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体锻
杨怡芬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阳山实验幼儿园
一、活动背景
缘起:11月16日的一次再思户外体锻园本教研活动中,各位教师对目前早上户外体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如:中大班混龄体锻时,幼儿和教师成为了搬运工的角色、材料投放单一、缺少趣味性、中大班幼儿特点如何平衡等等。
契机1:一次班中出现了一列手足口病毒的病例,我们班级被要求隔离在教室,不参与混龄体锻。因此,我们由户外体锻改为了室内体锻。
契机2:随着气温降低,出现了几次雾霾天气,让幼儿由户外体锻改为了室内体锻。
二、活动内容与过程
(一)前期:一成不变的桌子、椅子
一天,早上入园后,教师带着早早来到班级的幼儿,开始在班级内摆放室内体锻的材料:桌子、椅子、圈圈、毯子,这些都是在班级教室内很容易找到的材料。教师按照以往的常规方式设置好了路线,就让幼儿开始了体锻游戏。
慢慢的随着幼儿人数的增多,循环游戏次数的增加,大部分幼儿都出现了专注与前后同伴聊天,而忽视游戏的情况。
隔天早上,仍旧是教师带领着幼儿一起摆放材料。摆放小椅子时,铭铭把一些小椅子比较随意的摆放着,若若看见后说:“不是这样的!”说着变把小椅子摆放成非常整齐的一排,铭铭看见后沉默了几秒,说:“好吧!”说完继续摆放着其余的材料。当用到毯子时,教师把毯子卷起,并为幼儿介绍了新的玩法。最终材料的摆放方式与场地的运用除了毯子的玩法之外,其余与前一天几乎是一致的,没有变化。
第三天早晨,这一次,教师对早早来到的幼儿说:“大家去摆放材料吧!”基于前两次的经验,这几位幼儿还原了前一天的体锻场地。唯二的变化在一个是教师将四张椅子两两对着并排放倒,形成一个稍微有难度的双脚并拢跳的宽度;另一变化是介绍了一种在毯子上匍匐前进的方式。
第五天早晨,早早来到幼儿园的幼儿仍旧是那几位。这一次,有了前两次的经验,铭铭和越越对椅子和毯子的摆放就不再一成不变了,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能够从之前几次的摆放中选择自己想要的材料摆放方式。在这一天的体锻结束后,教师与幼儿展开了一次讨论:在这一周的室内体锻中,你们觉得最好玩儿的是哪个部分?
雯雯:“我最喜欢那个毯子。”
越越:“我也喜欢那个毯子,因为它有好几种爬毯子的方式。”
提问:“那有没有觉得哪里不太好玩?”
铭铭:“那个椅子不好玩,太简单了!”
晨晨:“还有那个桌子,太简单了。”
小结:“那等我们下次玩得时候,可以把它变得更好玩一点哦!你们可以提前想好要可以怎么摆放。”
教师思考
现阶段的幼儿园室内体锻游戏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幼儿的兴趣呈递减的趋势。一段时间后,幼儿对材料的新鲜感减弱,幼儿开始疲于应对体锻游戏活动。虽然在前期一周的时间内,教师通过每天观察幼儿体锻时的状态,在隔天会对体锻材料的摆放方式或者玩法作出调整。但是,纵观整体,幼儿还是处于被动状态;教师还需要适时放手、退后;投放的材料结构松散、内容宽泛、可变性强,但是教师在前期对该材料已形成固有的思维定式,以致于个别幼儿的思维也偏固定化。但是在这五天内,幼儿对室内体锻的路线的起始点有了明确的认知。
(二)中期:主题活动中的契机
在主题《我居住的地方》中,有关于对桥的认识和了解,以及桥的搭建的初次尝试,运用的材料是班级中随手可得的低结构材料——桌子、椅子、积木。
在了解了桥的基本结构以及它的基本特点以及作用之后,幼儿根据现有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兴趣,分成了三个小组:桌子组、椅子组、积木组。三个小组分别搭建一段桥,然后拍照记录并由搭建人员进行测试,测试后对有问题的地方进行调整,调整完成后再拍照记录并测试。最终三个小组的成员推选一位组员尝试进行汇报。
调整前:
调整后:
