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污水厂污泥资源化利用设计浅析
豆博
中铁城际规划建设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污水处理设施的普及,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量逐年增加,如何高效、环保地处理污泥已成为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课题。传统的污泥处置方式如填埋、焚烧等,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可能造成二次污染,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推动污泥资源化利用,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如有机肥料、建筑材料、生物能源等),成为解决污泥处置难题的关键途径。
关键词:污泥;资源化利用;城市生活污水厂
引言
生活污水厂污泥资源化利用是解决污泥处置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资源化利用不仅降低了传统填埋和焚烧带来的环境风险,还促进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具有显著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1.我国生活污水厂污泥产生现状及处理困境
1.1污泥产生现状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污水处理设施的不断完善,生活污水厂污泥产生量逐年增加,据统计,2020年我国城镇生活污水厂污泥产生量已超过6000万吨(以含水率80%计),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8000万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污泥产生量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一些大城市污泥处理处置压力巨大,而且生活污水厂污泥含有大量有机物、病原菌、重金属等污染物,处理不当极易造成二次污染。
1.2处理困境
处理处置能力不足:现有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滞后,处理能力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污泥处理需求。
处理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一些地区仍采用简单填埋、露天堆放等落后处理方式,资源化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风险高。
资金投入不足:污泥处理处置成本高,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污泥处理处置相关标准规范体系尚不完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公众认知度低:公众对污泥处理处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度不高。
2.污泥特性及资源化利用途径分析
2.1污泥特性
生活污水厂污泥的特点和成分复杂多样,主要取决于污水来源、处理工艺及运行条件。以下是生活污水厂污泥的主要特点及成分:
(1)高含水率:污泥含水率通常为95%-99%,脱水后仍可达60%-80%。
(2)有机物含量高:污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约占污泥干重的30%-60%,易腐败并产生异味。
(3)营养成分丰富:污泥中含有氮、磷、钾(氮:2%-6%;磷:1%-3%;钾:0.1%-0.5%)等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具有作为肥料或土壤改良剂的潜力。
(4)污染物含量高:污泥中可能含有重金属(如铜、锌、铅、镉等)、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卵)以及微量有机污染物(如药物残留、多环芳烃(PAHs)、邻苯二甲酸酯(PAEs)等),可能具有生物累积性和毒性,存在环境风险。
(5)稳定性差:新鲜污泥易腐败,产生恶臭和有害气体(如硫化氢、氨气等),需经过稳定化处理(如厌氧消化、好氧发酵)才能安全利用。
(6)热值潜力:干化后的污泥具有一定的热值(约10-20 MJ/kg),可用于能源回收(如焚烧发电或热解制气)。
2.2污泥资源化利用途径分析
生活污水厂污泥资源化利用是实现“变废为宝”的关键路径,目前主要途径包括土地利用、建材利用、能源化利用及新兴技术开发。其中,土地利用是通过堆肥或直接施用将污泥转化为有机肥,成本低且改善土壤结构,适用于农业需求旺盛且污染可控的区域。建材利用是通过烧结制砖或水泥窑协同处置,实现污泥无机成分的高效固化,无害化彻底且市场需求稳定,但能耗较高,需配套尾气处理设施。能源化利用是以厌氧消化产沼气或焚烧发电为主,可大幅减量并回收能量,尤其适合高有机质污泥,但投资及运营成本较高。未来需结合区域特征优化技术组合,完善政策引导与标准体系,推动污泥从“环境负担”向“循环资源”转型。
