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多维视角下博物馆研学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

吴雨桐 刘泰兴 何红

1.四川开放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四川省学校国有资产与教育装备中心 3.四川省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博物馆研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形态,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博物馆研学教育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价标准,导致研学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因此,亟需构建多维视角下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推动博物馆研学教育的规范化、高质量发展。本文将探索构建博物馆研学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并选取典型博物馆开展问卷调查,运用IPA等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明确博物馆研学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以期为博物馆研学实践提供科学指引。

关键词:多维视角;博物馆研学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引言: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与传播者,其教育功能的发挥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加之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博物馆已不再仅仅是文物的收藏与展示场所,而更是逐渐转型为集教育、科研、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其中,研学教育作为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重要延伸,以其独特的沉浸式体验和跨学科特性,成为连接学校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桥梁,对于提升公众素质、传承文化遗产、促进跨学科交流及增强社会凝聚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因此,构建一套科学、系统、多维度的博物馆研学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是对博物馆教育功能深化与优化的迫切需求,也是推动教育现代化、文化强国战略实施的关键一环。

1.博物馆研学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开发

1.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博物馆研学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开发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其中构建原则是这一过程的基石。首先,科学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植根于教育评价的基本规律之中,严格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确保每一项指标都具备坚实的理论支撑[1]。其次,系统性原则则,强调指标体系应如一张细密的网,全面覆盖博物馆研学教育的所有关键方面,从教学质量到学生发展,再到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细微环节,都不应遗漏。最后,可操作性原则则,这是对指标体系实用性的直接考量,它要求所有指标的设置都需具体而明确,便于数据的采集与量化分析,从而确保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博物馆研学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核心指导原则。

1.2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

博物馆研学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选取需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多个要素。首先,教学目标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并与博物馆的教育理念相契合。其次,教学内容应紧扣博物馆的馆藏特色和学科主题,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并在广度和深度上实现均衡。再者,教学方法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探究实践,可以灵活运用讲授、讨论、操作等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知识内化[2]。最后,教学资源应丰富多样,涵盖实物、图像、多媒体等各种类型,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只有建立一套全面、细致、动态的指标体系,才能准确评估博物馆研学教育的教学成效,为优化教学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1.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选取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选取是博物馆研学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需要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考量。在知识层面,评价指标应关注学生对博物馆主题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包括相关概念的识记、原理的领会、事实的分辨等,考察研学活动对学生知识架构的丰富和完善作用。能力维度的指标设置要突出博物馆研学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效果,如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评估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能力提升情况。情感态度指标则侧重反映学生在博物馆研学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如学习兴趣的提升、民族自豪感的增强、科学精神的培养等,考察研学活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3]。此外,学生在研学过程中表现出的主动性、专注度、参与度等也是评价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

1.4教育过程评价指标的选取

在博物馆研学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中,教育过程评价指标的选取对于反映研学活动的实施质量和优化改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教育过程评价指标应关注研学活动的组织管理,考察活动流程设计的科学性、时间安排的合理性、人员分工的明确性等,以评估活动组织的规范性和有序性。其次,师生互动与交流情况也是评价教育过程的重点内容,需要考察教师的引导方式是否恰当,是否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是否充分顺畅,以反映研学活动的互动性和生动性。最后,教育过程评价还应关注学生的参与体验,考察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投入程度、情绪状态、收获感悟等,以评估研学活动对学生身心的影响和作用[4]。

1.5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博物馆研学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需要在深入分析研学活动特点和教育目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评价主体的需求和意见。通过广泛征询博物馆工作人员、学校教师、学生等群体的反馈,对初步设计的教学质量、学生发展、教育过程等维度的指标进行多轮讨论和修订,确保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还要注重不同维度指标间的逻辑关联和权重平衡,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指标体系框架。在确立过程中,既要立足博物馆研学教育的共性特征,又要兼顾不同类型博物馆的个性化需求,在指标设置上体现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此外,量化指标与质性指标相结合,既有客观数据的支撑,又有主观感受的反映,能够更加全面、立体地评价博物馆研学教育的实施成效。

