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职班主任家校协同育人的路径优化研究

作者

陈林林

济宁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山东省济宁市 272000

一、积极心理学与家校协同育人的融合

(一)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关注人类积极品质和潜能的心理学分支,它致力于研究和提升个人的幸福感、满意度和社会适应能力。与传统的心理学不同,积极心理学强调关注个体的优点和潜能,而不是仅仅关注问题、病态和缺陷。它主张通过培养积极情绪、建立积极关系、挖掘个人优势等途径,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潜能,通过发现和利用这些优势,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实现自我价值,并提升生活质量。

(二)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家校协同育人是指家庭与学校之间建立紧密联系,共同参与学生的教育过程。这种协同不仅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还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境,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教育责任。家庭是学生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对孩子的性格、习惯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学校是学生接受正规教育的场所,教师是学生的知识传授者和引路人,他们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责任。因此,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协同育人,能够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在家校协同育人中的应用

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家校协同育人,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积极品质、建立积极的家校关系,以及共同挖掘和利用学生的优势资源。首先,关注学生的积极品质,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的优点和特长,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其次,建立积极的家校关系,意味着教师和家长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形成教育合力。最后,共同挖掘和利用学生的优势资源,意味着教师和家长要共同发现和利用学生的优势和特长,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提升生活质量。通过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家校协同育人,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二、中职班主任在家校协同育人中的角色与挑战

(一)中职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中职班主任不仅是学生的学业指导者,更是其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的重要来源。在家校协同育人的过程中,班主任扮演着桥梁和纽带的角色,连接着家庭与学校,促进双方的沟通与协作。

(二)面临的挑战

中职班主任在家校协同育人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家长参与度不高、学生心理问题复杂多样、教育资源有限等。这些问题需要班主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协调能力,以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家校协同育人的路径优化

(一)建立积极的家校沟通机制

1. 定期家长会:定期召开家长会,全面分享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及心理状态,积极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营造一个开放、包容、互信的沟通氛围,确保家校双方能够充分交流,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个性化沟通:针对个别学生在学习、心理或行为上的特殊情况,班主任与家长进行一对一的深入沟通,详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共同探讨并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个性化教育方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的教育支持。

3. 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充分利用微信、QQ 等现代通讯工具,保持与家长的日常联系,及时分享学生在校的成长点滴、学习进步和生活趣事,让家长能够实时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增强家校之间的互动和信任。

(二)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

1. 开展积极心理教育:通过组织主题班会、邀请心理专家进行讲座等多种

形式,向学生传授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积极情绪,提升应对学习和生活中各种压力的能力。

2. 设置挑战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挑战任务,如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大赛、志愿服务活动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3. 表彰优秀事迹:定期对在学习成绩、道德品质、社会实践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树立正面榜样,激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三)建立积极的家校合作关系

1.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邀请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类教育活动,如开放日、亲子运动会、家长讲座等,增强家长对学校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认同感,提升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

2. 共享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家长的职业背景和专业技能,邀请他们走进课堂,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如职业体验、专业知识讲座等,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学习内容,促进全面发展。

3. 共同解决学生问题: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遇到的问题,班主任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商讨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健康成长。

(四)提升班主任的专业素养

1. 加强培训:定期组织班主任参加积极心理学、家校协同育人、班级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增强他们在家校沟通和班级管理中的协调能力和专业素养。

2. 案例分享:鼓励班主任定期分享自己在班级管理、学生心理辅导、家校沟通等方面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教训,通过交流研讨,促进相互学习和借鉴,不断提升班主任的整体工作水平。

3. 建立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家长座谈会、学生访谈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家长和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的反馈意见,及时进行分析和总结,不断改进家校协同育人的工作方法和策略,提升教育效果。

四、结论与展望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职班主任家校协同育人的路径优化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中职教育的质量,还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建立积极的家校沟通机制、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建立积极的家校合作关系以及提升班主任的专业素养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优化家校协同育人的路径。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更多有效的家校协同育人策略和方法,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丽旋 .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策略研究 [D].东华理工大学 ,2021.

[2] 吴林玲 .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模式探究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5(21):183-186.

[3] 张新莉 .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1,23(11):89-9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