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浸润与互动滋养:幼儿发展的双维驱动实践
叶晓宁
惠东县直属机关幼儿园 广东惠东 516300
引言:
在数字时代与传统养育方式交织的当下,幼儿的成长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屏幕上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中的人际互动,共同构成了塑造幼儿认知、情感与社会能力的重要场域。在这样的背景下,“游戏浸润” 与 “互动滋养” 作为幼儿发展的双重要素,逐渐走进教育研究者与家长的视野。当游戏的自主探索与互动的情感支持形成合力,便构成了驱动幼儿全面发展的 “双维引擎”。如何在实践中平衡二者的关系,让游戏浸润不沦为无引导的放纵,让互动滋养不变成过度干预的束缚,成为当前幼儿教育领域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游戏浸润与互动滋养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一)游戏浸润为幼儿发展提供自主探索的内在驱动力
游戏浸润作为幼儿与世界对话的天然形式,其关键价值是为幼儿打造了一个富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空间,在游戏逐渐浸润孩子的过程中,幼儿始终呈现主动探索的状态,这种主动性源自游戏本身包含的趣味性与挑战性,而不是外界的强制约束,基于认知发展的角度去看,游戏浸润可激发幼儿的思维活力,推动他们在完成游戏任务的过程中,顺理成章地运用现有的知识经验,并利用试错加以调整,不停扩展认知边界,在游戏情境当中,幼儿能毫无畏惧地呈现出喜悦、沮丧、好奇等复杂情绪,这样的自由表达有利于他们形成对自身情感的认知及接纳,游戏中虚拟的成功和失败体会,可以让幼儿在低风险的环境下积累情绪调控经验,逐渐培养情绪稳定性。
(二)互动滋养为幼儿发展构建支持性的成长生态
互动滋养的核心为情感联结,依靠幼儿与教师、同伴以及环境的持续互动,为其发展给予全面的支持性动力,师幼互动作为互动滋养关键的组成内容,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功效,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可为幼儿打造安全、温暖的心理环境,当教师用尊重、理解的态度去回应幼儿的需求和表达时,幼儿会涌现出强烈的安全感与归属感,这样的情感基础是幼儿积极探索世界的必要开端。教师借助提问、启发、反馈等互动模式,可精准抓住幼儿思维里的亮点与困惑,迅速为他们给予认知支撑,协助其把分散破碎的经验系统化,推动思维迈向更高水平,同伴互动在互动滋养的环节中同样占据要位,同伴之间互动呈现出平等与同质的特点,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期间,可得到与师幼互动有差异的发展体验,他们借助模仿、竞争、合作等互动方式,学会用多种角度去看问题,认识到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在化解同伴间的矛盾与冲突之际,幼儿需要借助沟通技巧,调节自身与他人的利益,该过程是社会交往能力得以直接提升的途径。
二、游戏浸润与互动滋养驱动幼儿发展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梯度化游戏情境,实现认知发展的自然衔接
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幼儿发展呈现出两个水平:当前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二者的距离就是所谓的最近发展区,而合适的教学支架可协助孩子越过这一区域,在游戏不断渗透的阶段,梯度化游戏情境正是依托这一理论,通过编排从易到难、从具象到抽象的游戏任务,助力幼儿凭借已有经验逐步提升认知的水平。这种梯度不光体现在游戏难度的逐步提升上,更体现在游戏内容跟幼小衔接目标建立的关联上,使孩子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积累知识、锻炼本事,为踏入小学后的学习做筹备。幼儿园大班开展了“数学王国”主题游戏时,一开始就策划了“点数积木”基础游戏:教师向幼儿供给不同颜色的积木,让他们在搭建城堡期间点数积木的数目,初步掌握 10 以内数量的对应关系。随着游戏深入开展,教师引入了“积木分类”这项任务,要求幼儿以颜色、形状对积木进行归类,并记录各类积木的具体数量,此环节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以及简单的统计概念。在游戏临近结束阶段,教师设置出“购物小达人”情境,让小孩用积木制作“货币”,在模拟购物里进行10 以内的加减计算。在这个操作过程中,幼儿从直观地数数过渡到抽象地运算,每一步都基于前一阶段积累的游戏经验,教师仅在幼儿遇到难处时,给出“你把红色积木和蓝色积木分开数数看”这样的引导,也保留了游戏的自主属性,也带动了数学认知的梯度式进阶[1]。