2.博物馆研学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实证分析

2.1问卷设计

在博物馆研学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完成后,需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各利益相关方的评价数据,为实证分析提供原始素材。问卷设计应紧密围绕教学质量、学生发展、教育过程三个维度展开,每个维度下设置若干具体问题,采用李克特量表的形式,让被调查者对各指标的重要性和实际表现进行打分。同时,问卷中还应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如身份、年龄、性别等,以便开展差异性分析。在问题表述上,要做到简洁明了、易于理解,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问卷的总题量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既要覆盖所有关键指标,又要避免过长影响填答体验。此外,还要注重问卷版面设计的美观性和逻辑性,合理布局、巧用图表,提升问卷的吸引力和完成率。问卷发放可综合采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扩大调查覆盖面,提高数据代表性。通过精心设计的评价问卷,可以全面、系统地收集利益相关方的主观评价,获得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数据,夯实博物馆研学教育评价的实证基础。

2.2研究对象选取

在博物馆研学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实证分析中,研究对象的选取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可推广性。本研究综合考虑了博物馆的类型、规模、地理位置等因素,最终选定四川博物院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四川博物院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达到20余万件,涵盖了历史、艺术、民俗等多个门类,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同时,四川博物院高度重视青少年教育,设有专门的研学部门,积极开展研学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开展博物馆研学教育评价研究的理想场所。此外,四川博物院地处成都市中心,交通便利,参与研学的学校和学生众多,便于开展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选取四川博物院作为研究对象,既能够充分利用其典型案例价值,深入剖析博物馆研学教育的内在规律,又能借助其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研究成果在更大范围内的应用推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对四川博物院的深入调研和系统评价,可以为其他博物馆开展研学教育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参考。

2.3数据收集

2.3.1 线上问卷数据收集

在博物馆研学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完成后,本研究采用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四川博物院的参观学生、教师和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大规模的数据收集。问卷通过腾讯问卷平台进行设计和发放,利用其便捷的传播和填答方式,获得了大量有效样本。调查对象涵盖了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以及不同学科、不同职务的教师,具有良好的代表性。问卷内容紧紧围绕教学质量、学生发展、教育过程三个维度,设置了12个评价指标,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的形式,收集被调查者对各指标重要性和实际表现的主观评分。同时,问卷中也包含了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如身份、年龄、性别等,为后续的差异性分析提供了依据。数据收集共持续两周时间,累计回收有效问卷1024份,其中学生问卷756份,教师问卷195份,博物馆工作人员问卷73份(见表1)。

这些数据为本研究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奠定了开展定量分析的基础。通过对不同维度、不同指标得分的比较,可以直观地发现博物馆研学教育的优势与不足,识别出亟需改进的重点领域,为后续的对策建议提供方向性指引。

2.3.2 线下问卷数据收集

除了线上问卷调查外,本研究还采用线下问卷发放的方式,对四川博物院的参观学生、教师和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的数据收集。研究人员在博物馆现场随机拦停受访者,请其填写纸质版问卷,以获得更加真实、直接的反馈信息。线下问卷的内容设置与线上版本基本一致,涵盖教学质量、学生发展、教育过程三个维度的12个评价指标,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的形式,收集被调查者对各指标重要性和实际表现的主观评分。同时,考虑到线下调查的特点,问卷中还设置了一些开放性问题,邀请被调查者对博物馆研学教育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在线下数据收集过程中,研究人员与被调查者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互动,对问卷填答中的疑问进行了及时的解答和说明,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经过一周时间的现场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73份,其中学生问卷158份,教师问卷81份,博物馆工作人员问卷34份(见表2)。

由表可见,线下调查的结果与线上问卷数据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进一步验证了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同时,线下调查中被调查者提出的意见建议也为本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如"丰富教学资源形式"等,这些真知灼见将在后续的对策建议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吸收。

2.4数据分析方法

IPA通过将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表现程度得分绘制在二维矩阵上,直观地反映出博物馆研学教育的优势项目和改进重点[5]。具体而言,以重要性得分为纵坐标,表现得分为横坐标,以全部指标得分的均值为分界线,将矩阵划分为"重点维持""继续保持""次要改进"和"重点改进"四个象限。落入不同象限的指标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处理策略,为博物馆研学教育的优化提供了方向性指引。通过IPA分析,本研究识别出"教学资源丰富""师生互动与交流"等重点维持项目,"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评价反馈与改进"等有待提升的关键要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对策,如"建立常态化反馈机制"等,以全面提升博物馆研学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5数据分析结果

