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企业内部控制课程中“学评互嵌”式教学有效运用研究

作者

商金梅 刘芬

武汉学院会计学院 湖北武汉 430212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学评互嵌”式教学在企业内部控制课程中的有效运用。研究首先阐述了“学评互嵌”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特点。然后结合企业内部控制课程的特点,详细分析了“学评互嵌”式教学在该课程中的实施策略。之后总结了“学评互嵌”式教学在企业内部控制课程中的实施效果评估和教学反馈。最后,针对该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课程;“学评互嵌”式教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时代对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内部控制不仅关系到企业运营的效率和效果,更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在此背景下,高校企业内部控制课程的教学方法亟需创新,以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学评互嵌”式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学习和评价的一体化,其在企业内部控制课程中的应用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学评互嵌”式教学方法在企业内部控制课程中的有效运用,以期通过教学实践的创新,提升学生对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研究将围绕“学评互嵌”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框架、教学效果评估以及学生学习成效的提升等方面展开,通过案例分析、教学实验等方法,旨在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改进建议,为高校企业内部控制课程的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学评互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特点分析

(一)“学评互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学评互嵌”式教学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习与评价之间的紧密互动和相互嵌入,通过将评价融入学习过程,实现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实时监控与反馈,进而调整教学策略,优化学习效果。在理论上,该模式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以及教育评价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自身的经验主动构建的。在“学评互嵌”式教学中,评价活动被设计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帮助学生在构建知识的同时,通过反馈和反思来深化理解和学习,评价则是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重要手段。认知心理学关注个体的心智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解决问题等。在“学评互嵌”式教学中,评价活动可以揭示学生的认知过程,帮助教师理解学生是如何理解材料和解决问题的,从而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教育评价理论提供了评价的框架和方法,强调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鉴定学习成果,更是为了促进学习。在“学评互嵌”式教学中,评价被视为教学的一部分,用于指导和改进教学实践,以及激励和引导学生的学习。

(二)“学评互嵌”式教学的特点

“学评互嵌”式教学具有学习与评价紧密结合、动态性与互动性、注重实践与应用、个性化与差异化以及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学评互嵌”式教学成为一种高效、灵活且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

1.‌学习与评价紧密结合‌

“学评互嵌”式教学模式下,学习与评价不再是两个独立的过程,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贯穿着评价,而评价又反过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确保学习目标与评价标准的一致性。

2.‌动态性与互动性‌

“学评互嵌”式教学强调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和互动性。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不断的互动和交流,共同构建知识体系,同时也在互动中进行实时的评价和反馈,使教学更加灵活和高效。

3.‌注重实践与应用‌

“学评互嵌”式教学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点,并通过实践活动的评价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化与差异化‌

“学评互嵌”式教学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进度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评价结果,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建议和资源,以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

5.‌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

“学评互嵌”式教学模式下,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持续跟踪和评价,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困难,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从而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

二、“学评互嵌”式教学在企业内部控制课程中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

首先,需要明确企业内部控制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能够掌握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熟悉内部控制相关规定,掌握内部控制的框架模式和评价方法。即培养学生掌握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能力。

然后,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确保评价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理论课程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占比40%,期末考试成绩占比60%。其中平时成绩可设定课前预习、课堂回答问题、课堂笔记、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指标,并赋予相应的占比,来综合考量评定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

(二)构建“学评互嵌”的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发布预习任务,包括在学习通上学习企业内部控制课程课件等,并设置预习评价环节,如在线测试、小组讨论等,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

课堂讲授阶段,教师采用案例分析、视频、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通过课堂提问、小组互动等方式,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课后实践阶段,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和实践活动,如企业内部控制方案设计、案例分析报告等,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通过作业评价和实践活动评价,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总结反思阶段,教师和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包括学习成果、学习难点、改进措施等。通过总结反思评价,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过程。

(三)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一是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预习、课堂参与、课后作业等,通过实时评价和反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二是结果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如考试成绩、案例分析报告等,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是综合性评价,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给出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

(四)强化师生互动与反馈机制

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渠道,如教学质量评价平台等,鼓励学生随时向教师提问和反馈学习情况。教师每学期末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出学生的学习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和互助,共同构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综上所述,“学评互嵌”式教学思路在企业内部控制课程中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同时,通过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强化师生互动与反馈机制,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改进提供有力支持。

三、“学评互嵌”式教学实施效果评估与反馈

(一)教学实施效果评估

‌1.学生参与度提升‌。通过“学评互嵌”式教学,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实践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2.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该教学模式注重将内部控制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模拟企业内部控制设计、案例分析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从而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

‌3.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学评互嵌”式教学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包括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以及同伴互评和自我评价等多种形式。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4.教学效果显著‌。通过实施“学评互嵌”式教学,学生在企业内部控制课程中的学习成绩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不仅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具备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反馈

‌1.学生反馈积极‌。问卷调查发现将近92%大多数学生对“学评互嵌”式教学表示满意,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他们也希望教师能够继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2.教师反馈与建议‌。教师在实施“学评互嵌”式教学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例如,如何更好地设计实践活动、如何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为了进一步提升“学评互嵌”式教学的实施效果,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同时,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支持教学评价和反馈,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综上所述,“学评互嵌”式教学在企业内部控制课程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和积极的反馈。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四、“学评互嵌”式教学优化与改进建议

(一)针对学生适应性问题

1.‌加强引导‌。在课程开始前,通过详细的课程介绍和学习指南,明确学习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并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2.‌提供学习支持‌。设立学习辅导小组或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学习指导和支持。针对学习中的难点和疑点,组织定期的答疑和讨论活动,确保学生能够跟上学习进度。

3.‌个性化学习路径‌。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

(二)针对教师角色转变问题

1.‌加强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估技巧等,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2.‌鼓励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推动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可以通过设立教学研究项目、发表教学论文等方式,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建立教师交流平台‌。建立教师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分享教学经验、探讨教学难题等方式,共同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三)其他方面的优化和改进

1.‌完善评估体系‌。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估体系。通过定期的测试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2.‌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实训等方式,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营造积极、开放的学习氛围。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岳涓,李斌.基于“三转变”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以高职企业内部控制课程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24,26(02):43-46+73.

[2]刁阳.企业内部控制精品课程建设问题研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3,(19):146-148.

[3]谭玉林.基于“1+X”证书制度的“学评互嵌”式教学质量评价研究——以企业内部控制实务课程为例[J].会计师,2023,(12):88-90.

[4]李燕,胡琦琪.新文科背景下内部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商业会计,2022,(24):112-115.

基金项目:武汉学院教学改革一般研究项目“企业内部控制课程中“学评互嵌”式教学有效运用研究”(项目编号:WYJY202411)。

作者简介:商金梅(1984-),女,硕士,武汉学院会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审计、内部控制。

刘芬(1989-),女,硕士,武汉学院会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审计、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