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配电线路防雷技术的应用与改进方向
何静 吴杨
1.湖南澧水流域水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0 2.湖南澧水流域水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江垭水电站 湖南张家界 427221
摘要:本文围绕配电线路防雷技术展开深入探讨。先阐述避雷线、避雷器等现有防雷技术在配电线路中的应用,分析地理环境、线路自身及运行维护等因素对防雷效果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从技术创新,如研发智能防雷技术、应用新型防雷材料;设计优化,包括综合与差异化防雷设计;运行维护改进,像建立智能化运维管理系统、加强运维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改进。旨在提升配电线路防雷能力,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为相关领域提供参考。
关键词:配电线路;防雷技术;应用;改进方向。
1 引言
在现代社会,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如同城市的脉搏,维系着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转,而配电线路则是这一供应体系的关键脉络。然而,雷电这一自然现象却像隐藏的威胁,时刻挑战着配电线路的安全运行。 当雷电来袭,强大的电流和瞬间过电压可能导致线路跳闸、设备损坏,严重影响供电可靠性。据统计,因雷击引发的配电线路故障在各类故障中占比颇高。因此,深入探讨配电线路防雷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现存问题并寻找改进方向,对提升供电稳定性、降低运维成本以及保障电力系统的高效运行,都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配电线路防雷技术的应用现状
外部防护技术:避雷线在配电线路中广泛应用,通过引雷入地保护线路,在高压线路多全线架设,低压线路依情况而定,不同地形布局有别。避雷针常安装于变电站、重要杆塔等关键位置,利用尖端放电吸引雷电,减少直击雷危害。
内部防护技术:避雷器是重要的内部防护设备,如氧化锌避雷器,正常时高阻,过电压时低阻,限制过电压,在变压器、开关设备等位置安装,保障设备安全。过电压保护器在雷电频发区及对电压敏感设备保护上优势明显,与避雷器配合,限制电压幅值、吸收能量。
接地技术:工作接地为配电系统提供基准电位,保障系统正常运行,不同接地电阻要求对应不同施工方法。保护接地防止设备外壳带电危及人身安全,连接方式和导线截面积选择严格规范。
3影响配电线路防雷效果的因素。
3.1 地理环境因素
地形地貌对雷电活动有着显著影响。在山区,由于地势起伏较大,山峦高耸,空气在上升过程中容易形成强烈的对流,进而为雷电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高耸的山峰更容易成为雷电的放电通道,使得山区配电线路遭受雷击的概率大幅增加。相比之下,平原地区地势较为平坦,空气对流相对较弱,雷电活动相对较少。然而,在一些特殊的地理条件下,如平原地区的孤立杆塔,由于其在空旷的环境中相对突出,也容易成为雷击的目标。针对不同地形,在配电线路防雷设计时需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在山区,除了合理增加避雷线的保护范围和提高杆塔的接地性能外,还可根据地形特点,采用差异化的杆塔高度设计,避免因杆塔高度过于集中而形成雷电的 “吸引通道”。对于平原地区的孤立杆塔,则应加强其自身的防雷措施,如安装更高性能的避雷针或增加避雷器的配置等。
3.2 土壤电阻率
土壤电阻率是影响雷电入地散流的关键因素。高电阻率的土壤会阻碍雷电电流的顺利扩散,导致接地电阻增大。当接地电阻过大时,雷电电流无法迅速有效地导入大地,会在接地体附近产生较高的跨步电压和接触电压,不仅可能对人员和设备造成危害,还会影响防雷设备的正常工作,降低整个配电线路的防雷效果。为应对不同土壤电阻率地区的接地问题,可采取多种措施。对于高电阻率土壤地区,可采用降阻剂来降低土壤电阻率。降阻剂能够与土壤紧密结合,形成良好的导电通道,有效降低接地电阻。此外,还可以采用外引接地的方法,将接地体延伸至土壤电阻率较低的区域,以改善接地效果。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可考虑采用换土的方式,即用低电阻率的土壤替换原有的高电阻率土壤,但这种方法成本较高,需谨慎使用。
3.3线路自身因素
线路杆塔高度与雷击概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杆塔越高,其顶部距离雷云的距离相对越近,更容易吸引雷电的放电通道,遭受雷击的概率也就越大。例如,在相同的雷电环境下,较高的输电杆塔相比低矮的配电杆塔,遭受雷击的次数可能会明显增多。因此,在设计配电线路时,需根据杆塔高度合理配置防雷设施。对于较高的杆塔,应适当增加避雷线的根数或提高避雷线的保护角,以增强对杆塔的保护效果。同时,还可在杆塔顶部安装额外的避雷针,进一步降低雷击概率。此外,对于杆塔的接地电阻要求也应更加严格,确保雷电电流能够迅速导入大地。
线路绝缘水平直接决定了其耐受雷电过电压的能力。如果线路绝缘水平较低,当遭受雷电过电压冲击时,绝缘子容易发生闪络现象,导致线路瞬间短路,引发停电事故。而且,频繁的闪络还可能对绝缘子造成永久性损坏,降低其绝缘性能,增加后续故障发生的风险。
