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针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压力性尿失禁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

陈渊

压力性尿失禁在高龄女性或者是产妇中多发,且经阴道分娩者更容易出现此现象[1]。女性未进行规范的产后康复,盆底肌群松弛情况未得到改善,加上雌激素水平下降与尿道括约肌功能退化,盆底松弛程度加重会导致尿失禁发生率增高[2]。对于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在要求其进行盆底康复训练的同时,临床多采用非手术疗法,但不同方法取得的效果存在差异。本文就电针、生物反馈联合治疗在此类患者中所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研究样本为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样本数为 68 例,均于 2024 年 1 月至 2025 年 8 月就诊于本院。分组工具为随机数字表,34 例/组。

纳入标准:(1)符合《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中医诊疗指南(2023)》中有关标准者;(2)均为轻中度;(3)均存在阴道分娩史;(4)临床资料无缺陷并自愿配合研究。

排除标准:(1)因疾病或手术引起的尿失禁;(2)存在反复泌尿系统感染或阴道炎、急性盆腔炎者;(3)存在神经、造血、皮肤系统疾病者;(4)对金属过敏、晕针者。

对照组年龄范围为 23~60 岁,平均值( 42.42±2.18; )岁。病程为 0.4~5.2 年,均值为 (2.10±0.33 )年。

观察组年龄段为 24~62 岁,平均值( 42.50±2.24. )岁。病程为 0.6~5.5 年,均值为(2.14±0.43)年。

两组比较基线资料存在均衡性( P>0.05) )。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盆底康复训练、间断性排尿训练。

对照组:电针治疗。常规消毒穴位和周围皮肤后,直刺双侧肾俞、膀胱俞,深度 1寸左右,得气后使用 SDZ-Ⅲ型电子针疗仪,分别连接 HANS 电极于双侧肾俞、膀胱俞,频率为 15Hz ,疏密波形,渐增大电流至不能耐受为度。1 次/d, 20min 次,5 次/周。共展开 4 周治疗。

观察组实施电针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电针治疗内容同对照组。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前先叮嘱患者排空膀胱,保持仰卧位并全身放松,消毒会阴部,将润滑剂涂抹在探头上之后,将其置入到阴道或肛门。根据尿失禁实际特点,选择相应疗程。强度从 0mA 开始,逐步提升到患者可耐受为止。叮嘱患者应及时反馈不适感。1 次/d,20min/次,5 次/周。连续治疗 4 周。

1.3 评价指标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尿失禁症状表现出彻底消失状态,盆底功能恢复正常,则为治愈;尿失禁次数、漏尿量均明显减少,盆底功能趋于正常,则为显效;尿失禁症状、盆底功能稍有改善,判定为有效;上述标准均未能满足,则为无效。1-无效百分比=总有效率。同时应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估尿失禁症状,最高分为 21 分,其中 0~7 分表示轻度症状,8~13 分、14~20 分、 >20 分依次对应中度、重度、极重度尿失禁症状。分值下降,提示症状减轻。

1.4 统计学处理

通过 SPSS 25.0 软件计算文中数据。以%代表计数资料,实施 χ2 检验。 P<0.05 则意味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

在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高出 17.65% , P<0.05 。

见表 1 所示:

表 1: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n (%) )]

2.2ICI-Q-SF 评分

疗后,两组的 ICI-Q-SF 评分均有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

表 2:对比各组的 ICI-Q-SF 评分(分)

注:同本组治疗前进行比较,*P <0.05 。

3 讨论

压力性尿失禁为妇科常见疾病,高龄、分娩是导致该病发生的高危因素,且阴道分娩、剖宫产手术过程中可能会累及交感、副交感神经与阴部神经,影响膀胱功能,减弱逼尿肌收缩力,降低尿道括约肌控尿能力[3]。该病不仅会影响女性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可能会导致其出现焦虑等情绪。通过盆底康复训练能够促进盆底肌肉力量的增强,同时能够增强尿道括约肌力量,提升控尿能力,因此能够减少尿失禁次数和漏尿量。但是盆底康复训练不能快速刺激盆底肌肉,收缩力道难以掌控。

本次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具有更高的临床总有效率,ICI-Q-SF 评分下降幅度更大,充分表明了此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分析原因在于,电针疗法可辨证选穴,此次研究中所选择的穴位多位于膀胱经,通过针刺和电刺激能够发挥益气升阳、补肾填精、利水的效果,可对盆底控尿神经进行调节,对盆底神经兴奋性进行抑制,刺激阴部神经,促进盆底肌肉、尿道括约肌力量增强,能够更好地控制膀胱颈和尿道,进而可缓解尿失禁症状。同时刺激阴部,有利于尿道力学改善。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能够对盆底肌肉、神经进行刺激,根据信号反馈对盆底功能状态进行掌握,患者再自主实施相应的盆底肌功能康复锻炼,能够更好地提升盆底肌力。且生物反馈能够刺激尿道括约肌收缩,有助于膀胱容量增加与储尿能力提高[4]。电针疗法通过低频电流直接激活盆底肌,增强肌肉力量;生物反馈则帮助患者学会自主控制收缩,并可为盆底肌训练提供实时指导。联合治疗能够进一步提升疗效。

总而言之,生物反馈联合电针治疗能够较好地改善压力性尿失禁症状,取得了较高的疗效。但本次研究存在局限性,如未纳入客观指标评估治疗效果;未追踪随访,不利于分析远期效果,故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弥补上述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束彦页,王一茗,杨春英,等.盆底肌功能康复训练配合电针及生物反馈刺激治疗轻中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

[2]刘婷婷,林椠,杜林山,等.针灸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疗效及对 ICI-Q-SF 评 分 和 盆 底 肌 表 面 电 信 号 的 影 响 [J]. 辽 宁 中 医 药 大 学 学报,2024,26(6):176-181.

[3]束彦页,王一茗,杨春英.电针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J].临床医学,2023,43(4):46-48.

[4]夏正欢,宋秋瑾.补中益气汤结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技术治疗中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4,40(9):1726-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