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路径分析
马静妍
铁一中陆港小学 陕西 西安 710026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语文教学需强化实践性,注重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语言运用、文化自信、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的综合素养。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仍存在知识碎片化、实践脱节等问题。项目式学习通过"做中学"的模式,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深度融合,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可行性方案。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综合素养与项目式学习的契合点,提出项目式学习在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具体实施路径,希望能够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 小学生 语文 综合素养
一、小学语文综合素养与项目式学习的契合点
语文综合素养涵盖语言能力、思维发展、文化传承和审美创造四大维度。项目式学习通过真实性、实践性、协作性的特点,与这些维度形成多向互动,具体关联如下:
1、语言能力从“工具训练”到“情境运用”
传统课堂中,听说读写常被割裂为单项技能训练,例如孤立背诵词语、机械仿写句子,导致语言运用脱离真实情境。项目式学习通过真实任务驱动,促使学生在复杂情境中整合语言能力。例如,在“校园新闻社”项目中,学生需采访(听、说)、撰写报道(读、写)、编辑排版(信息整合),语言能力自然转化为实践工具。例如,在项目上学习中,教师为学生设置的“城市交通调查”项目,学生需撰写调查报告、设计倡议书,并在社区宣讲。数据显示,学生的说明文逻辑性提升35%,口语表达自信心显著增强。
2、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思考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在知识传授方面,教师主导的“问答式”教学易限制学生思维深度,答案趋同化现象普遍。项目式学习突破传统语文教学被动局面,而是通过开放性问题,如“如何让古诗词走近现代生活?”,激发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诗词新编”项目中,学生需分析古诗意象、改编为现代剧本,过程中完成“理解-解构-重构”的思维跃迁。采用项目式学习,还需要学生结成小组集体学习。小组合作中,学生需通过辩论、协商解决观点分歧,促进逻辑推理与辩证思维。例如,某班级在“环保倡议”项目中,针对“是否应全面禁用塑料袋”展开辩论,最终形成多角度解决方案。
3、实现小学语文从知识记忆向文化价值传承转变
受制于小学生理解能力,多数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文化教学易流于表层知识灌输的问题,缺乏情感共鸣与文化反思。例如,在一些传统节日文化与习俗上,教师只是要求学生进行机械记忆,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情感传达。项目式学习给学生带来沉浸式学习体验。通过实地考察、角色扮演等方式,学生与传统文化建立情感联结。例如,在“非遗皮影戏”项目中,学生拜访传承人、学习制作皮影,撰写《皮影戏的前世今生》,文化认同感显著提升。此外,在传统文化学习中,项目式学习还可以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传统文化。某校在“家乡民俗研究”项目中,学生对比分析传统婚俗的变迁,提出“保留核心仪式,简化繁琐流程”的现代改良建议。
二、项目式学习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路径
1、构建沉浸式项目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以项目式学习为主导的小学生语文教学,要结合语文教学内容,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选择与小学生生活紧密关联的语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选择的项目式学习内容上,应当涵盖众多领域,如教材内容延伸、文化节日、生活习惯、科学知识等,这些主体与小学生紧密相关,通过设置这些主体,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对自己身边的文化与家乡产生亲近感,将自己不自觉带入其中,提高对语文内容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赵州桥》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自己家乡的小桥,他们的造型与功能,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桥梁的多重意义,并鼓励学生进行发言,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思维能力,构建基于现实生活情境下的学习环境,解决学生与课文内容情景脱离的问题。
2、提升教师项目式教学能力
要从教师项目式教学能力提升入手,切实提升现有项目式教学水平。要建立教师项目式教学分层培训体系,在基础能力方面,对教师展开项目式学习培训,掌握项目设计“黄金标准”;在能力提升方面,聚焦语文核心素养,开发学科化PBL工具包,如教师编制《小学语文PBL任务设计指南》,包含“驱动问题库”“跨学科整合图谱”在专家能力方面,建立“名师工作室-新手教师”师徒结对制度,由特级教师领衔开发《课本剧创编》项目案例库,供全区共享。在教师项目式教学能力提升过程中,还要进行教研模式创新,如录制PBL课堂关键片段(如项目启动会、中期指导),聚焦师生互动有效性,建立跨学科教研组,语文教师联合科学、美术教师共研“博物馆研学手册”项目。
2、建立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
要建立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充分普及。在资源库建设中,建立从数字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三位一体的教学资源库。例如,数字资源建设中,可以充实方言故事音频库、文物3D模型,为项目式学习提供丰富的数字教育。实物资源方面,收集非遗材料包,如剪纸工具、活字印刷套件,可以作为“民间艺术传承”项目实践材料。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邀请社区作家指导“儿童诗创作”项目。此外,还可以积极促进校内外资源联动。如与博物馆签订协议,开发定制化语文项目,将居委会提出的真实需求(如“楼道文化标语设计”)转化为语文项目等方式,丰富项目式学习资源。
3、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机制
要建立具有特色的弹性化管理制度,采用“大单元课时包”,将每周5节语文课整合为“3节基础课+2节项目课”在教学空间改造上,设立“PBL工坊区”,配置可移动白板、作品展示墙、协作讨论舱。要设置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将项目成果纳入《小学生综合素质档案》,设置“最佳问题解决者”“文化传承之星”等专项荣誉。
总结:项目式学习通过重构语文学习生态,使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能力。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差异化项目设计策略,使更多学生在真实问题解决中实现素养进阶。
参考文献:
【1】]张文兰,陈力行,王峥嵘.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路径[J].西部教育研究(陕西), 2021(6):22-23.
【2】次仁片多.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路径分析[J].电脑校园, 2023(8):6528-6529.
【3】方其桂.核心素养视域下项目学习实施路径与方法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2, 38(8):26-31.
作者简介:马静妍,女,1991-,汉,陕西宝鸡人,本科,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