员需要重点参考的指标。尽管水泥基层浇筑时,对水泥稳定性的具体要求并不严格,但在水泥类型的选择上却需要下足功夫。常见的比较耐用的水泥类型为凝固期较长的水泥。这类水泥在固化过程中可展现出超强的粘结性能,可为基层提供更为稳定的基础。同时,为保证水泥的纯度,选用的水泥不含有过多的杂质、未遭变质,以及含水量不超过规定标准[3。
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中,混合材料主要分为活性型矿物材料、非活性型矿物材料两大类。以粉煤灰为代表的活性型矿物材料,与水泥结合时,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非活性型矿物材料,虽然它们不参与化学反应,却通过物理填充的作用,对基层的性能也起到显著的影响。在市政施工中,所选混合材料必须具备均衡的强度,并确保纯净无杂质,以满足基层在抗冻性、抗渗性方面的高要求。粗集料是基层构造的支柱,其颗粒直径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基层的密实度、整体稳定性。
3.2提高混合料拌合场建设规范性
在拌合场地的规划设计之前,需要堆进出道路进行适当的硬化处理。各类不同规格、品种的材料应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堆放,避免混杂,以便于管理、使用。堆放高度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不应超过3米,这样可以保障材料的稳定性、安全性,防止在堆放过程中发生意外。在水泥的管理方面,需要保持存放环境的干燥。水泥作为一种易受潮湿影响的材料,其性能直接与存储环境相关。因此,拌合场地内必须选取干燥的区域进行水泥堆放,以防止湿气对水泥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3.3严格管控压实度
为严格把控压实质量,施工人员必须在进行钻芯取样验收工作之前,优先完成基础层的垫层作业。完成路面压实作业后,施工才能进入下一阶段。施工人员需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并实时控制碾压的频率、次数。确保压实度达到设计标准,从而提升整体工程的质量。
3.4配比设计
首要考虑的是如何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合理降低水泥的使用量。水泥作为基层材料的主要成分,其用量的多少直接决定基层的强度与稳定性。然若水泥含量过高,则不仅会使施工成本显著增加,同时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例如水泥粉尘的污染等。因此,为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双赢,优化配比、合理减少水泥使用量显得尤为重要。
在制定混合配比时,必须充分考虑施工区域的气候特征。不同气候条件对基层的含水量需求不同。对于干燥地区来说,较高的水分含量必然对施工的湿润度、后续压实效果有积极影响;而在湿润环境下,需适度降低含水量,以防止基层由于过多水分导致的强度下降、开裂等问题。因此,混合配比的制定过程应准确掌握施工地区的气候特点,以确保基层材料的含水量满足实际需求。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配料比例的精确性。在混合配比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预定比例进行配料,确保各类材料用量的准确无误。
3.5摊铺碾压
市政工程项目中,摊铺作业的正式开展之前,还需要选择特定区域进行试验性铺设,验证摊铺技术的可行性,检查压实度是否达标,从而保障后续大规模施工能够顺利进行。在一般情况下,试验段的长度建议设定在20米到30米之间。
在试验段的铺设、检测完成之后,施工人员需要再次调整混合料的含水量与水泥含量比例。如果发现任何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必须立即进行重新搅拌,直到满足使用标准。随着试验段的成功铺设,随之开始摊铺、碾压工作。首先,必须有专业的测绘人员深入施工现场,做好相应的测绘工作,然后确认各施工段的标准高度。在进行摊料作业时,常常会用到装载机,为了让道路平整,装载机的铲斗需尽量放平以进行均匀的摊铺。同时,摊料工作应在路边线外30厘米的位置展开,并预留出足够的调整空间。若虚铺长度达30米时,应即时启用平地机进行路面平整作业,避免出现水分流失等问题,加速路面成型。
结语:
市政施工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技术的综合应用,是一项牵涉前期规划、现场施工、材料准备、人员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各个环节均需最大化地发挥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技术的优越性,为市政工程的优质高效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当前市政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也为未来城市基础设施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参考文献:
[1]刘建清.市政道路施工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运用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2024,(18):129-132.
[2]李彩凤.市政工程道路施工中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J].建材发展导向,2024,22(14):88-90.
[3]王绍山.市政道路施工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J].广东建材,2024,40(06):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