提高线路绝缘水平可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在绝缘子的选择上,应根据线路的电压等级、环境条件等因素,选用合适类型和规格的绝缘子,如采用防污型绝缘子可提高绝缘子在恶劣环境下的绝缘性能。其次,可通过增加绝缘子的片数或采用绝缘性能更好的材料来提高绝缘水平。但在提高绝缘水平的过程中,需综合考虑成本、线路的机械强度等因素,确保在满足防雷要求的同时,不影响线路的正常运行。
3.4运行维护因素
防雷设施检测与维护,定期对防雷设施进行检测与维护是确保其正常运行的关键。以避雷器为例,通过检测其泄漏电流、绝缘电阻等参数,可以及时发现避雷器是否存在老化、受潮等问题。如果避雷器老化,其非线性特性会发生变化,在过电压时可能无法有效限制电压,从而失去保护作用。然而,在实际运行维护过程中,由于检测技术手段有限、检测周期不合理等原因,可能导致一些防雷设施的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例如,部分检测方法可能无法准确检测出避雷器内部的隐性故障,而过长的检测周期则可能使故障在未被发现的情况下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防雷设施失效。
故障抢修及时性当配电线路遭受雷击故障后,及时抢修对于尽快恢复供电、减少故障影响范围至关重要。快速的故障抢修能够缩短停电时间,降低对用户生产生活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防止故障进一步扩大,保护其他设备免受损坏。然而,目前在故障抢修流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故障定位不准确是一个常见问题,由于配电线路分布广泛,部分地区地形复杂,加上雷电故障的特殊性,使得准确确定故障位置难度较大,可能导致抢修人员在查找故障时浪费大量时间。另一方面,抢修资源调配不合理也会影响抢修效率,如抢修人员、设备和物资未能及时到达故障现场,导致抢修延误。
4配电线路防雷技术的改进方向
4.1技术创新方向
智能防雷技术研发,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配电线路智能防雷技术的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在配电线路上安装各类传感器,如雷电定位传感器、电场强度传感器等,可以实时监测线路周围的雷电活动参数,包括雷电的发生时间、位置、幅值等信息。这些数据通过物联网技术传输到云端,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技术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实现对雷电活动的精准预测和预警。在此基础上,开发智能防雷装置成为可能。这种智能防雷装置能够根据实时监测到的雷电数据自动调整防雷策略。例如,当检测到雷电即将来临且强度较大时,智能避雷器可自动调整自身的参数,如改变阀片的导通特性,使其在更低的过电压阈值下导通,更有效地限制过电压幅值,从而提高对线路和设备的保护能力。此外,智能防雷装置还可与其他配电设备进行联动,实现更智能化的保护。
新型防雷材料应用探索新型防雷材料在配电线路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新型绝缘材料,如具有高耐电强度、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抗老化性能的纳米复合绝缘材料,有望大幅提高线路的绝缘水平。这种材料不仅能够承受更高的雷电过电压,还能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长期稳定运行,减少因绝缘老化导致的故障发生。
高性能接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也备受关注。例如,一些新型的导电复合材料,其导电性能优于传统的接地材料,且具有更好的耐腐蚀性和抗冲击性。使用这些材料能够有效降低接地电阻,提高接地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尽管新型材料的应用可能面临成本较高、生产工艺复杂等问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规模化生产,这些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寻找更经济的原材料等方式,降低新型材料的成本,使其在配电线路防雷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4.2设计优化方向
综合防雷设计,在配电线路设计的初始阶段,应秉持综合防雷的理念,全面且深入地考量地理环境、线路参数以及防雷技术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系统性的整体防雷设计。 地理环境因素复杂多样,对雷电活动及防雷设计有着显著影响。线路参数方面,不同电压等级、导线型号、杆塔高度以及线路走向等,都与防雷设计紧密相关。高电压等级线路对绝缘要求更高,需选用相应规格和性能的绝缘子,以增强线路的绝缘水平,提高耐受雷电过电压的能力。导线型号的选择不仅影响线路的导电性能,还与线路的机械强度和电磁特性有关,进而影响防雷效果。
