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大庆精神文化IP 数智转化策略探究

作者

韩丹丹

大庆市委党校 黑龙江省大庆市 163313

关键词:大庆精神、文化IP、数智转化大庆精神,作为共和国工业史诗中淬炼出的不朽丰碑,其文化 IP 一方面以符号化、叙事化的方式固化并赓续着历史记忆,一方面通过价值再生产为当代社会持续供给精神动能。当前,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指数级跃迁,既为 IP 的现代表达提供了历史机遇,也带来了艰巨挑战。唯有将文化价值与数智技术深度融合,才能让大庆精神在数智时代真正“活”起来,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精神桥梁。

一、大庆精神文化IP 数智转化的双层基础

数智转化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将传统内容和资源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的处理和呈现,以提高传播效率和用户体验。因而,资源和技术是数智转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

(一)资源基础:独特的精神内核与丰厚的历史积淀。

大庆精神诞生于上世纪 60 年代的石油大会战,凝聚形成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核心的精神内核。大庆精神早已超越了石油工业的特定范畴,成为中华民族面对挑战、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力量,为文化 IP 的数智转化提供了广阔的价值投射空间。与精神共生的还有丰富的历史遗存与素材。大庆拥有大量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工业遗产,像松基三井、铁人一口井、干打垒群等,纪念馆也不在少数,像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石油科技馆等,另外,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图片、文献以及实物资料等也保存完好,这些都是文化IP 创新与转化的“富矿”。

(二)技术基础:数字资源积累与技术支撑动力。

资源基础为数智转化提供了可能性,技术基础则为数智转化提供了现实性。

近年来,大庆着力打造“三个城市”建设计划,尤其是在建设“中国新兴的数产深度融合城市”上,大庆下足功夫,建成了东北地区首个地市级城市智能体——“数字大庆中心”,并进一步将数字化赋能拓展到文化领域,统筹推进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并整合了总量达 45TB 的数字资源,其中涵盖文物高清影像、历史文献及红色故事音频,并通过“大庆文旅云”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可以说,大庆以数字技术为基石,推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应用,为大庆精神文化 IP 的数智转化筑牢了坚实的技术底座。

二、大庆精神文化IP 数智转化的三维困境

近年来,大庆积极推动精神文化 IP 的数智转化,然而在实际推进中,在文化符号、技术应用以及传播生态上仍有困境亟待突破。

(一)历史实景的“数字断点”。

大庆精神文化 IP 赖以存续的物质载体正面临严峻的“数字断点”挑战,物质遗产的加速衰变使得抢救性的数字化记录工作显得尤为紧迫和滞后。像“铁人跳泥浆池”等关键场景仅存颗粒粗糙的黑白照片,缺乏高清动态影像佐证;“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精神口号, 缺乏有效的、具象化的当代转译手段,易流于抽象的概念标签;40 米钻机、万吨压力机等巨型工业遗存,因三维数据采集与建模技术的复杂性或成本限制,难以被纳入虚拟展示体系。这些关键物质符号的数字化缺失,导致线上呈现难以复刻线下的历史厚重感与集体情感氛围,严重削弱了数字传播的真实感染力与沉浸感。

(二)价值适配的“技术悬浮”。

大庆精神文化 IP 的数智转化实践,在技术与价值的深度融合层面存在显著困境,呈现出“技术悬浮”状态。多数技术应用如 VR 展馆等停留于对表层文化符号的数字化复制与场景可视化再现,未能深入挖掘并有效承载“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内核,导致形式呈现与价值内涵产生脱节。根本问题在于,数智技术作为工具,其应用过程缺乏对大庆精神核心文化符号与价值观的统一规范、深度解读及适配性转化机制。因此,大庆精神文化 IP 的数智转化亟需突破这种悬浮状态,以精神价值为引领,深度赋能技术应用,实现技术与文化的共融共生,让数智技术真正成为激活大庆精神当代生命力的沃土。

