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闫一菲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9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创业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大学生作为富有创新活力和创业潜力的群体,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以期为高校有效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参考,助力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投身创新创业实践。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实施策略
引言:
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具备创新创业能力不仅有助于其自身实现职业理想、创造社会价值,更是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仍面临诸多挑战,构建科学、完善的培养体系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一)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要求大学生具备创新思维、敢于创业实践,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为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并且,只有契合时代发展步伐,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在各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助力国家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能够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使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就业模式,而是有机会通过自主创业创造就业岗位,同时在求职过程中,创新能力也会让其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增强就业竞争力。此外,拥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往往更具适应能力,能在不同就业场景下快速找准自身定位,实现稳定发展。
(三)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需要高校对传统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进行优化和创新,这将推动高校教育教学从注重知识传授向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转变,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而且,这一改革过程也有助于高校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更具活力与特色的教育生态,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建构与实践策略
(一)加强顶层设计
高校要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学校整体发展战略规划中,明确培养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统筹协调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分配和工作协作,确保创新创业教育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相互融合、协同推进。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立足长远,瞄准社会发展前沿与行业动态需求,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敢于突破创新、能灵活应对复杂市场环境的创新创业人才。例如,针对新兴科技领域,设定让学生掌握相关前沿技术应用于创业实践的目标。任务方面,除常规课程与实践安排外,还要着重打造特色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如鼓励跨学科组建项目团队开展创新探索。实施步骤上,需细化到每学期、每年的具体工作,像第一学年重点普及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开展创意启发活动;第二学年引导学生参与小型实践项目等。为保障各部门协同,要建立有效的沟通与监督机制。定期组织跨部门会议,各部门汇报工作进展与问题,共同协商解决办法。同时,设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对各部门任务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评估,确保资源分配合理、工作协作顺畅,使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融入学校整体工作,形成有机整体,避免出现 “各自为政” 的局面,切实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筑牢根基[1]。
(二)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通过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文化节等活动,宣传创新创业政策、成功案例,表彰优秀创新创业学生和团队,在校园内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让创新创业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重活动的持续性与创新性。比如,创新创业讲座可以形成系列主题,邀请不同成长阶段的创业者分享从创意萌发到项目落地的全历程,让学生了解不同阶段的挑战与应对之策。创新创业论坛可设置互动交流专场,鼓励学生提前准备问题,与嘉宾深入探讨,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文化节活动除了线下展示外,还可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线上直播、互动,扩大活动影响力,吸引更多学生参与。此外,鼓励学生自主组织各类创新创业相关的社团活动,如创业项目模拟运营社团、创意工作坊等,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进一步深化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将创新精神与创业热情传递给更多同学,使校园内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愈发浓厚。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如项目获奖、企业注册等,还要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能力提升、知识掌握、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衡量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水平。对于过程性评价,要详细记录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的频次、投入程度以及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比如在团队项目中,观察学生是否主动承担工作、能否积极协调团队成员间的分歧等细节。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评价平台,方便教师实时录入评价信息,学生也能及时查看反馈,了解自身优势与不足,便于针对性改进。终结性评价除了考量项目的最终成果外,还应分析成果的创新性、可持续性以及市场潜力等维度[2]。而且,评价主体应多元化,除教师外,邀请企业专家、行业人士参与评价,他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市场洞察力,能给出更贴合实际的评价意见,使评价结果更具权威性和参考价值,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精准衡量与后续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三、结语
总的来说,构建科学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师资队伍以及保障机制等多个方面。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有效的实施策略,不断优化和完善培养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未来的实践中,还需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动态调整和改进培养体系,使其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助力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参考文献:
[1]苏小楠.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4,(36):177-180.
[2]邓成凤.新时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分析以及培养策略[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23):20-22.
作者简介:
闫一菲(2003年11月),女,汉族,河南省方城县,本科在读,辽宁师范大学,国际商务、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