差异化防雷设计,根据不同地区雷电活动强度、线路重要程度以及负荷特性等因素,实施差异化防雷设计,能够在满足防雷需求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对于雷电活动频繁且强度较大的高雷击区,需采取更为严格和全面的防雷措施。在这些区域,雷电发生的频率高,过电压幅值大,对线路的威胁更为严重。因此,应增加避雷线的数量和截面积,提高避雷线的引雷能力和承载电流的能力,确保能够有效拦截更多的雷电。同时,大幅度提高线路的绝缘水平,选用更高等级的绝缘子或增加绝缘子的片数,增强线路对雷电过电压的耐受能力。此外,安装高性能的避雷器和过电压保护器,并合理分布在关键位置,如杆塔、变压器、开关设备等附近,确保在雷电过电压出现时能够迅速动作,有效限制过电压幅值,保护设备安全。对于重要用户供电线路,如医院、通信基站、金融机构等,由于其停电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对供电可靠性要求极高。在防雷设计上,应给予更高的保护标准。除了采用常规的防雷措施外,可考虑采用双避雷线或多避雷线系统,形成冗余保护,提高避雷线的可靠性。对于重要设备,如变压器,可采用双重避雷器保护,确保在一个避雷器出现故障时,另一个仍能正常工作。同时,加强线路的监测和预警功能,利用智能监测设备实时监测线路运行状态和雷电活动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以便运维人员迅速采取措施,减少停电时间和故障影响范围。 对于一般地区和一般性用户的配电线路,在保证基本防雷要求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控制成本。这类地区雷电活动相对较弱,线路重要性相对较低,因此在防雷设计上无需采用过于复杂和昂贵的措施。可适当简化避雷线的设置,采用较为常规的绝缘子和避雷器,但仍需确保其性能满足相关标准要求。通过对线路的风险评估,确定合理的防雷设备配置和维护周期,在保障线路安全运行的同时,降低建设和运维成本,实现防雷效果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4.3运行维护改进方向
建立智能化运维管理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智能化运维管理系统是提升配电线路防雷运维水平的关键举措。该系统应涵盖防雷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功能,从防雷设备的选型、安装、运行监测到退役报废,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和管理。通过实时采集防雷设备的运行数据,如避雷器的泄漏电流、温度等参数,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评估和预测,提前发现潜在的故障隐患。在故障快速定位与诊断方面,智能化运维管理系统可结合雷电监测数据、线路故障指示器信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快速准确地确定故障位置,并分析故障原因。例如,当线路发生雷击故障时,系统能够根据雷电定位数据确定雷击的大致位置,再结合故障指示器的动作信息,精确判断故障点所在区段。同时,系统还可提供故障处理的建议和预案,指导运维人员快速进行抢修,提高运维效率,降低运维成本。
加强运维人员培训,运维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配电线路防雷运维工作的质量。因此,加强对运维人员的防雷技术专业培训至关重要。培训内容应涵盖新型防雷技术、智能检测设备的操作与数据分析、故障诊断与处理方法等方面。例如,针对智能防雷设备的培训,应使运维人员熟悉设备的工作原理、参数设置以及如何通过监测数据判断设备的运行状态。在培训方式上,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模式。线上通过网络课程、虚拟仿真等方式,让运维人员随时随地学习防雷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最新发展动态。线下则组织实际操作培训和案例分析研讨会,让运维人员在实践中掌握检测设备的操作技能,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提高故障处理能力。通过定期的培训和考核,确保运维人员能够熟练掌握防雷运维技术,为配电线路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5结语:
配电线路防雷技术的优化,对保障电力稳定供应意义重大。当前,虽已应用多种防雷技术,但面对复杂环境与多样需求,仍需改进。 未来,应聚焦技术创新,利用智能手段精准防雷,借新型材料提升性能。优化设计,综合考量地理与线路特性,实现差异化防护。强化运维管理,借助智能系统与专业人才,提升响应速度与维护质量。 通过持续探索与实践,不断完善配电线路防雷体系,降低雷击风险,确保电力可靠输送,为社会发展筑牢电力基石。
参考文献:
[1]王绍武,赵军.配电线路防雷技术应用与故障防范措施 [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21 (09): 54 - 56.
[2]李华,刘畅.基于雷电活动特征的配电线路差异化防雷技术研究 [J]. 电瓷避雷器,2020 (03): 135 - 140.
[3]王钢,丁茂生,等.输电线路雷电绕击防护性能的研究 [J]. 电网技术,2020, 44 (05): 1931 - 1937.
[4]赵宇明,李庆民.考虑土壤非线性特性的配电线路接地系统冲击特性分析 [J]. 高电压技术,2021, 47 (06): 1907 - 1914.
[5] 刘振亚。智能电网技术 [J]. 中国电力,2019, 52 (01): 1 - 8.
作者简介:何静(1987.6)女,汉族,湖南澧县人,本科,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电气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