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家园协同下运用家庭会议促进幼儿语言表达的实践研究

作者

王璎

珠海市香洲区景山幼儿园 519000

引言:幼儿语言表达是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基石,家庭环境作为幼儿最早、最持久的学习场所,对其语言能力的生成与拓展起到至关作用。传统的家园合作模式中,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而家长多以被动接收信息为主,难以及时将专业建议内化为日常实践。家庭会议则突破了这一局限,将会议的主体权交还给家庭成员,通过家长和儿童的共同参与,整合家庭文化资源,使语言教育成为家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本文首先界定家庭会议的核心概念,接着探讨其在促进幼儿语言表达方面的具体实践,并分析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以支持者身份发挥作用,最后提出优化策略,为幼儿园和家庭持续开展高效的家园合作提供借鉴。

一、家庭会议的核心概念与功能定位

家庭会议是一种以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和家长——为主要参与者的互动平台,其本质在于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通过感恩致谢、对家人说的话等环节让孩子在平等对话中表达心中想法。在回顾和讨论环节中孩子与家长在共同商议中获得共识,从而落实日常教育策略。其核心功能包括:第一,信息共享与双向反馈。家长基于自己日常观察,向家庭成员说明孩子在家庭中的语言行为与兴趣;孩子则借助家长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引导,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第二,共同决策与责任共担。通过开放式讨论,家庭成员共同制定支持语言发展的家庭活动计划,并在日常生活中分工合作,确保计划的落地。第三,文化传承与情感联结。家庭会议为家长提供传递家庭文化和共建家庭良好关系等机会,让孩子在良好的共建氛围中与家庭成员之间建立情感联结,也是提升孩子在表达过程中的安全感与自信心。

二、家庭会议促进幼儿语言表达的实践路径

(一)提升家长对家庭会议认知度

在幼儿园推行家庭会议中,先让家长了解家庭会议是什么?如何开展家庭会议,家庭会议的价值及其对促进幼儿语言表达的重要性。这包括家庭会议的基本概念、目的以及它如何作为一个有效的家庭教育工具,帮助孩子在平等和尊重的环境中自由表达。通过教育讲座、工作坊或线上资源分享,家长可以学习到家庭会议的组织方法、讨论技巧以及如何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此外,还需强调家庭会议对于增强家庭成员间沟通、建立良好家庭氛围以及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激发家长实施家庭会议的内在动力。

(二)会议流程与互动实践

会议根据流程开场(1、感恩致谢;2、想对家人说的话)、回顾及讨论(1、回顾上周的议题;2、讨论本次的议题)、娱乐时光(1、峰终体验、2、亲子互动),由孩子用自己的话分享准备内容,锻炼其自我表达与组织能力。

会议流程的设计旨在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并勇于表达。在开场环节,感恩致谢不仅培养了孩子的感恩之心,也让孩子学会欣赏和感谢家人的付出,增强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联结。而“想对家人说的话”环节则提供了一个安全的表达空间,让孩子能够自由地分享自己的感受、想法或需求,这对于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至关重要。回顾及讨论环节是家庭会议的核心,它要求家庭成员共同回顾上周的议题进展,讨论本次会议的新议题。这一过程中,孩子需要在家长的引导下,用自己的话复述或总结议题,这不仅能够锻炼孩子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还能帮助孩子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娱乐时光作为会议的收尾环节,通过峰终体验和亲子互动等活动,让孩子在欢乐中结束会议,留下积极的回忆。这一环节不仅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还能增强家庭成员间的亲密感和默契度,为孩子提供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语言环境。

(三)成效评估与日常延伸

为了量化实践效果,幼儿园可设计简单的观察记录表,记录孩子在每次会议后的词汇使用数量、句子长度及“自信指数”。三个月累计数据显示,平均词汇量增长超过 20% ,复合句使用频率提高 15% ,孩子在与同伴和成人交流时表现得更加主动、自信。家长还将会议内容延伸至日常生活,例如将“晚餐时间”设为家庭小剧场、自编自导;在周末亲子共读后,邀请孩子为邻居小朋友讲故事,通过多场景、多角色的实践,让语言学习更加自然、持久。为保持连续性,家长每月在家庭日志中记录孩子在不同场景下的语言进步,并与教师共同检视,进一步调整下一期的家庭会议主题和活动形式,确保每一次交流都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此外,观察记录可通过拍摄照片、视频上传云端,便于长期对比和跨家庭经验分享,推动整个项目形成可视化、可复制的良性循环。

