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
赵雪峰
山西省临汾市解放路学校 山西临汾 041000
摘要:古诗词,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蕴含着悠久的历史积淀与浓烈的民族情怀。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古诗词不仅构成了语言学习的关键组成部分,还担当着文化承续与创新的重要媒介角色。基于此,文章从多方面入手论述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文化传承;创新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之精髓部分,其教学意义不仅在于提升学生语言素养,更在于培育文化自信之心。然而,既往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多偏重于字词句的剖析与记忆,忽略了其深层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故此,探寻一种既能传承古诗词文化之精髓,又能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之亟需。
一、开展创意诵读,传承文化韵律
在当今教育背景下,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古诗词,这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借助创意诵读之法,能引领学生在韵律的体悟中接续文化脉络。创意诵读摒弃了传统朗读的单一模式,以多元形式激活学生对古诗词韵律的热爱,促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风韵,增强文化认同感[1]。
以《村居》的教学实践为例,教师首先指引学生初步诵读诗歌,领略其基本韵律节奏。继而,引入“节奏拍击诵”之法,教师亲身示范,依据诗句节奏拍击手掌,如“草长 / 莺飞 / 二月天,拂堤 / 杨柳 / 醉春烟”,引导学生跟随节奏拍击诵读,加深对韵律的感知。随后,展开“配乐吟咏”活动,选取如《渔舟唱晚》般节奏明快、旋律悠扬的古典乐曲,在乐声中引领学生随韵律吟咏,体味诗歌与音乐的和谐之美。之后,组织“角色演绎诵”,让学生分组扮演诗中的孩童、杨柳等角色,边演绎边诵读,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情境。此外,教师还可启发学生进行“创意变通诵”,鼓励学生基于对诗歌的理解,适度调整部分字词的发音,以押韵或强化情感表达,如将“儿童散学归来早”中的“早”变通为近似“zao(二声)”的发音,使韵律更加隽永。在这一系列创意诵读的实践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诗歌的节奏韵律,更深刻领悟了诗意,于趣味盎然中传承了古诗词的文化韵律。
二、深挖诗词意象,感悟文化内涵
诗词,作为中华文化之瑰宝,富含多样意象,深藏着丰厚的文化意蕴。深入探究诗词意象,不但有助于学生欣赏诗词的美学韵味,还能促使他们在无形之中领悟并传承中华文化精髓[2]。教师通过详尽剖析诗词中的景致、人物角色、事件等意象元素,可引领学生探寻其内在的文化底蕴,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和荣耀感。
以《三衢道中》为例,教师可如此指导学生深入发掘诗词意象。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识别诗中的意象,诸如“梅子黄时”“小溪”“绿阴”“黄鹂” 等。教师向学生阐明,意象非单纯之景物描绘,而是承载着诗人情感的符号。针对“梅子黄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梅子熟透时的季节特征,使学生明了这象征着江南初夏的景致。对于“小溪泛尽”,教师可通过展示相关图像或视频,让学生直观体悟清澈小溪与轻舟荡漾的画面,理解诗人选择水路旅行的悠然自得。论及“绿阴不减来时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或公园的绿树葱茏之景,感受那份清凉与勃勃生机。而“添得黄鹂四五声”,教师则播放黄鹂鸣叫的音频,让学生遐想于幽静山林间,清脆鸟鸣划破宁静的场景。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索这些意象如何共同营造出特定的氛围。教师可提问:“同学们,当这些画面浮现在你们脑海,你们感受到的是喧嚣还是宁静?”促使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领悟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所传达的轻松愉悦心境。教师进而拓展,讲解在古代诗词中,“黄鹂”这一意象常象征着美好与欢畅,如杜甫笔下的“两只黄鹂鸣翠柳”。通过如此深入挖掘《三衢道中》的意象,学生不仅能把握这首诗的深层含义,更能领略到古诗词意象运用的巧妙之处,感悟传统文化中寓情于景的独特韵味,为日后解读更多诗词作品奠定坚实基础。
三、借助故事拓展,丰富文化认知
古诗词通常是诗人情感与阅历的精炼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融入与诗词相关的故事来丰富教学内容,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助力他们在故事情节中更直观地把握诗词的缘由、情感及文化意蕴。教师通过叙述诗人的生平事迹、创作缘由或诗词中的历史典故,可以引领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进而拓宽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视野,培育其文学修养和历史情感。
以《示儿》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向学生概述南宋时期的历史脉络,讲述南宋朝廷偏居一隅,北方广袤土地沦丧,民众生活于苦难深重之中。随后,细致讲述陆游的一生,他毕生渴望收复国土,实现国家统一,尽管仕途波折,但其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教师详述陆游屡次向朝廷进言,力主抗金北伐,却频频遭受投降派排挤打压的经历。接着,教师引出《示儿》的创作缘由,在陆游弥留之际,他仍心系国家统一大业,于是挥毫写下这首绝唱。在讲解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思,陆游为何在生命终结之时,仍心系家国,这种情感源自何处。教师进一步延伸,讲述陆游其他抒发爱国之情的诗词创作背后的故事,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在年迈体衰、卧病在床之时,仍怀揣着为国家守卫边疆的梦想。通过这些故事,学生能深切体会到陆游的爱国情怀并非一时之念,而是源自他对国家和民族深沉的爱。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探讨,假如自己置身于陆游的时代,会有何种感受与抉择。如此借助故事进行拓展,学生对《示儿》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深入到南宋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丰富了对爱国精神这一文化内涵的理解,提升了语文素养与文化领悟力[3]。
四、结语
总结而言,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对于文化的传承及创新具有深远意义,且其责任重大、道路漫长。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首要任务是深刻理解古诗词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采用多元教学策略,引领学生欣赏古诗词的独特魅力,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唯有如此,方能使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焕发光芒,让学生在古诗词的熏陶下,成长为既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备创新思维的新时代人才,切实达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慧莉.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J].嘉应文学,2025,(01):173-175.
[2]尹丽华.沉浸式体验学习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24,(32):74-76.
[3]杨滢惜.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J].嘉应文学,2024,(21):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