(二)构建回应式师幼互动,滋养情感与社会能力的协同发展
教师针对幼儿的语言、行为及情感表达作出适时、恰当的回复,能强化幼儿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其情感调节跟社会交往能力的长进,这种回应不是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是采用共情理解、问题引导等方法,和幼儿形成深层次的情感联结,同时把社会规则与交往技巧掺入互动过程。在幼儿园中班的“角色扮演”区域,有个幼儿因为“医院游戏”中谁当医生的问题,和同伴起了冲突,激动地大声喊道:“我先拿到听诊器的,我必须当医生!”老师没有直接评判对错,而是弯下腰蹲身说:“老师看到你特想当医生,因为你先把听诊器拿到手了,对吗?”等孩子点头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可你朋友也特别想玩,你们想想能不能两人都当医生呀?”接着,教师建议采用轮流的方式当医生和病人,或者添加“护士”角色进去,让两人都参与进游戏里。在这一执行过程中,教师先带着共情心接纳幼儿情绪,然后借助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化解冲突的途径,既照料了幼儿的情感需求,又让他们在交流互动中学会协商与合作,这种回应式互动使幼儿察觉到被尊重,同时积攒了处理人际矛盾的经验,为步入小学后的同伴交往做好铺垫[2]。
(三)设计幼小衔接过渡游戏,搭建适应能力发展的桥梁
幼儿的发展是与所处环境相互作用达成的结果,而幼小衔接是幼儿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时的生态系统转换,需凭借渐进式的环境适应及角色的转变,助力幼儿形成对新环境的归属感,过渡游戏正是依托这一理论,通过模拟小学学习和生活的场景,使孩子在熟知的游戏环境中预先体验小学的规则与任务,缓解对未知环境的焦虑感。幼儿园在大班下学期开展了有关“我是小学生”的系列过渡游戏:老师引领幼儿去小学参观,参观小学生上课的活动、课间休息等情形,而后在幼儿园设置“小学课堂”的游戏区,在第一次游戏阶段,幼儿自由地模仿小学生上课,教师只是以观察者的样子记录他们的行为。当发现小朋友在“课堂”上随便走动、大声吵闹时,教师没有直接去制止,而是待游戏结束后组织一番讨论:“之前我们在小学看哥哥姐姐上课时是怎么做的呢?”引导幼儿回想小学课堂规则,而后在第二次游戏时加入“举手发言”“安静听讲”等规则。教师设计了“整理书包”游戏,让幼儿于模拟放学的场景中学习把文具、课本分类整理好,凭借反复练习掌握书包整理的门道,在“课间十分钟”游戏当中,幼儿学习恰如其分地安排时间,完成喝水、去洗手间、准备下节课用品这些任务,并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学会遵守课间秩序 [3]。
(四)建立家园协同互动机制,强化双维驱动的教育合力
幼儿学习与发展是在多元的社会互动中实现的,家庭与幼儿园作为幼儿成长的两个主要场域,二者教育理念与行为的契合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在推进家园协同的工作中,通过形成游戏融入与互动滋养的协同机制,可让幼儿在家庭与幼儿园中获得相同的助力,汇聚教育合力,尤其是在孩子幼小衔接的这个时段,该协同能帮幼儿稳稳地度过过渡阶段。幼儿园针对大班阶段的幼小衔接工作,实施了“家园游戏互动手册”制度:幼儿园每周给家长传达与主题游戏相匹配的家庭互动任务,如在“时间小主人”主题时,家长要配合上幼儿园,与孩子一起做“一日作息表”游戏设计,使孩子在粘贴钟表贴纸、安排起床、上学、睡觉时间的过程中领悟时间概念。家长应记录孩子于游戏中的表现及困惑,反馈给教师,教师依照家长反馈的相关内容,在幼儿园的“时间游戏”中,有目的地设计“课间十分钟计时”“上学不迟到”等任务,增进幼儿的时间管理水平,在一次家长所做的反馈中,有个幼儿在家庭游戏中对“钟表上数字代表啥”产生了疑惑,教师得知这个事情后,在幼儿园开展了“钟表探秘”活动,通过让孩子去拨动钟表指针、模拟一天的活动日程,帮其领悟时间概念。
结束语:
游戏浸润与互动滋养作为幼儿发展的双维驱动,在幼儿成长中意义深远。二者协同发力,既能让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探索、提升能力,又能通过互动滋养情感、习得社交技能,为幼小衔接筑牢根基。实践中,需持续优化策略,让双维驱动真正助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为其未来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顾金运 . 幼儿园节日环境创设的三维实践路径 [J]. 新班主任 .2025,(20):61.
[2] 张代玲 . 安吉游戏在幼小衔接中的引领探索 [J]. 林区教学 .2025,(07):114-117.
[3] 陈萍 . 幼儿园户外游戏与日常生活教育的融合路径 [J]. 华夏教师 .2025,(18):90-92.DOI:10.16704/j.cnki.hxjs.2025.18.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