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栽培技术及高产影响因素研究
唐军
慈利县东岳观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湖南张家界 427217
摘要:本文结合农作物栽培领域工作展开分析,首先对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包含自然条件、土壤状况、种子选择等多方面因素,其次结合当前农作物栽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和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旨在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石与支柱产业,其核心在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并满足人民生活需求。随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持续攀升,这使得深入探究农作物栽培技术及高产影响因素成为关键课题。部分生产区域过度依赖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施肥不合理等问题突出,制约了农作物产量质量提升。全面了解并改进农作物栽培技术,对推动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二、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
(一)自然条件
适宜气候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要素。例如,高温高湿环境利于瓜果蔬菜生长,而干旱山区则适宜耐旱作物如高粱。极端气候如高温、低温、干旱、洪涝等会严重损害农作物生长发育,甚至导致绝收。此外,自然灾害如洪涝、台风、干旱等也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二)土壤条件
不同土壤类型对农作物适应性各异。黑土地肥沃适合大豆、玉米种植;黄土地适合小麦、土豆生长。土壤肥力、pH 值、保水保肥能力等特性直接影响土壤质量。合理改良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能有效提升土壤肥力,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三)种子选择
优良种子是实现农作物高产的物质基础。高产基因型品种富含抗病虫基因和耐逆性强的基因,能适应复杂环境,减少病虫害侵袭,显著提高产量潜力。同时,严格把控种子纯度和活力至关重要,优质种子发芽率高、出苗整齐,为后续生长奠定坚实基础。
(四)播种期与种植密度
科学确定播种时间和种植密度是保障农作物充分利用光、水、养分资源的前提。不同作物生育期有别,需精准规划播种时间,使作物在适宜时期生长。种植密度依作物品种、土壤肥力等因素而定,合理的密植能提高光合效率,促进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
(五)施肥管理
施肥是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合理施肥能为作物生长提供充足养分,促进作物健壮生长和产量提升。应根据土壤肥力、作物需肥特性、生长阶段等制定精准施肥方案,包括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确定施肥量、施肥时间和施肥方法,实现有机肥与化肥合理搭配,发挥最大肥效。
(六)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是制约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科学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可减少作物损失,保障农作物高产稳产。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方法控制病虫害发生,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三、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一)品种选择
依据当地气候、土壤、市场需求及种植目的精心挑选农作物品种。优先选择高产、优质、抗病虫、耐逆性强且来源正规、质量可靠的品种,并结合当地种植习惯和技术水平,确保品种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为高产奠定遗传基础。
(二)选地与整地
1.选地:根据作物生长习性和土壤要求选地,考虑土壤酸碱度、质地等因素,确保所选土地满足作物基本生长需求。如喜肥作物选肥沃土壤,耐旱作物选地势高、排水好的地块。
2.整地:通过深耕细作改善土壤结构,打破犁底层,增强通气性和透水性。结合整地施入基肥,补充土壤养分,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三)播种技术
1.播种时间:依当地气候和作物生长习性精准确定,过早或过迟均会影响种子发芽、出苗和幼苗生长,进而影响产量。如喜温作物春季气温稳定后再播种。
2.播种方式:根据作物种类和种植要求选择撒播、条播、穴播等方式。小粒种子或需均匀分布的作物用撒播或条播;大粒种子或需集中营养供应的用穴播。
3.播种深度和密度:严格控制播种深度和密度,依种子大小、土壤质地和墒情调整深度,依作物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水平和管理水平确定密度,避免资源竞争或浪费。
(四)施肥技术
1.基肥施用: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化肥。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化肥快速供肥。基肥施用量依土壤肥力、作物需肥量和目标产量确定,在播种前结合整地施入。
2.追肥管理:适时追肥,遵循“轻施、勤施”原则,在作物生长关键期如拔节期、孕穗期进行,满足快速生长对养分的需求。追肥种类和用量依作物生长情况和土壤肥力变化调整,采用根部追肥与叶面追肥结合的方式提高利用率。
3.施肥方法:依肥料种类、土壤性质和作物生长状况选择撒施、条施、穴施、叶面喷施等方法。基肥撒施或条施均匀入土;追肥穴施或叶面喷施减少损失、提高效果。
(五)水分管理
1.灌溉技术:依农作物需水规律和土壤墒情确定灌溉时间和量。不同作物不同生长阶段需水差异大,生长旺盛期和需水关键期保证充足供水。可采用地面灌溉、沟灌及滴灌、喷灌等节水高效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排水防涝: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止根系缺氧和病虫害滋生。雨季或地势低洼地区加强排水设施建设,确保排水畅通,同时避免过度排水致土壤养分流失和干旱胁迫。
(六)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适时中耕除草,疏松土壤,增气促根生长和养分吸收,减少杂草争资源,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中耕除草次数和深度依作物生长和杂草发生情况而定,一般 2 - 3 次。
2.植株调整:依作物生长态势和种植密度及时调整植株。对生长过旺或过密的植株间苗、定苗或整枝打杈,改善群体结构,促进光合作用和通风透光;对倒伏风险大的作物采取培土、支撑等措施增强抗倒伏能力。
3.病虫害监测与防治:定期巡查病虫害,发现初期症状立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优先采用农业、生物和物理防治方法,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使用化学农药时严格按说明书操作,控制用药剂量、时间和安全间隔期,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结论
农作物高产栽培是系统工程,受多种因素影响。自然条件、土壤、种子、栽培技术、施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与产量质量密切相关。实际生产中应综合考虑当地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高产栽培方案并严格执行。同时,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提升栽培技术和管理水平,发挥自然资源与品种潜力,实现农作物产量质量同步提升,满足社会农产品需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风芹.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在生产中的科学运用及推广应用策略[J].种子世界,2024,(11):87-89.
[2]刘宝同.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影响因素及推广优化策略[J].河北农业,2024,(08):58-59.
[3]李黎明,高光明.增强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适应气候变化能力[J].村委主任,2024,(16):67-69.
作者简介:唐军(1976.01)男,土家族,湖南省慈利县,本科,农艺师,从事种植业方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