教师思考:材料的投放最忌一成不变,再有趣的材料如果没有体现动态性的原则,幼儿在游戏中的兴趣就会快速低落。所以,室内体锻活动的同一种材料之间和同一种材料之中都需要体现动态性原则,以此来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因此,此次活动虽然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供同组内的幼儿摆弄同一种材料,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幼儿对材料的摆弄并没有实现一物多玩,还停留在模仿阶段,没有自主创造的意识。
(三)进行时ing……
由于雾霾天气的出现,遵循幼儿健康发展的原则,幼儿由户外体锻改为室内体锻。
1.第一次尝试:巧拓空间
铭铭、若若、顾恒三位小朋友早早来到了班级后,教师说:“现在我们需要把室内体锻的场地搭建好哦!你们可以选用教室内的各种材料进行搭建,你们想怎么搭就怎么搭。”铭铭听完后,率先转身去寻找材料布置场地。若若看见后,去拿了圈圈在手上,等铭铭走回教室前面时问道:“铭铭,这个放哪里?”“现在还不需要呢!”若若听后就拿着圈退后几步,看着铭铭一个人在教室内忙碌。而顾恒就站在一旁看着铭铭摆弄着材料。过了一会儿,越越来了之后就和铭铭一起搭建。
搭建完成后,幼儿陆续来园并进行了体锻。体锻进行10分钟后,敬依说:“我感觉这个距离好短呀,我很快就完成了。”“那可以怎么办呢?”钰钰:“我感觉可以往这边搭一点,这边都空了。”铭铭:“那我们试试吧,你们先下来,先下来。”越越:“对,先下来,我们需要改造一下。”
改造完成之后,它利用了班级中益智区的空间,形成了一个U型通路,在前几次的基础上增长了路线的长度。
教师思考:在这一次的自主搭建中,个别幼儿(李宇铭)能够在前几次的基础上对整条路线进行自己的设计,并且能够带动个别幼儿一起加入搭建中。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间的合作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对于体锻路线的设计的自主创造还是缺少了动态性。
2.第二次尝试:巧用材料
这一天,铭铭第一个早早来到了教室。在完成设计路线后,教师将幼儿平放的桌子侧倒下来,形成一个弯曲的通路。越越看见后说:“这好像迷宫呀!”敬依:“我也觉得像迷宫,我觉得应该很好玩吧!”“那就赶快试试吧!”说着已经有少部分幼儿用自己的方式通过了这个通路。有的从桌腿的间隙饶了出来;有的从桌腿下钻了出来;还有的尝试从上方爬过去,但是发现有点不稳,就从上方翻了过去。
等到所有人都尝试一遍之后,铭铭走到了另一旁的桌子旁边,将其中一张桌子侧倒下来,形成了一个新的关卡。当幼儿玩到这儿时,有的表现出了害怕,不敢向前进;有的胆子很大,双脚踩在两条桌腿上向前进;有的是翻下桌子,在重新翻到另外一边去;有的是直接爬过空挡……
教师思考:每个幼儿过关的方式都不一样,每个幼儿都找到了适配自己能力的方式来过关。在过新关卡感到害怕时,后面的同伴就会说:“不用害怕的,你看我,一点都不怕的,这不会受伤的。”慢慢的害怕的幼儿也会敢于尝试着过关。
陈鹤琴先生就提倡“儿童教儿童”。幼儿在进行体锻时,教师也需要有意识的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引导其他幼儿来进行观察,并对动作的要点进行评价。
3.第三次尝试:巧设层次
在前一次有了不同方式过同一个关卡后,本次体锻过程中,教师进行了一次暂停,提问幼儿:哪一个环节是你觉得有难度的?请站到它的旁边。幼儿很快就选出了对自己来说有难度的关卡。有的选择了椅子上有障碍物的关卡;有的选择了有高度障碍的跳跃关卡;有的选择了有宽度障碍的跳跃关卡。
钰钰:“这个我不敢跳,有点怕,我是跨过去的。”
芮芮:“这个可以走椅子的边上,不用跨过去。”
铠铠:“我觉得那个三个椅子,我有点不敢跳。”
越越:“不敢跳可以试着先跨过去。”
提问:“有没有觉得无聊的地方呢?”
铭铭:“我觉得这个桌子有点不好玩。”
提问:“那调整一下?”