三、教师的支持者角色与协同机制

(一)资源提供与家长培训

在家庭会议实践前,幼儿园教师团队摒弃传统的“一言堂”模式,制作并发放包含发展阶段特征、常见误区、示范活动模板的“家庭语言支持包”,并通过线上微课向家长演示如何引导孩子表达、如何设置适宜难度的提问,帮助家长掌握基本的方法和工具;同时定期组织面对面或视频连线的“家长与教师交流沙龙”,及时解答家长在前期准备中遇到的疑惑,为后续的家庭会议奠定坚实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会根据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推送个性化的阅读或游戏推荐清单,指导家长灵活运用家中常见道具创设语言情境,使家长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开展简单而高效的语言训练,进一步提升家庭教育的参与

感与成效。

(二)会议互动中的即时指导

在家庭会议进行时,教师以连线嘉宾的身份参与,当家长或孩子遇到语言表达障碍(如用词贫乏、回答停顿)时,不直接示范或纠正,而是即时提供简明的支持策略,例如“追问法”“接龙游戏”“情景扮演”等,有针对性地示范如何延展孩子的思路和话题,有效促进孩子语言组织与表达的自主性。教师还会根据孩子当下表现,建议家长调整提问节奏与难度,或引导兄弟姐妹、祖辈轮流加入互动,对孩子的回答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补充,让家庭成员共同营造轻松、宽容的表达氛围,从而提升幼儿表达的积极性与连贯度。

(三)跟踪评估与成果分享

会后,教师负责收集各家庭提交的观察记录和会议视频,进行专业点评并形成“月度语言成长报告”,班主任定期邀请表现优秀的家庭分享经验心得,并制作“明星家庭小视频”,通过正向激励激发更多家长参与热情;这一“先辅导—再跟进—最后分享”的三步协同机制,不仅降低了家长的操作门槛,还增强了家园互信,推动项目持续优化与升级。与此同时,教师团队会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将孩子的词汇增长、表达流畅度等核心指标图表化,为家长提供直观反馈,并在下一周期中根据反馈结果调整支持包内容与培训重点,确保每个家庭都能获得精准且有效的指导。

四、实施挑战与优化策略

在推广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家庭因工作安排紧张无法固定时间参与,或因对线上工具操作不熟悉而产生抗拒情绪;还有少数家长担心隐私泄露,不愿分享孩子视频。针对这些问题,可在原有模式上增设“弹性参与平台”:家长可随时将孩子的语音、照片、文字日志上传到加密的班级云盘,教师与其他家长在线点评;同时配备图文并茂的“操作指引手册”,并在首次培训时开展“实操演练”,降低数字素养门槛。对于教育理念差异较大的家庭,可组织社区资深家长和教师共同担任“教学导师”,通过一对一电话或上门指导,帮助新手家庭了解会议意义并快速上手。为了保持长期动力,幼儿园还可设置“语言成长积分”制度——根据家庭会议参与度、观察记录完善度、扩展活动创新度等维度打分并兑换小奖励,激励家长持续投入。最后,评估机制方面,建议每学期由家长和教师联合召开“总结会”,通过图表呈现孩子语言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调整下阶段主题和方法,确保家庭会议与幼儿园教学目标的无缝衔接,不断提升实践效果。

五、展望与建议

家庭会议作为一种以家庭成员为主体的家园合作形式,充分调动了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语言教育的积极性,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真实的语言环境。后续应持续推广家庭会议模式,并结合幼儿园区域资源,开展家园共读、亲子戏剧等多样化主题会议,进一步拓宽孩子的语言学习场域。同时,幼儿园应持续完善教师支持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的培训、经验库建设等手段,提升教师指导家庭的能力。随着家庭会议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必将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洪娟 . 幼儿家庭教育中父职参与研究 [D]. 广西师范大学 ,2024.

[2] 陈灵华. 幼儿家庭教育中父职的脱嵌困境及再嵌策略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 ,2024.

[3] 曾灿. 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家庭教育指导现状与对策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22.

[4] 贾立倩 .《福建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背景下的家庭教育 [J].福建教育 ,2020,(4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