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童谣在幼儿园表演区的教育价值与实践路径
林凤珠
晋江市第三实验幼儿园
一、语言发展:方言习得的游戏化载体
闽南童谣的韵律节奏与生活化叙事,为幼儿语言发展提供天然土壤。《海龙王要娶某》中,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沉浸式习得方言词汇与表达结构:语音层面," 龟吹箫,鳖打鼓 " 的押韵句式强化声调感知;词汇层面," 水查某 "(漂亮姑娘)、" 骨力"(勤劳)等特色词汇经由媒人夸赞、龙王择偶等情节高频复现;语用层面,选妃场景中的对话协商(如 " 土沙姑娘,你嫁给我好不? ")推动交际能力发展。实践表明,持续开展童谣表演的班级,幼儿闽南语主动使用率提升 4.3 倍,且创造性混用方言词汇(如自创 " 火萤灯 " 代指手电筒)的现象显著增加。这印证了维果茨基 " 游戏是语言发展最近发展区 " 的理论——当语言成为角色扮演的工具,学习便从机械记忆转向意义建构。
二、社会性发展:角色互动中的规则内化
童谣表演区本质是社会关系的微缩实验室。《海龙王》剧情蕴含多重社会化教育契机:角色认知方面,幼儿通过扮演龙王(权威者)、媒人(中介者)、土沙(被评价者)等角色,理解社会身份差异与行为规范;协作机制方面,迎亲仪式要求精准分工(如乌龟奏乐、青蛙抬轿、火萤照明),促使幼儿在节奏同步中建立责任意识与团队精神;规则理解方面," 螃蟹因懒惰被拒 "" 老鼠因偷食落选 " 等情节,直观传递勤劳、诚信的价值观。跟踪案例中,一名社交退缩幼儿在担任 " 迎亲旗手 " 后,为保障方阵整齐主动协调同伴站位,这种角色责任驱动的行为转变,远超教师口头教导的效果。可见,童谣剧的情节冲突与角色关系,为幼儿提供了理解社会规则的安全演练场。
三、文化认同:民俗符号的意义生成
表演区通过物质、行为、价值三重符号系统,实现文化认同的深层建构:物质符号(如蓝纱模拟的龙宫、竹编担盘、红绸轿子)具象化民俗器物之美;行为符号(担盘聘礼、媒人说亲、集体迎亲)传递传统礼仪的社会功能;价值符号(剧中" 勤劳温柔为美" 的择偶观)渗透乡土伦理。在《海龙王》实践中,幼儿自发为土沙设计 " 珍珠头冠 ",争论 " 龙宫该用贝壳还是灯笼装饰 ",甚至将 " 担盘送礼 " 迁移至过家家游戏,这种主动诠释与创新,标志着文化从被动接受转向主体性建构。值得注意的是,单纯道具展示易流于形式化,某园开展 " 道具背后的故事 " 主题活动(如祖孙共制红绸花篮并讲述婚俗寓意),使文化符号承载的情感记忆得以激活,幼儿对 " 担盘迎亲 " 文化寓意的理解率从19% 升至 82% 。
四、实践范式:文化育人的三重路径
基于《海龙王》的成功经验,提炼普适性实施策略:
1. 情境浸润:构建文化生态圈
物理空间:轮换布置 " 海底龙宫 "(蓝纱 + 荧光鱼群)、" 闽南街巷 "(红砖墙 + 布袋戏台)等主题场景
语言环境:建立 " 童谣生活链 "——晨间播放《天乌乌》、餐前合唱《月亮月光光》、离园哼唱《挨啰挨》
2. 角色赋能:分层适配与动态轮换核心叙事角色(海龙王、媒人)由语言强者担任,推进主线剧情特色功能角色(跳舞螃蟹、抬轿青蛙)适配肢体表现突出者群体协作角色(迎亲乐队、仪仗队)支持社交初阶幼儿建立信心
3. 创造延伸:从模仿到创新的阶梯初级:模仿童谣动作(如螃蟹横走、老鼠钻洞)
中级:改编情节(" 若龙王想娶会唱歌的新娘?")
高级:融合多首童谣创编新剧(如加入《草蜢弄鸡公》作为婚宴表演)
反思警示:避免方言沦为表演道具(日常活动仍用普通话),防范文化符号空洞化(追求舞美忽略内涵)。家园协同是关键——邀请祖辈录制方言故事,开发" 家庭表演包"(简易头饰 + 童谣卡)延伸文化场景。
结语
当幼儿以稚嫩乡音争论 " 土沙姑娘的衫裤要怎么洗才骨力 ",当 " 龟吹箫、鳖打鼓 " 的韵律成为教室里的自发游戏,闽南童谣便完成了从文化遗产到生命经验的转化。表演区作为文化传承的微观载体,其终极价值在于让幼儿在自主装扮、协商、创造中,将文化基因内化为精神血脉——这既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最优解,亦是教育回归生活的深刻诠释。
参考文献:
[1] 周兢 . 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 [M]. 南京师大出版社 ,2014.
[2] 刘焱 . 儿童游戏与文化传承 [J]. 学前教育研究 , 2017(5).
[3] 林薇 . 闽南童谣园本化的实践逻辑 [J]. 中国教育学刊 , 2021(S1).
[4] 虞永平 . 文化传承与幼儿园课程建设 [J]. 幼儿教育,2015(Z1)
[5] 华爱华 . 幼儿游戏理论 [M].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6] 黄宜瑜. 闽南童谣的教育价值及其传承策略[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 20(07).
注:本文系2024 年度晋江市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专项课题《指向幼儿持续探究的区域游戏支持策略研究》(JJ2024—ZX033)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