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的策略

作者

周红井

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教育集团襟江分校

摘要:小学三、四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和语文能力提升的现实需要,在具体阐释部编本教材特点和编排体例的基础上,积极探求培养学生思辨性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基本策略,以期通过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创新作业实践形态和评价反馈机制等,引导学生对阅读、表达的一系列学习实践进行“深思”、对学习过程和内容做“反思”,以对具体知识的理解和思维方法的习得、运用,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思辨性阅读;思辨性表达;教学策略

引言:小学中年级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转折期,三、四年级学生思维从简单识记、阅读理解向深度理解、思考分析迁移,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和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文本、获得个性解读,并清晰、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有重大的意义。

一、小学中年级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培养现状

(一)学生方面

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在阅读时往往只能理解故事文本的表层内容,难以领会故事背后的思想情感和言外之意。表达时词不达意,语无伦次,难以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思辨能力较差。阅读寓言故事时,仅能说出故事内容,难以归纳出其中的道理。

(二)教师方面

有些教师仍然沉醉于“我讲你听”的“一言堂”,只讲道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阅读教学提问缺乏层次性和启发性,大多是封闭性的问题,学生的思维不能得到拓展;写作教学对学生的表达引导不够,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来组织语言、阐述观点。

(三)教材运用方面

部编本教材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但是部分教师没能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没有关注到教材中的一些思辨点,没有把教材与思辨资源有效结合起来。

二、基于部编教材的思辨性阅读能力提升策略

(一)精心设计问题,引导深度阅读

教师要以部编本教材文本内容为基础,设计层级性、开放性、探析性较强的阅读问题。如教学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师在初读课文时,可以设置“这里写的水泥道是什么模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文字的基本内容;在精读课文时,就可以设置“作者为什么说水泥道是‘金色巴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的问题,引导学生聚焦课文的语言与情感;在拓展思考时,则可以设置“如果你是这个孩子,又怎么描写你身边的美景?”的问题,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二)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促进思维碰撞

小组合作探究是培养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的恰当途径,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小组讨论的问题或任务。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一课时,让学生分组讨论“科学家是怎么研究蝙蝠发明雷达的呢?研究的过程体现了怎样的科学思维?”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在交流、辩论和相互启发中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打开思维空间,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完善自己的观点,提升了思辨能力。

(三)对比阅读,培养批判性思维

部编本中有许多适合进行此类阅读的文本资源。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同一主题、不同体裁、不同作者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比如,让学生对三年级下册《荷花》和《燕子》这两篇文章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辨析两篇文章在内容描写角度、语言风格、情感的表达等方面的异同。

三、基于部编教材的思辨性表达能力提升策略

(一)依托教材,丰富表达素材

部编本教材所提供的课文,涉及诸多体裁和题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达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其中的表达要素,积累语言与写法。如学习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后,让学生模仿课文行文顺序及写法,描写曾游览过的景点;学习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后,让学生根据文中精美的语句和修辞方法,描写秋天的景色。

(二)创设真实情境,激发表达欲望

创设真实、趣味化的表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在情境中做有意义的表达。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创设情境。如让学生学习三年级下册《口语交际:劝告》后,模拟生活中劝别人不要乱扔垃圾、不要在大街上大声喧哗等场景,让学生尝试使用劝告的语言与方法;在习作教学中,创设“假如我是课文中的主人公”等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课文的理解进行创说。

(三)加强写作指导,提升表达逻辑性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构思引导,指导学生在动笔之前,要明确自己写作的意图,确定中心,构思布局。如,学生写一篇记叙文,老师要引导学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布局,按时间顺序或事情发展顺序来组织材料;学生写一篇议论文,要引导学生学会有观点、有理据、有理;还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修改和补充语言,使用一些关联词、过渡句,使文章通顺连贯,层次分明。

四、完善评价反馈,促进能力发展

(一)多元化评价主体

应抛弃传统的单一的教师评价,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多维评价主体。教师评价要做到全面、客观,既关注学生阅读和表达的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表现和进步;学生自评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发现自身优势和不足;学生互评可以使学生之间进行学习交流,从不同视角提出意见或建议,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其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

(二)多样化评价方式

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例如采用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相结合的方法。过程性评价主要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例如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情况、在小组中的表现、完成作业的情况等等。

(三)及时有效的反馈

教师要把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优点进行肯定、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给出改进的方法和方向,使学生能够有目标、有方向地努力。

结论

在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以部编本教材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潜心研读部编本教材,积极思考,探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阅读表达能力的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创新作业,合理评价,打开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为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质疑·推理·决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三策略[J]. 卢进伟.华夏教师,2024(04)

[2]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探究[J]. 陈希娇.基础教育论坛,2024(16)

【注:本文系泰州市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课题《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tzjyxh2024028)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