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霍俊英
山西省临汾市解放路学校 041000
摘要:在当今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是个人情感与思想的表达载体。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堂中,有效实施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以期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堂;实践路径
引言: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古诗词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更能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一背景下,探索有效的实践路径,充分发挥古诗词在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中的作用,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1、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意义
1.1 增强文化认同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文化认同意义,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深邃的哲学思想,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通过系统的古诗词学习,学生不仅能够领略到语言的优美、意境的深远,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古诗词中的许多作品,诸如《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江花月夜》等,传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的关注,这些情感与思想与当代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息息相关,在学习这些诗词时,学生们不仅是简单地背诵和理解,更是在与诗人心灵的对话,感受他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从而引发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深刻思考,这样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与发扬者,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学生们更需从古诗词中汲取养分,明确自我身份,坚定文化立场,因此通过古诗词教学,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诗词的美,更能在心中播下对传统文化认同的种子,从而在未来的生活中自觉地承担起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
1.2 提升人文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古诗词的学习不仅是语言知识的积累,更是人文素养的提升,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知与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古诗词教学能够有效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古诗词内容丰富,涉及历史、哲学、伦理等多个领域,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加人文知识储备,通过对古诗词的解读,学生们可以接触到古代诗人的思想境界、价值观念以及对社会的深刻洞察,进而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人文关怀的视角。另一方面,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使他们在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思维,同时,诗词常常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学生在阅读和吟唱中,不仅能够体验到诗人内心的波澜壮阔,还能引发自身的情感共鸣与思考,这种情感的交流与共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理解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面对现实生活时,能够更加敏感地捕捉他人的情感与需求,从而成为有情怀、有担当的社会公民。总之,通过古诗词的学习与欣赏,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以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情感能力都在不断增强,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2.1 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情境创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氛围,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感。情境创设的核心在于通过生动的情境再现,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古诗词所描绘的时代与环境中,从而引发对古诗词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思考。例如,在学习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长江的壮丽景色以及古代登楼的场景,配以轻柔的音乐,营造出一种悠远而开阔的氛围,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询问他们对画面中所体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的感受,接着逐渐引入诗词的内容,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体会诗中的意境与情感,接下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模仿诗中的意境,进行小组创作,写出自己登高望远后的感想,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诗词相结合,增强学习的亲切感与现实感,通过这种情境创设,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登鹳雀楼》的主题和情感,也能够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提升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
2.2 开展跨学科项目,培养综合素养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跨学科的项目活动,将古诗词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例如,在学习杜甫的《春望》时,教师可以与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的教师共同合作,开展一个关于“春天的变化与诗人情怀”的跨学科项目,在项目开始时教师可以先介绍杜甫所处的历史背景,分析他在诗中所表达的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同时结合地理知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春天的气候变化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或手工制作春天的相关作品,以表达他们对《春望》的理解和对春天的感受,最后学生可以在班级中进行作品展示和分享,结合杜甫的诗词进行诵读与解析。通过这样的项目式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在多学科的视角下深入理解《春望》的主题与意境,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不仅有助于他们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更能够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情境创设,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古诗词所传递的情感与意境;而跨学科的项目学习则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使他们在多元化的学习过程中提升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古诗词的精髓,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通过这些实践路径不仅能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获得知识,更能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与人文素养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徐琳琳.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20):210.
[2]吴敬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11):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