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角下的小学思政课程设计与实践
胡笳
重庆市南岸区天台岗雅居乐小学校 400060
引言
小学思政课程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阶段,承担着培养学生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任务。传统单一学科视角难以满足现代教育对综合能力培养的需求。跨学科视角整合多学科资源和方法,有利于构建系统、立体的思政教育体系。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跨学科视角下小学思政课程的设计与实践,推动课程创新发展,为学生全面素质提升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一、跨学科视角下小学思政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与现状分析
1. 跨学科理念在小学思政课程中的内涵
跨学科理念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与协同发展,突破传统学科的界限,实现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的整体培养。小学思政课程涉及道德教育、法律常识、历史文化等多领域内容,单一学科难以满足综合育人的需求。跨学科视角通过整合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学科资源,构建知识相互关联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认知框架。以某小学实施的“传统节日与核心价值观”课程为例。该课程将语文课中的节日故事、历史课的节日起源与发展、道德与法治课中节日礼仪与价值观念有机结合。通过讲述春节的传统习俗,介绍其历史渊源,讨论节日期间应遵守的社会规范,学生不仅掌握节日知识,更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道德要求。教师利用校内多媒体教学平台播放相关视频,结合课堂讨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此跨学科设计打破知识碎片化,使学生在多维度的学习中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及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跨学科理念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整合课程内容不仅传授知识,更强调问题解决与价值判断能力。通过多学科视角的渗透,学生学会联系现实生活,理解社会现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学科间的联系,例如将历史事件与当代道德问题结合,促使学生建立因果关系,提升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跨学科理念深化了小学思政课程的内涵与广度。通过学科融合,强化知识与价值的联结,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构建跨学科的课程框架,为小学思政课程创新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2. 小学思政课程设计的目标定位
小学思政课程目标涵盖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情感态度塑造。课程设计应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和目标的多样化。设计者需将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科知识融合,实现知识理解、价值认同与行为践行的统一。某小学借助校本课程平台“智慧课堂”开发模块,实现学生线上线下互动,课程目标明确区分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确保课程既具知识深度,也强化学生责任感。
3. 小学思政课程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思政课程设计多以单学科内容为主,缺乏系统整合。教师专业能力偏重单一学科,跨学科教学经验有限。教材内容分散,缺少与现实生活结合的教学资源。某校教师反映,缺少整合历史与道德内容的案例教学软件,导致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评价方式单一,难以反映学生综合素养。缺乏对学生情感态度的有效引导,使思政教育效果受限。跨学科理念为小学思政课程设计带来变革契机。深入挖掘学科间内在联系,构建整合性课程目标,提升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丰富教学资源和评价体系,是实现小学思政课程创新的关键。
二、跨学科视角下小学思政课程的实践路径探索
1. 跨学科整合策略的构建
小学思政课程整合不同学科内容,构建主题式教学单元。围绕现实社会中的道德、法律及文化议题,组织多学科知识融合,增强课程连贯性。某校开展“诚信与责任”主题活动,将语文课中的诚信故事与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法律知识相结合。利用校内教育资源平台“智慧课堂”,教师设计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案。学生通过观看诚信短片、参与情境模拟,理解诚信重要性。该策略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促进知识内化和价值认同。跨学科整合注重知识关联性,突破学科壁垒,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推动思政教育与学科教育深度融合。
2. 教学活动设计的创新与实践
设计多样化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和情感体验。项目学习、小组讨论、情境模拟成为常用方法。某小学结合“环保与公民责任”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环保调研项目。学生分组设计问卷,实地调查校园和社区环保现状。课堂讨论围绕调查结果展开,学生分享感受与改进建议。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环保志愿者,学生体验社会责任感。教师借助“智慧课堂”数据分析功能,跟踪学生学习进度与表现。创新活动使思政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增强实践性与体验感。教学设计体现参与性、实践性,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和责任意识的提升。
3. 思政课程评价机制的多元化发展
评价机制应涵盖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关注知识掌握与情感态度双重维度。某校建立“自评- 互评- 师评”三位一体评价体系。学生完成思政主题任务后,进行自我反思,填写成长记录表。小组成员互评,交流观点,增强合作意识。教师综合学生表现、课堂参与度及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定。评价内容涵盖知识理解、能力应用和价值观体现。利用“智慧课堂”平台收集数据,分析学生思政素养发展趋势。多元评价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和团队合作,推动思政教育深化和个性化发展。跨学科视角驱动小学思政课程实践创新。结合主题教学单元设计,创新教学活动方法,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推动课程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养转变。教师需不断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流程。教学资源应丰富多样,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评价机制应科学合理,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和价值认同。通过实践路径探索,小学思政课程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将得到显著提升。
结论
跨学科视角为小学思政课程设计与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内容的有机融合,课程体系更加系统和完整。跨学科整合策略围绕现实主题构建,推动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增强了课程的现实意义和学生的参与感。教学活动设计注重情境创设与互动体验,促进学生多维度思考和价值认同,有效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多元化评价机制全面考察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为教学改进提供科学依据。实践表明,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数字化资源平台的建设是跨学科思政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未来需持续加强教师培训,丰富教学资源,完善评价体系,推动小学思政课程不断优化升级,助力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华. 跨学科教学理念在小学思政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探索,2021, 40(8): 45-50.
[2] 王芳 . 小学思政课程整合策略与实践路径分析 [J]. 基础教育研究 ,2022, 39(3): 12-18.
[3] 赵强. 多元评价体系在小学思政教学中的构建与应用[J]. 教学研究,2020, 38(6): 67-72.
[4] 陈丽娟. 数字化资源支持下的小学跨学科教学实践探讨[J]. 现代教育技术 , 2021, 31(5): 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