3.污泥资源化利用设计原则
污泥资源化利用设计应以“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为核心,坚持“因地制宜、技术经济可行、环境友好、安全可靠、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污泥的绿色低碳循环利用。
4.污泥资源化利用设计方案
4.1技术路线设计
(1)预处理阶段
污泥调理及浓缩:污泥加药调理后采用重力浓缩或机械浓缩(离心机、带式压滤机),将含水率降至95%以下。
(2)深度脱水
高压板框脱水:含水率降至60%以下,便于后续资源化利用。
(3)资源化利用途径
①能源化
焚烧发电:与生活垃圾协同焚烧,利用余热发电(需控制二噁英、重金属排放)。
热解气化:高温无氧条件下热解,生成生物炭(用于土壤修复)和可燃气。
②材料化
制建材:干化污泥掺入黏土烧制砖块(掺比≤10%),或作为水泥原料。
制备吸附材料:高温炭化制成活性炭,用于废水处理或废气净化。
③土地利用
园林绿化:堆肥产物用于城市绿化带、苗圃。
土壤修复:重金属达标污泥用于盐碱地或矿区生态修复。
4.2环保与安全措施
(1)污染物控制
臭气处理:生物滤池、活性炭吸附或等离子除臭。
渗滤液回灌:返回污水处理系统处理。
(2)卫生学指标
堆肥需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园林绿化用泥质》(GB/T23486-2009)的病原菌灭活要求。
4.3结论
一般生活污水处理厂所产生的污泥有机质含量较高,几乎不含重金属,而且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因此污泥用于园林绿化是适宜的,但是污泥需经过稳定化处理并达到相应指标要求后方能使用,推荐采用“预处理+好氧堆肥+土地利用(园林绿化)”组合工艺,兼顾经济性与环保性;大型污水厂可探索热解气化或协同焚烧,提升能源回收效率。需结合当地政策、污泥特性和市场需求灵活选择方案。
5.污泥好氧堆肥处理工艺介绍
污泥好氧堆肥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分解有机物的生物处理技术,将污泥转化为稳定的腐殖质类物质,可用于土壤改良或园林绿化。该工艺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资源化效果显著等优点,是污泥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5.1工艺原理
好氧堆肥的核心是通过好氧微生物的作用,将污泥中的有机质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腐殖质。在此过程中,微生物代谢产生热量,使堆体温度升高(通常可达55℃~70℃),从而杀灭病原菌和杂草种子,实现污泥的稳定化和无害化。工艺关键控制参数如下:
(1)C/N比:适宜的C/N比为25~30,过高会导致氮素不足,过低则易产生氨气。
(2)含水率:最佳范围为55%~65%,过高会阻碍氧气传输,过低则抑制微生物活性。
(3)通风量:通过翻堆或强制通风保持氧气浓度≥5%,避免厌氧发酵产生臭味。
(4)温度:高温期维持55℃以上至少5天,确保病原菌灭活。
5.2污泥堆肥工艺设计
(1)主流工艺介绍
①条垛式堆肥:将污泥与调理剂(如秸秆、木屑)混合后堆成长条状,通过定期翻堆提供氧气,适用于中小型污泥处理项目,优点是投资低、操作简单,缺点为占地面积大、受天气影响较大、臭气控制难度高。
②槽式堆肥:将混合物料置于长条形发酵槽中,通过底部通风系统供氧,槽体上方可加盖以减少臭气扩散,适用于中型污泥处理项目,优点是占地面积小、环境友好、自动化程度较高,缺点为设备投资较高、维护成本较高。
③反应器堆肥:在密闭的反应器内进行堆肥,通过强制通风和温湿度控制实现高效发酵,适用于大型污泥处理项目,优点是发酵周期短、臭气易控制、产品质量稳定,缺点为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高。
(2)工艺选择建议
乡镇型小型污水厂优先选择条垛式堆肥,投资低、操作简单;中型污水厂且用地受限推荐槽式堆肥,兼顾处理效率和环境友好性;大型污水厂及建设有集中式污泥处置中心的地区可选择反应器式堆肥,实现高效、自动化处理且产品质量稳定。
污泥好氧堆肥技术通过合理的工艺设计和设备选型,可实现污泥的高效资源化利用。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项目规模、污泥特性和当地条件选择合适的工艺和设备,同时注重臭气控制和产品质量提升,以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马应瑞.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利用现状分析[J].区域治理, 2021, 000(005):P.1-3.
[2]王海廷,田欣.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常见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纵横, 2023(11):32-34.
[3]于淑玉,张琦,白文龙.小型污泥好氧发酵工程实例[J].节能与环保, 2022(0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