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吴菲菲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六硍中学
引言
语文是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传统课堂常面临教学资源有限、学生参与度低、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现代教育技术以多媒体、网络平台、人工智能等为载体,打破了时空限制,重构了教学流程。《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以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变革”,在此背景下,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活语文课堂生命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语文课堂的实践路径
(一)丰富教学资源,突破文本局限
语文教学离不开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但文字符号的抽象性常使学生难以把握内涵。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整合资源,将文本转化为视听结合的立体内容,降低理解门槛。
例如,教学《登高》时,教师可借助数字平台调取杜甫生平纪录片、夔州秋景实拍视频,搭配配乐朗诵音频,使学生直观感受“万里悲秋常作客”的苍凉;分析《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场景,利用动画还原园林布局、人物神态,结合原著文字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意象背后的悲剧美学。
此外,网络资源库(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知网中小学版)为教师提供了跨版本教材、名师课件、拓展阅读材料等,使教学内容从单一课本延伸至多元文化场景,满足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
(二)创设沉浸式情境,激活情感体验
语文学习强调“披文入情”,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构建沉浸式情境,让学生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深化情感共鸣。
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利用 VR 技术还原“大漠孤烟直”的边塞风光、“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景致,学生通过虚拟行走感受地理环境对诗人情感的影响;学习《雷雨》等话剧时,AR 技术可将课本中的舞台提示转化为动态场景,学生通过扫码“走进”周公馆,观察人物对话时的微表情、肢体动作,体会戏剧冲突的张力。
对于写作教学,技术工具同样能激发灵感。例如,利用“情景生成器”随机呈现“暴雨中的公交站”“深夜的自习室”等场景,搭配环境音、人物对话片段,引导学生捕捉细节,写出更具画面感的文字;通过在线地图街景功能,让学生“走访”异国他乡,为游记写作积累真实素材。
(三)重构互动模式,促进深度参与
传统语文课堂中,师生互动多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学生主体性难以发挥。现代教育技术通过互动平台、即时反馈工具,构建“师生互动、生生协作”的多元模式。
课前,教师可通过收集学生对课文的预习疑问,精准定位教学难点;课中,利用希沃白板的“课堂活动”功能设计字词配对、段落排序等游戏,以竞赛形式调动积极性;对于议论文写作中的观点辩论,借助腾讯文档的实时协作功能,学生可分组编辑论点、补充论据,教师通过屏幕共享实时点评,引导逻辑完善。课后,互动并未终止。教师利用AI 批改工具对作文进行初步分析,标注语法错误、结构问题,再针对性地进行人工指导,既提高批改效率,又保证个性化反馈质量。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的问题反思
(一)技术滥用导致“喧宾夺主”
部分教师过度追求技术形式,将课堂变为“多媒体展示课”:课件充斥动画、音效,却忽视文本本身的解读;VR 情境体验耗时过长,挤压了学生思考与表达
的时间。这种“为技术而技术”的倾向,背离了语文教学“以文载道”的本质,使学生陷入感官刺激的表层学习。
(二)人文性与技术性的失衡
语文的核心是“育人”,需通过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若技术应用仅停留在知识传递层面,可能削弱人文关怀。例如,用 AI 自动生成的“标准化”读后感替代学生的真实感悟,用模板化写作指导限制创造性表达,会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失去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
(三)数字鸿沟与过度依赖的风险
城乡、校际间的技术设备差异可能加剧教育不公平:农村学校因网络不稳定、设备不足,难以开展沉浸式教学;部分学生过度依赖技术工具,出现“提笔忘字”“脱离屏幕无法阅读长文本”等现象,影响基本语文能力的培养。
三、优化策略: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确立“以生为本”的技术应用原则
技术应服务于教学目标,而非炫技。例如,讲解《荷塘月色》的语言美时,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品味比喻修辞的妙处,而非单纯播放荷塘视频;使用AI 批改作文后,教师需结合学生的情感表达进行二次点评,避免机械评价。
(二)加强教师技术素养与教学智慧的融合
学校应定期开展培训,帮助教师掌握资源筛选、情境设计、互动组织等技能,但更重要的是培养教师的“技术批判性思维”——明确哪些内容适合技术辅助(如复杂历史背景的还原),哪些需要传统教学(如文本细读),实现“技术 + 人文”的平衡。
(三)完善技术应用的保障与规范
针对数字鸿沟,需加大对薄弱学校的设备投入和网络支持;同时,制定技术使用规范,限制课堂中多媒体的展示时长,要求学生每周进行一定量的手写练习,防止过度依赖电子设备。
四、结论
现代教育技术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活力,其在资源拓展、情境创设、互动优化、个性化教学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了语文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转型。但技术只是工具,唯有坚持“以生为本”,平衡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才能让语文课堂既具科技的便捷,又不失语言文字的温度,最终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 . 有效教学论 [M].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2] 李吉林 .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 [J]. 教育研究 ,2019(5):102-11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 [Z]. 2018.
[4] 王蔷 .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路径 [J]. 课程·教材·教法 ,2021(3):78-84.
[5] 张祖庆 . 技术赋能下的语文教学变革 [J]. 小学语文教师 ,2020(12):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