轩轩:“我来调整。”说完就开始了调整。调整完成之后,幼儿开始了新一轮的体锻。当所有幼儿都体验过新的关卡,以及选用自己的方式成功过关原来觉得有难度的关卡后,幼儿的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教师思考:在调整后,不同能力的幼儿都可以完成自己能力水平的,然后再挑战下一个难度的。同时,在这一次的体锻过程中,有一次暂停环节,幼儿提出自己有困难的地方,就有同伴会主动提出解决办法或者亲身演示自己的方法。这样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样的“儿童教儿童”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4.第四次尝试:巧设路线
体锻开始初期,幼儿同往常一样开始摆材料,不同于以往的是这一次大多数幼儿都参与到摆材料中,有的搬椅子,有的两两合作抬桌子,有的摆障碍物,有的摆圈圈,有的摆毯子……在一次没有提前商量如何摆放的情况,以及个别幼儿的关键性提问下,最终摆出了两条路线的玩法。
体锻进行中,瑜瑜小朋友从桌子上下来后,选择从中段的桌子下方爬过去玩毯子的游戏。瑜瑜的这一举动,带动了其他幼儿;同时,在关注到幼儿喜欢跳着过毯子后,教师及时介入,演示了一种新玩法,即利用毯子卷起的宽度进行的开合跳。幼儿看到后他们选择毯子的方式又多了一种。
教师思考:在这一次的体锻中,能够明显感觉到幼儿的变化。首先摆体锻材料不再是单独的几个人,而是全员参与;其次,教师只需要在旁边看护好安全,不需要过多的介入幼儿的行动;接着,在整体合作的过程中,幼儿比较能够倾听同伴的一些建议;然后,在玩的过程中,有着明显的儿童教儿童的现象存在。最后,每一个儿童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想法,教师可以做到的是尽可能的放手、退后,把舞台交还给幼儿。
5.第五次尝试:
又一次的室内体锻中,大部分幼儿都积极参与到了摆放材料中,铭铭、越越、雯雯、轩轩、俊豪、天泽、娢娢这几位幼儿自己的想法比较突出,会在搭建的时候主动去摆放材料,以下是搭建过程中的部分视频记录。
(插入全体幼儿搭建的部分视频)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从一开始是作为记录者的角色在旁看护安全,摆弄材料全程是由幼儿自主进行。但是经过10分钟左右的搭建,也并没有将一条完整的路线连接起来。幼儿呈现给我们的是分段式的路线。(图片)
教师介入引导(现场团讨):观察到这里,教师没有任由幼儿继续搭建,而是召集幼儿围到身边,观察自己搭建的路线,提出问题:你们的路线设计好了吗?幼儿:设计好了。从教师的视角来看,他们的路线是有问题的。从儿童的视角来看,没有问题。因此,教师提出让一名幼儿去体验这个路线,其他幼儿在旁观看,然后提出自己的问题。
(雯雯尝试视频1)
俊豪:“她有一条路线没有走到。”
铭铭:“她少走了一段路。”
越越:“我们搭的路线没有连起来。”
提问:“那我们可以怎么改呢?”
调整完成之后,教师又再次邀请雯雯去体验调整后的路线。
(视频2)
俊豪:“她有一条路线没有走到。”
铭铭:“她少走了一段路。”
越越:“我们搭的路线没有连起来。”
提问:“那我们可以怎么改呢?”
最后也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和幼儿带着这个问题结束了此次的体锻活动。
三、未完待续……
幼儿园室内体育锻炼是室内区域环境中,让幼儿自主性活动的一种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在班级内开展时,主要涉及材料投入、幼儿的学习品质、教师指导。教师从一开始的全权教师主导慢慢变为幼儿主导,在教师认为幼儿可以完成搭建任务后,就放手让幼儿去尝试,但是在这中间,教师有时还是会不由自主的就用语言提示一句或建议一下。尤其是在第五次时,在没有教师介入指导之前,他们连一条完整的路线都没有完成。因此,教师从记录者转变为指导者,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那个当下教师采取的措施是停下来,进行团讨,并请一名幼儿去尝试;然后幼儿开始调整;调整后再次尝试。但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名幼儿在调整毯子的部分时,他的玩法是我没有想到过的。(插入视频)俊豪的玩法是给了教师惊喜的,但是因为教师想着看看他们最终调整的结果或者玩法是什么,所以选择了继续当一个记录者。但是,最终这个玩法,教师不是在当天分享给其他幼儿的,不是因为其他任何事情,只是因为并没有找到足够的团讨时间或者碎片时间去进行一个分享。总而言之,在经过这一段实践的一个尝试和实践之后,收获和困惑并存:
根据本班幼儿现有的能力,下一步计划的目标是:幼儿自主完成路线的搭建与设计,教师负责记录以及看护安全;在以上基础上,再对关卡进行难度升级。
其他没有上面问题,能否尝试表达中语言主语的一致,有“教师”、有“我”?游戏案例主语应该是幼儿,教师是他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