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牛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措施

作者

许福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吴仓堡镇畜牧兽医站

引言:牛的消化系统复杂且敏感,健康状态影响营养吸收与生产性能。近年来,随着集约化养殖规模扩大,牛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为瘤胃酸中毒、前胃弛缓、瓣胃阻塞及真菌毒素中毒等。这类疾病不仅导致牛只生长迟缓、产奶量下降,严重时甚至引发死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深入探究其发病机制并制定科学防治策略,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1]。

一、牛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发病原因

(一)饲养管理因素

牛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日常饲养管理的环节。(1)日粮结构失衡。当牛只日粮中精饲料(如玉米、豆粕)比例过高时,这些易发酵的碳水化合物在瘤胃内快速分解,产生大量挥发性脂肪酸。如果超出了瘤胃壁的吸收能力和机体的缓冲能力,就会导致酸度( pH 值)急剧下降,引发瘤胃酸中毒,直接损害瘤胃微生物群落和黏膜健康。反之,如果日粮中粗纤维(如优质干草)供给不足,则无法有效刺激反刍行为。反刍是牛消化功能的核心环节,通过反复咀嚼和反刍,饲料得以充分物理粉碎并与唾液混合(唾液是重要的天然缓冲剂)。粗纤维不足会显著降低反刍频率和时间,唾液分泌减少,瘤胃蠕动减弱,最终诱发前胃(尤其是瘤胃)弛缓,即瘤胃肌肉收缩无力,内容物停滞发酵异常。(2)饲喂方式不当。牛是习惯性动物,其瘤胃微生物区系需要时间适应饲料变化。突然更换饲料种类或配方,会打乱瘤胃微生物的平衡,导致消化不良。更危险的是饲喂霉变饲料,其中的真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等)可直接损伤消化道黏膜,引起炎症、溃疡,甚至导致严重的真菌毒素中毒症,抑制免疫功能。同样,饮水不洁(如被粪便、藻类或化学物质污染的水源)也是消化道疾病的常见诱因,细菌或毒素可直接影响胃肠健康[2]。

(二)环境与病原因素

当牛舍长期潮湿、通风不良、粪便堆积未能及时清理时,为多种病原微生物提供了理想的繁殖环境。特别是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肠道致病菌,在污秽潮湿的环境中极易大量增殖。牛只在这种环境下生活,极易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或直接接触(如舔舐污染的围栏、地面)摄入这些病原体,进而引发急性或慢性的胃肠炎,表现为严重的腹泻、脱水、发热和全身症状,对犊牛和体质虚弱的成年牛威胁尤大。牛的消化系统是多种寄生虫的常见寄生场所,例如线虫(如捻转血矛线虫、奥斯特线虫)、绦虫(如莫尼茨绦虫)等。这些寄生虫通过不同途径(如经口摄入感染性虫卵或幼虫)进入牛体。一旦在消化道内寄生,会造成多方面的损害:物理损伤(虫体吸盘、口钩或移行过程直接破坏消化道黏膜,造成出血、溃疡);掠夺营养(与宿主竞争养分,导致营养不良、贫血);释放毒素(虫体代谢产物对宿主产生毒害)。最重要的是,它们严重破坏消化道黏膜的物理屏障功能,健康的黏膜屏障是抵御病原入侵的关键防线,一旦这道防线被寄生虫破坏,屏障完整性丧失,通透性增加,就为环境中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大开方便之门,极易导致继发感染,使原本的寄生虫病演变为更复杂的混合感染,病情加重,治疗难度增大[3]。

