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 融合、创新与未来发展

作者

李达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350108

普惠金融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包容性发展的重要力量,长期面临高成本、低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运营困境。传统金融服务模式难以有效覆盖小微企业、农户和低收入群体等长尾客户,造成金融服务存在显著的结构性缺口。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科技正在深刻改变这一局面。

金融科技通过多项技术创新与应用,彻底重塑了传统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大数据分析技术使金融机构能够对缺乏征信记录的小微企业和个人实施精准风险评估与用户画像。银行通过整合交易流水、税务信息、发票数据等多维度信息,构建起全新的信用评价体系。

人工智能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应用更为深入。AIGC 技术能够助力银行对科技型小微企业主动核额授信,缩短服务链条,精准直达客户需求。微众银行通过运用 AIGC 技术实现了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精准授信,不仅将审批时间从数天缩短至分钟级,还能实时响应客户需求。在保险领域,AI 技术正成为打造高质量服务的核心支撑。随着 AI 大模型进入应用深水区,理赔难、理赔慢的痛点可有效解决。现在理赔可实现医疗单据在线识别、理赔条件自动核验、赔付金额自动计算并快速到账,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区块链技术则通过分布式账本和智能合约特性,为普惠金融提供了更高水平的透明度和安全性。在供应链金融中,区块链技术能够确保交易数据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使得中小微企业可以基于真实交易记录获得融资。

云计算技术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弹性可扩展的技术基础设施,大幅降低了运营成本。微众银行基于”开放蜂巢”技术,打造了国内领先的全分布式银行核心系统,能够支持海量客户规模和高并发交易量,并将单账户 IT 运维成本压缩至传统银行的十分之一,同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这种技术进步使得金融机构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服务更广泛的客户群体,真正实现了普惠金融的规模效应。

普惠金融服务质效的提升不仅体现在覆盖面上,更表现为服务成本的降低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推动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2024 年6 月份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 3.48% ,较 LPR 改革前下降超过 2 个百分点。这一成果的背后,是金融科技大幅降低了银行的运营成本和风险成本,使得银行能够以更低的利率提供服务。

数字普惠金融的成功还体现在其多元化、综合化的发展方向上。传统的单一信贷模式已逐步扩展到包括财富管理、保险、支付结算等在内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银行业为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推出”金融 + 非金融”的综合性服务方案。在科技金融领域,银行运用数字技术持续优化信贷流程和风控体系,推动”科技 - 产业 - 金融”良性循环;在养老金融领域,通过数字化适老服务,为偏远地区和弱势群体提供便捷的理财服务;在绿色金融领域,将绿色低碳目标融入普惠金融服务,为小微企业和农业主体绿色转型提供支持。

尽管取得显著成就,数字普惠金融进一步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风险变化问题尤为突出。当前普惠信贷的深层困境,根源在于小微企业持续承压的经营现实。调研显示,过去十个季度,小微企业盈利水平与营收增速持续下滑,经营压力不断加剧。在自身造血能力不足、负债水平高企的背景下,许多企业已难以依靠真实经营现金流覆盖贷款本息。专家指出,目前符合”流水覆盖本息”标准的企业不足三成。

服务同质化和资源分布不均也是重要问题。我国银行业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多层次、多类型主体共存的特点,但业务模式趋于同质化、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亟待解决。大型商业银行在支持普惠小微方面成效明显,但中小银行在产品创新和服务能力上相对滞后,导致金融服务资源出现结构性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使得部分地区和小微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数字鸿沟和风险防控也是突出挑战。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尤其是老年人和偏远地区居民,在获取数字金融服务方面存在明显障碍。另一方面,新型欺诈手段层出不穷,给风险防控带来更大压力。当前的骗贷已不再是简单的财务造假,而是”真发票 + 假交易”的复杂模式。

面对这些挑战,数字普惠金融需要在多个层面进行创新和突破。在风控模式上,需要从”贷前定终身”转向”贷中动态监控”。中小企业经营波动剧烈,现金流每 15 到 30 天就可能发生变化。仅靠一次性的纳税或财报数据做决策,难以准确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真正有效的风控,必须依赖高频、细颗粒度的经营数据。发票数据因其每日生成、覆盖真实交易链条,成为反映企业经营节奏的最佳载体。目前,多家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已开始引入发票数据动态监控系统,推动风控逻辑从”结果导向”迈向”过程管理”。

在服务模式上,需要推动差异化发展,构建多层次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大型商业银行应发挥资源和技术优势,加大中长期信贷业务投入,优化信贷产品结构,推动更多资源向薄弱领域倾斜;城商行和农商行则应依托地缘和业缘优势,更贴近地方经济和客户需求,提升县域金融服务覆盖率,助力区域经济稳定发展。这种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服务体系,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金融需求。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报告指出,未来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抓好已出台政策的落实落细和效果监测,同时聚焦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关切问题,着力疏通堵点、破解难点,全力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提升可获得性、可持续性。

在农业和乡村领域,数字普惠金融需要更加注重创新服务模式。要解决农业科技创新早期融资难问题,需要跳出传统的抵押物崇拜,积极探索技术专利质押和未来收益权质押等新型业务,将技术投入带来的预期增值作为重要的授信依据。同时,普惠金融的范畴还应扩大到股权投资领域,鼓励设立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基金,专注于孵化早期的农业科技企业和项目。

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中国金融服务生态,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普惠金融的成本结构、服务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普惠金融实现了从单纯”增量扩面”向”提质增效”转变的重要飞跃。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 35.99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31% ,充分展示了数字普惠金融的规模效应和服务能力。

然而,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小微企业经营压力持续增大、银行业务模式同质化、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亟待解决。未来,数字普惠金融需要在风控模式、服务创新和技术应用等方面进一步突破,推动从”静态评估”向”动态预警”转变,从”广撒网”向”精准选客”转型,从”防假账”升级到”防假业务”。

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的融合不仅仅是技术应用,更是一场深刻的金融体系变革。它要求我们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以人文关怀聚焦于人的发展,以战略眼光投资于乡村的绿色未来,以技术手段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信用。只有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生态创新协同发力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实现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到每一个需要服务的角落,最终实现金融服务的公平、包容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磊 . 金融科技成为普惠金融推动力 [N]. 中国银行保险报 ,2025-08-05(006).DOI:10.28049/n.cnki.ncbxb.2025.003904.

[2] 刘飞 . 金融科技在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中的应用现状与挑战 [N]. 经济导报 ,2025-07-30(006).

[3] 王为冬 . 金融科技驱动普惠金融创新发展 [J]. 中国外资 ,2025,(13):96-98.

[4] 陈 烁 . 金 融 科 技 驱 动 下 农 村 普 惠 金 融 发 展 探 究 [J]. 广 东 蚕业 ,2025,59(06):82-84.

[5] 徐若璠 , 张泽会 , 侯一凡 . 数字普惠金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25,(11):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