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王喜娥
汪清县天桥岭镇第一小学 133204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上好作文课,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全体小学语文教师共同探讨的话题。我有幸参加了省“十四五”课题研究活动,我课题研究的主题是文化作文实践研究,由于课题研究的需要我指导学生写了一篇有关风筝文化的作文,讲授了一节课题公开课《中华传统文化 ------ 风筝》。现将如何写好风筝文化作文的点滴思考分享给大家。我认为写好《中华传统文化------ 风筝》这一作文,要从以下四点做起:
一、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积累素材,提高习作质量。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多的资料难以成功地完成一篇优秀的习作。让学生写有关风筝的作文,就要大量地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我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风筝的由来、历史、演变过程、寓意、传说、故事,种类、制作方法、放飞技巧和描写风筝的好句好段等等。例如;学生在写自己的风筝放飞高空时就可以引用风筝的寓意,也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樊子豪同学在自己的作文中写道:“风筝越飞越高,像一只只自由自在的小鸟,我看着天空中五彩的风筝,不禁想起风筝的寓意:风筝象征吉祥、幸福。如果我是风筝,该多好啊!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翱翔。”既丰富了习作语言,又渗透了风筝文化。张嘉欣同学在作文中引用清代高鼎写的《村居》里的诗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出来自己放风筝的快乐。适当引用资料,能有效提高学生作文质量。
二、学生亲自体验放风筝的过程,让习作表达真情实感。
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容易感动人,引起读者共鸣。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作为学生,生活经历也许并不算丰富,但只要认真回忆和筛选,再进行适当的加工和组合,就一定能找到具体的材料,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习作贵在有真情实感。班级里的好多学生并没有放过风筝,于是体育课上我亲自带领学生们到操场上放风筝,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学生才能从生活中选择素材,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殷航同学在作文中就写了自己由不会放风筝到会放风筝的过程,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刘舒雅同学则写了自己把别人的风筝不小心放到了操场外,风筝缠到了电线杆上的过程,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之感。因为有了生活经历,亲身体验,所以学生们都能选择感受最深的事例来写,表达真情实感。
三、为学生提供过渡句,使文章的叙述更加连贯自然。
学生们有了风筝的资料,也有了自己的生活体验,那么如何让资料和叙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我指导学生运用穿插法,借助过渡句把搜集到的有关风筝文化自然融入到自己的习作之中。于是我为学生提供了以下几个过渡句:“提起风筝,我不禁想起风筝的由来……”“我特别奇怪,风筝怎么能飞上天空呢?“原来……”“听爸爸说,风筝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我查资料得知,风筝象征着……”“看着漫天飞舞的风筝,我不禁想起风筝的寓意……”“据说……”“我还知道,放风筝的好处呢……”学生们在习作中借鉴这些过渡句,使文章的段落和句子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整体结构更加平衡和连贯。
四、精彩范文引路,让学生借鉴多种习作方法。
“模仿是创造的准备,创造则是模仿的归宿”。范文平衡了学生模仿与创造运用的能力,在这两者之间架起了桥梁,起到了有效的示范引领作用。在习作指导中,我精心创作了《风筝》这篇作文,供学生借鉴。让学生认真阅读范文并说说你读出了哪些习作的亮点?习作的亮点也就是学生学过的多种习作方法。《风筝》这篇范文运用了“首尾呼应、引用资料、引用好词好句、巧用修辞、引用古诗、直接抒情、细致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穿插法、剪切组合法”等多种习作方法,供学生参考,起到了习作示范的作用。
当然,学生写好作文并非朝夕之事。要想写出具体生动有特色的文章,学生不仅要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有生活积累和写作知识的积累。老师就要耐心地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读仿写”训练,就一定能增强学生的习作信心,为学生扫除写作的障碍,为其创新写作打下基础。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学,勤勤恳恳地练,写作的大门终将为学生开启,我们能更顺利地把学生领进习作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