(三)代谢性疾病

牛,特别是高产奶牛,在特定生理阶段容易因体内代谢失衡而直接引发或表现为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最典型的是酮病,主要发生在高产奶牛围产期(产前几周到产后几周)。分娩后,奶牛产奶量急剧上升,对能量的需求陡增。然而,此时干物质采食量(DMI)往往跟不上产奶的能量输出,导致严重的能量负平衡。为了弥补巨大的能量缺口,机体被迫过度动员体脂。脂肪在肝脏中分解代谢,产生酮体(β- 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作为替代能源。然而,当脂肪动员过度,肝脏生成酮体的速度远超外周组织(如肌肉、乳腺)的利用能力时,就会导致酮体在血液中异常蓄积(酮血症),并随尿液排出(酮尿症)。过高的酮体水平对机体具有毒性,会直接抑制瘤胃蠕动,导致食欲废绝或采食量显著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同时,酮体也干扰正常的能量代谢过程,因此酮病常表现为显著的代谢性消化不良,伴有精神沉郁、产奶量骤降、呼出气或乳汁带有丙酮味(烂苹果味),严重时危及生命[4]。

二、牛消化系统疾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预防为主,科学饲养管理

牛消化系统健康的关键在于构建以预防为主导的科学饲养模式,日粮精准调控是基础:需严格依据不同生理阶段调整精饲料与粗饲料比例,育肥牛精料占比不超过 40% ,干奶牛控制在 30% 以内,避免过量精料引发瘤胃酸中毒。同时,在日粮中添加碳酸氢钠等缓冲剂,有效维持瘤胃内环境 pH 值稳定。饲喂操作规范化同等重要:坚持定时、定量投喂原则,杜绝饲料种类或比例的突然变更;对于霉变饲料,必须经过脱霉剂(如蒙脱石)处理后方可使用,严重霉变则直接废弃。此外,环境管理不容忽视:保持圈舍干燥通风,定期采用生石灰喷洒或过氧乙酸溶液消毒,最大限度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与传播风险,为牛群创造低致病压力的生存空间。

(二)疾病监测与早期干预

建立高效的疾病监测体系是实现早发现、早干预的核心,日常临床观察需制度化:每日记录牛群反刍频率(健康牛每小时反刍不少于 8 次)、粪便形态(关注成形度与颜色异常)及采食量变化,一旦发现异常个体,立即隔离观察并诊断。定期检疫程序是防控寄生虫病的关键:每半年进行一次粪便虫卵检测,根据检测结果精准选用驱虫药物(如阿苯达唑针对线虫、伊维菌素广谱驱虫),避免盲目用药导致的耐药性。这种 " 观察 - 检测 - 靶向处理 " 的闭环管理,能显著阻断消化道寄生虫与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链,防止个体病症蔓延为群体疫情。

(三)精准治疗与护理

针对已发病牛,需采取分型施治与精细化护理结合的策略,药物治疗强调对症精准:(1)瘤胃酸中毒:立即静脉注射碳酸氢钠溶液纠正酸中毒,同步使用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控制继发细菌感染;(2)前胃弛缓:通过灌服硫酸镁促进消化道内容物排出,并肌肉注射维生素 B1 增强胃肠蠕动功能。(3)手术干预适用于重症:对瓣胃严重阻塞病例,需实施瘤胃切开术人工清除阻塞物,术后持续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病牛护理环节直接影响康复效果:将病牛安置于独立清洁畜栏,提供温热饮水及易消化的优质干草,注意保暖避免冷应激。护理期间密切监测体温、呼吸等生命体征,逐步调整饲喂方案直至消化功能完全恢复。

结语:

牛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控需贯穿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理念,未来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化病原学研究,开发新型益生菌制剂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将成为提升牛群健康水平的新方向。养殖者应树立科学养殖观念,实现经济效益与动物福利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马斌 , 赵海龙 , 李哲爽 , 申艳慧 . 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与失眠关联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 2025, 25 (12): 1-4+47.

[2] 胡学华 , 高雄 . 牛消化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与治疗 [J]. 畜牧业环境 ,2025, (08): 61-62.

[3] 常人元 . 消化系统疾病药物联用有讲究 [J]. 健康向导 , 2025, 31 (04): 70-71.

[4] 王彦 . 牛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措施 [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4, (02): 122-124.