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玩”促思 以“玩”促学
罗艳华
潜山市梅城小学
摘要:在新课改和双减政策背景下,通过创新教学路径,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深受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师生教学的良性互动,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举。基于此,本文着重从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活动的应用价值、当前存在的不足、游戏活动设计策略三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游戏活动的“以玩促思、以玩促学”的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游戏活动;设计策略
引言: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游戏活动,就是借助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游戏内容,构建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教学质量。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游戏活动设计还存在一些不足或误区,阻碍了游戏活动的“以玩促思、以玩促学”作用的发挥。作为游戏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建立数学课堂的良好氛围,并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不断培养数学思维。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活动的应用价值
游戏活动是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把游戏活动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其带来的利好是多方面的。
1.增强学生主动性。在“双减”背景下,更加强调“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而数学游戏恰好契合这一理念。教师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游戏,丰富游戏形式和内容,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上自然而然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
2.提升教学效率。相对来说,数学中有较多抽象的学习内容,数学思维也属于抽象逻辑思维,对于小学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教学难度,往往让一些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游戏活动的融入,能够更加直观地呈现数学知识,同时还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加强学习理解,客观上降低了教学难度,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
3.增进互动合作。数学的游戏活动中,包含合作竞争等类型。这类游戏活动能够将学生独立学习模式变为合作学习模式,使学生们为了解决游戏问题,主动加强互动合作,明确分工,相互配合,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学生的团队荣誉感,不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养成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活动的不足
游戏活动以其巨大的应用价值,足以引起重视并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但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游戏活动设计来看,存在教学与游戏活动“两张皮”、游戏活动流于形式等问题,导致游戏活动的实际应用价值大打折扣,还需加以改进。
1.存在“两张皮”现象。游戏活动的实施,十分考验教师对课堂的把控力。如果课堂重心偏向于“玩”,那么容易导致课堂纪律散乱,使知识教学不深不透,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如果课堂重心偏向于“思”“学”,又很难发挥出游戏活动的作用,很难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1]。从实际情况来看,像上述这种教学与游戏活动“两张皮”的现象经常存在,主要还是因为“玩”和“思”“学”的关系把握不好,导致教学与游戏活动不能有机融合,反而相互掣肘,最终就是学生“思”没思清楚,“学”没学明白,“玩”也索然无味。
2.流于形式。一方面,对于教材中的一些游戏设计,少数教师选择轻轻带过,甚至直接跳过,反映出少数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与时俱进地更新。另一方面,一些教师会选择使用教材中的游戏设计或者略作改编,而很少会结合教学内容、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等编制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原创性游戏。以上两种情况,实际上都反映了对于游戏内容和形式的设计普遍缺乏自主探索和原创开发精神,导致游戏活动常常是停留在形式上,不能和教学内容有效融合。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活动的设计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为发挥游戏活动的以“玩”促思、以“玩”促学的巨大应用价值,需要从增加“丰富度”、增强“契合度”、避免“形式化”三个方面来优化游戏活动的设计策略。
(一)开拓游戏形式,增加“丰富度”。不同的游戏活动形式,其效果也各有侧重。在设计游戏活动时,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不同的游戏活动形式。
1.竞赛类游戏活动。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竞赛类游戏活动,能够改变数学课堂的枯燥乏味,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激发学习欲望。结合实际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对游戏活动内容进行创新,比如采取分组竞赛等方式,还可以有效发挥竞赛类游戏活动的育人价值,锻炼小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能力。具体到小学数学来说,计算居多,以计算作为竞赛内容是一个重要方向,促使学生巩固计算方面的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并在竞赛氛围中主动探索或合作探究最优最高效的计算方法,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为了提升学生四则运算、小数运算、分数运算等综合运算能力,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习题,以组为单位,每位同学计算一题,组内成员接力计算,直到全部计算完成,教师综合计算正确率和完成时间来给每组计分;随后,各组再内部讨论选出一名代表,代表本组参与组组竞赛,教师同样按照计算正确率和完成时间来权衡计分。最终综合计算出各小组总得分,对排名第一的小组适当安排奖励,还可以颁发“小小神算子”等激励性质的称号,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
2.实操类游戏活动。让·皮亚杰说:儿童的数概念不是成人能直接教会的。从数学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儿童建立一个新的数概念,必须在对材料的反复摆弄和发现的过程中积累经验[2]。基于此,发挥好实操类游戏活动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逐步学习数学知识、了解数学概念,继而奠定学生们数学思维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操作类游戏活动也就成了一个重要方面。
举例来说,在识别图形的课程中,可以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等各种类型的物体混合放在一起,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找出来进行分组归类,并询问学生们的分组归类理由,然后教师再结合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等概念,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为了加深学生对于各种物体的印象,还可以在学生初步了解物体的概念之后,由一个学生随机报出一个物体的名称,安排其他同学闭眼在一堆物体中摸出相对应的物体,这样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能力,通过“摸”来构建学生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参考文献:
[1]蒲平.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游戏课教学策略.《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24年第1期
[2]赵贵荣.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信息周刊,2019(33):90-90
[3]陈栋.借数学游戏,展数学魅力--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游戏化教学.《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