(三)精神叙事的“代际壁垒”。

大庆精神文化 IP 的传统单向宣传模式与当代青年群体基于社交裂变、参与式文化的互动需求之间出现严重错配。千余场“石油魂”宣讲团走遍大江南北,累计受众超 400 万人次,但年轻一代入脑入心的效果有限。因此,突破代际壁垒的关键在于实现精神叙事范式的转型,从“单向灌输”转向“参与式共创”,这需要将大庆精神的核心价值拆解为 Z 世代可识别、可二次创作、可进行社交裂变的数字文化符号与互动框架,让庄严的历史成为激发青年参与和创新的灵感源泉,而非被动接受的知识条目,方能在算法驱动的信息洪流中有效激活集体记忆的当代认同。

三、大庆精神文化IP 数智转化的三重策略

基于大庆精神文化 IP 数智转化的三维困境,现聚焦历史场景重构、技术价值融合与叙事代际破壁三个核心方向提出数智转化策略。

(一)历史实景的“数字修复”策略。

历史实景的数字化修复是大庆文化 IP 数智转化的核心路径,主要就是通过技术手段还原历史场景的真实性和沉浸感。其本质是以数字技术为媒介,将物质遗产转化为可感知的精神符号,为大庆精神赋予“可听、可视、可感”的新生命。大庆依托丰富的工业遗产以资源,结合 AI、3D 建模和声像复原等技术,推动了红色文化资源从静态像多维“活态”呈现。 “数字铁人”AI 复原工程就是针对现存的不足30 秒且画质模糊的珍贵影像资料,采用“演员演绎 +AI 修复”的双轨模式,最终实现了铁人 40 岁左右形象的毫米级精度还原。它既以技术修复解决了“记忆碎片化”问题,又以交互设计完成了“精神直达”,为红色文化IP 的数智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二)技术价值的“双向融合”策略。

大庆精神文化 IP 的数智转化还需要深度践行技术价值的“双向融合”策略。这一策略不仅指向技术赋能文化,更强调文化内在逻辑对技术应用的定向引导。大庆的光年数字艺术馆正是这一融合的典范案例。该馆依托先进的 3D技术打造的全沉浸式体验馆,精准复刻了油田会战时期如“人拉肩扛”搬运钻机、严冬“破冰取水”保生产等标志性历史场景,其视觉还原的精确性建立在严谨的史料研究与场景数字化建模之上。尤为关键的是,其交互设计让观众得以“参与”历史事件模拟操作。可以说,此刻技术作为工具,不仅具身化了尘封的历史档案,还拓展了精神表达的时空界限。因此,唯有将文化与技术深度互渗,使硬科技服务于深层文化精神的“可体验化”,方能避免数智转化沦为空洞的炫技,真正激活红色文化IP 的时代生命力。

(三)代际穿透的“蜂巢传播”策略。

大庆精神的传播长期以宏大叙事为主,难以触动 Z 世代的情感共鸣。数智转化必须实现叙事范式的微粒化、情感化、互动化,而“蜂巢传播”策略则以多孔共生、立体触达的范式,实现了跨代际的文化共振。核心层可以以“人拉肩扛”VR 体验、《黑金翻涌》红色剧本杀等数字化模拟,在沉浸式交互中将大庆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叙事结构;外围层可以依托社会力量,组织全民性“我心中的大庆精神”数字艺术作品征集,利用众包模式扩充数字内容库平台,实现精神价值的共建共享与活力流转。这些形态各异但价值同构的“蜂巢单元”,构建了层次丰富的内容矩阵与体验生态,突破了传统宣教的单向壁垒,打破单一代际传播局限,实现文化价值的跨代传承,让大庆精神成为新一代的精神坐标系。

作者简介 : 韩丹丹(1988-),女,黑龙江肇州人,学士学位,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语言文学的研究。

基金项目:2025 年大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数智融合驱动下大庆精神文化 IP 生成与传播协同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DSGB2025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