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下学籍管理工作优化研究
王倩 叶楠 张静 王海明
1.哈尔滨工业大学2.上海机电学院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已成为众多高校招生和培养的重要策略,旨在通过前期的通识教育,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我、选择专业,进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但是从当前的管理工作来看,模式的实施给学籍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基于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下学籍管理工作的问题及优化策略展开分析,旨在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学籍管理;优化策略
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指的是高校在招生时不分具体专业,而是按照学科大类进行录取,学生入学后先接受一段时间的通识教育,再依据兴趣和成绩等因素分流至具体专业。大类招生与培养是高校突破单一专业培养的局限,在更大范围实现“强化基础,精深专业,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主动作为。越来越多的本科高校为了适应高等教育普及化、人才需求多样化、学生发展个性化,满足强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要求,开始实施大类招生与培养。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打破专业壁垒,培养复合型人才,但同时也给学籍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何更好的推进大类招生工作,成为管理人员关注的重点方面。
一、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下学籍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存在不规范现象
在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下,由于选课范围的显著扩大以及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增强,学生选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和无序现象。加之学籍管理工作未能及时适应这一变革,管理制度和执行力度存在不足,导致不规范情况频发[1]。
(二)变动处理效率低下
随着大类招生政策的深入实施和专业分流的逐步推进,学生的学籍变动变得日益频繁和复杂,难以迅速、准确地响应实际需求,不仅延长学生的等待时间,增加学生的焦虑情绪,也给学籍管理部门带来较大的工作负担,影响整体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学籍信息不准确
在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的背景下,由于学籍数据更新周期较长、处理流程繁琐以及数据质量监控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学籍信息时常出现不准确、不完整或过时的情况,进而给学生的学业规划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不确定性,也给学生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2]。
二、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下学籍管理工作的优化策略
(一)强化学籍管理制度建设
在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下,学生可能在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而要求学籍管理制度更加灵活且规范。为此,高校应明确选课、学籍变动等环节的规范性要求,确保学籍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3]。
例如某高校在实施大类招生后,修订《学籍管理规定》,新增关于大类分流后专业选择的具体流程和时间节点,以及转专业申请的审核标准和操作流程。例如,规定学生在大一结束后,根据个人兴趣和成绩排名,在指定时间内通过线上系统提交转专业申请,经学院审核、教务处批准后,方可完成转专业手续。这一制度的实施,有效避免学籍变动的混乱和无序。学生在相应的规定之下,能够更好的得到专业化培养,为其综合发展奠定基础。
(二)提升信息化学籍管理水平
在学籍管理当中,管理人员通过引入数据库技术和云计算平台,实现学籍信息的电子化、网络化,不仅可以提高管理效率,还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系统应支持在线选课、成绩查询、学籍变动申请等功能,方便学生和教师操作[4]。
例如某高校采用全新的学籍管理系统,该系统集成选课、成绩管理、学籍变动申请与审批等多个模块,学生可以通过手机APP或网页端随时查看个人学籍信息、提交转专业或休学申请。与此同时,系统还具备智能预警功能,当学生的学分未达到毕业要求时,会自动发送提醒信息给学生和辅导员,及时督促学生完成学业。学生在学籍管理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掌握自身情况,从而保障自身学业的完成,为学生后续发展指明方向。
(三)加强学籍管理人员的培训
随着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的深入实施,学籍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不断增加。基于此,高校应定期对学籍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确保学籍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例如某高校每年暑假都会组织学籍管理人员参加为期一周的专业培训,内容涵盖学籍管理政策解读、系统操作技巧、数据分析与报告撰写等。为了保障学籍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管理人员还可以邀请校外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学籍管理的最佳实践和前沿动态。在动态培训过程中,学籍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工作效率和准确性也大幅提高,为整体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新动力。
(四)建立学籍管理监督机制
为了确保学籍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高校应建立学籍管理监督机制,对学籍管理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管理人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或委员会,制定详细的检查标准和评估指标,对学籍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例如,某高校成立由教务处、学生处、审计处等多个部门组成的学籍管理监督委员会,每学期末对学籍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检查内容包括选课流程的合理性、学籍变动申请的审批效率、学籍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内容。在评估体系影响之下,委员会发现选课系统偶尔出现卡顿、部分学籍变动申请处理不及时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委员会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并督促相关部门限时整改。在相应整改工作的推动下,学籍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保障学生学籍工作的整体落实。
结束语:
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为高校招生和培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学籍管理工作中,高校应加强制度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强人员培训和建立监督机制,以应对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带来的挑战。通过不断优化学籍管理工作,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永莉.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优化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20,(04):53-55.
[2]穆元彬,张瀚文,吴龙,等.高职院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01):13-16.
[3]高小龙,刘铁雄.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模式下教学运行管理研究与实践[J].科教文汇,2020,(01):6-7+12.
[4]徐小艳.“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深度融合研究[J].办公室业务,2024,(10):129-132.
作者简介:王倩(1987.8—)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院教务处学籍交流中心六级职员,研究方向本科生学籍学历管理机制。(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大类招生与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籍管理机制的研究与实践”(编号:SJGY2021031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