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破茧成蝶胡守护

作者

何三云

汝城县第六中学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一名初中班主任,也是一名英语老师。今天我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教育的小故事。

2024 年秋季校运会期间,我正在操场被学校的广播声、教练和裁判们的指令声、孩子们的加油喝彩声裹挟着,一名学生跑到跟前,“何老师,宋小阳和朱小洋在教室里打起来了,流了好多血。” “好多血!”。听到这三个字,我顿感事态严重,三步并作两步赶到教室,脑子里不断的重复着两个孩子的名字,“宋小阳,朱小洋”。宋小阳,班上一个小男生,平时低声细语,极重感情,提到教过的老师还会瞬间哭鼻子,讲礼貌,成绩非常优异。朱小洋,本校老师妹妹的孩子,英语特困生,每次单词默写或背书过关,都会主动留下,不当逃兵。但只是无声的坐在座位上,不记,不背,不努力,也不像别的孩子向老师求情,只是双手放在大腿上,一双大眼睛挂在黑乎乎的脸上。两个孩子平时不搭界,怎么会打架呢?怎么还能流血?难不成小阳火旺,小洋水旺,水火不相容吗?

到了教室,我看到教室左后方果然一片狼藉,课桌上,地板上都有新鲜的血迹。见两个孩子不在教室,我匆忙赶往办公室。果然,受伤的宋小阳脸上带着血痕,鼻子上还有少许鲜血在渗出,双眼红通通的,站在办公室。打人的朱小洋则板着一张黑脸,目不斜视,端端正正的站在另一边。为了不耽误宋小阳的伤情,我立马通知宋小阳家长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治疗,办公室留下了那个端端正正站着的朱小洋。他的代理家长是他大姨父,因为孩子父母离异,不负责任的父亲在外地,把孩子留给了他的母亲。为了生活,孩子的妈妈常年在外打工。

这样,朱小洋在托管中心住过,在亲戚家住过,这次大姨父过来,看到伤得如此严重的宋小阳,不顾老师的劝阻,上来就给了孩子一拳。看到局势如此发展,我紧急劝退这位大姨夫家长,让孩子单独在办公室反思。趁着这会儿功夫我赶紧到教室了解情况。原来,宋小阳几个下棋的孩子,吵闹声影响到了在读课外书的朱小洋,双方因争吵而打了起来。

就在我了解情况的几分钟时间,又有同学来告状了,“何老师,朱小洋报警了,他说姨夫家暴,他报警了!”还没等我反应过来,警车已经直接开到了一楼办公室门口。警察找到我谈话,又找小洋的妈妈电话沟通。之后,对孩子进行了一番疏导沟通,警察开车离开了。

我迅速的梳理着这不过一小时发生的事情,朱小洋打人,不反思自己的错误,反而报警。

这孩子有很强的逻辑思维,但是他强大的逻辑是对外的,他的振振有词也是对外的,从来就没有进行过自我剖析。经过进一步的了解得知,孩子在小学阶段还因与人冲突直接从三楼跳下,这是个多么难对付的孩子呀,用偏执二字来形容应该不为过吧!打人、报警、跳楼,一个既伤人还伤己的学生,真的让我碰上了!

怎么办?想到一个父母离异的孩子,长期不与家人沟通。当别的孩子父母车接车送时,他自己一辆单车风里来雨里去;当别的孩子吃着热乎乎的饭菜的时候,他一日三餐学校解决;当别的孩子被家人簇拥宠爱着的时候,他就凭一个监控和电话手表保持着与妈妈的联系。或许他的偏执与暴力是一种无处释放的宣泄和过度的自我保护。或许他的内心和他黑乎乎的脸一样,从来没有被阳光温暖过。现在的情况是,全体同学都同情被打的宋小阳。所有的同学都知道他打了人,还报了警。甚至有同学还知道他跳过楼,而嘲笑他。如此这般的孩子,原本封闭的内心是不是会更加的黑暗?一个内心的黑暗的孩子,未来会是怎样的人生?他对家庭的,对家庭对社会又将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班上的其他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遇到朱小洋式的孩子,又该怎么应对?想到这些,我把朱小洋留在办公室,进到教室,面对五十几个孩子,说了如下这番话:“孩子们,今天,当校运会如火如荼的进行的时候,我们班却发生了大家都不愿看到的一件事,宋小阳被打了,朱小洋报警了。作为老师,我首先自我检讨,没有教育好同学们。作为打架的两个同学,一方下棋闹声太大,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是不对的,一方本可以礼貌的提醒却选择了武力解决,肯定是不够理性的。宋小阳同学的身体伤痕需要医院治疗,可是大家知道吗?朱小洋同学心理伤痛也需要全体同学共同的呵护,有谁知道他沉默寡言的背后有多少的苦?同学们是否知晓他暴力背后有过多少的不容易?”见大家都竖起耳朵用心听,我回避了孩子的家庭问题,但口述了一个美国出版界大亨全家被杀,仅有一个小女孩被留活口的故事。小女孩仅仅因为给犯罪分子释放过一个善意的眼神,而在犯罪分子的枪口下活过来。我对孩子们说,不经意的善良和包容,不仅能温暖一颗心,还能救下一个人,温暖一群人。我不希望同学们因为今天的事而刻意疏远他。你可以不接近他,但不应该刻意疏远更不应该敌视他。几十个同学默默的听着,他们默默的思索着,似乎已经知道了自己该怎么做。

接下来,我让办公室的朱小洋知道了教室里刚刚发现的一切,他需要知道老师对他的理解和宽容,他需要知道同学们对他的善意,他需要一缕阳光从丝丝缝缝中照进他的心田。在以后的日子里,朱小洋暂时没有和宋小阳做回朋友,但班上没有一人孤立嘲笑他,他依然板板正正的坐着,单词听写、背书他依然是留学生。只是每次留完了,我会用车送他回家,一次,食堂用餐,他遇见我,我大声的招呼他过来。他端着一张黑不溜秋的脸向我走来,只是双眼多了很多光亮。后来,在元旦晚会上,朱小洋用笛子吹响《星星点灯》时,我看见他黑亮的眼睛映着教室的灯光,就像沉默的星星终于学会了说话。这让我坚信,每个孩子的心里都住着一颗等待点亮的星辰。这一刻,我忽然懂得,教育最美的声音从来不是雷鸣般的掌声,而是破茧时,那细微的脆响。作为班主任的我们,不仅应该在他们的破茧时给足营养和动力,还要为他们的调好合适的成长温度,静待花开,静待成蝶。

我的育人故事分享完毕,欢迎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