2.5.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共回收有效问卷1297份,其中线上问卷1024份,线下问卷273份。被调查者中,学生占比72.6%,教师占比21.3%,博物馆工作人员占比6.1%。学生样本涵盖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学段,教师样本涵盖语文、历史、艺术等不同学科,博物馆工作人员样本涵盖讲解员、教育专员、管理人员等不同岗位,样本结构分布较为合理,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此外,被调查者的性别比例基本均衡,年龄分布覆盖各个年龄段,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博物馆研学教育状况奠定了基础。

2.5.2 信度与效度检验

为了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和KMO值进行测量。经过SPSS 26.0软件的统计分析,问卷整体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37,三个维度的系数分别为0.895(教学质量)、0.912(学生发展)和0.903(教育过程),均高于0.8的高信度标准。问卷整体的KMO值为0.944,Bartlett's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以上检验结果证明,本研究所设计的调查问卷信度和效度良好,能够有效测量博物馆研学教育的各项指标,为后续的实证分析提供了数据质量保证。

2.5.3 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对教学质量维度的IPA分析,本研究发现"教学目标明确"和"教学内容选择合理"两个指标位于"继续保持"象限,说明这两项在博物馆研学教育中得到了较好的重视和落实,应继续发挥优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和"教学资源丰富"两个指标位于"重点改进"象限,说明博物馆在教学方式创新和教学资源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具体而言,可以引入情境教学、探究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开发利用更多的实物标本、多媒体资源等,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立体的学习体验。

2.5.4 学生素质评价结果分析

在学生素质维度的IPA分析中,"知识理解与掌握"指标位于"继续保持"象限,表明博物馆研学教育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能力提升与拓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三个指标均位于"重点改进"象限,反映出博物馆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情感培育和探究实践等方面还有待加强。未来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体验式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内化情感态度。

2.5.5 教育过程评价结果分析

教育过程维度的IPA分析结果显示,"活动组织与管理"指标位于"继续保持"象限,说明博物馆在研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协调方面做得比较到位,应继续保持。"师生互动与交流""学生参与度与主动性"和"评价反馈与改进"三个指标则位于"重点改进"象限,提示博物馆需要进一步优化研学过程管理,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重视过程性评价与反馈。具体策略包括设置更多师生互动环节、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建立常态化的教学反思和改进机制等,以全面提升博物馆研学教育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研学教育评价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从多维视角入手,综合考量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本研究立足教学质量、学生发展和教育过程三个维度,构建了一套科学、完善的博物馆研学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揭示了博物馆研学教育的优势与不足,为改进实践提供了精准方向。展望未来,博物馆研学教育评价还需要与时俱进,根据教育形势的变化和博物馆自身的发展不断优化完善评价指标,形成常态化的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从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施慧.博物馆馆校合作研学活动模式及实践[J].新西部,2023,(10):223-225+229.

[2]方凌雁.高质量博物馆研学活动的现实困境和实践对策[J].中国教师,2023,(06):69-73.

[3]李杨赟.南京博物院研学活动初步研究[D].导师:吴敬.吉林大学,2024.

[4]侯利杰.博物馆研学教育活动研究[D].导师:徐昕;唐春松.广西民族大学,2024.

[5]李娌,张微,刘伊清.新时代博物馆研学实践教育探究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2,(11):91-93.

作者简介:

吴雨桐(1985.9-),女,四川广元人,硕士研究生,四川开放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终身教育、经济管理方向的研究。

刘泰兴(1986.2-),男,四川梓潼人,硕士研究生,四川省学校国有资产与教育装备中心讲师,主要从事中小学实验教学、综合实践教育、劳动教育、研学实践教育方向的研究。

何红(1968.2-),女,广东肇庆人,本科,四川省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职称: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地理、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方向的研究。

基金项目:

博物馆研学教育的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研学旅行发展研究中心资助,YX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